
去醫院看病,或許是大部分人心理最脆弱的時候。就醫的過程總是一方面充斥著對疾病本身的痛苦和焦慮,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熙熙攘攘的醫院里完成掛號、排隊、就診、檢查、取藥等一系列耗時耗力的操作。近年來,為患者排隊掛號、幫忙拿藥取報告、陪伴看病的陪診服務悄然興起,逐漸走進公眾視野。
“到醫院經常一臉懵,特別是異地就醫時,對就診流程根本不熟悉。”
“獨自就診被稱為‘孤獨十級’,特別不愿意一個人去醫院。”
“我們子女不能陪伴老人的時候,就特別希望陪診師能幫助老人就診。”
一個新職業的誕生往往伴隨著社會的需求。在陪診師主要的服務人群中,有希望幫忙異地掛號的患者,有希望陪同就診的年輕人,有不會操作手機就醫十分困難的老年人,尤其對于獨居和兒女在異地的老年人來說,定期檢查和就醫問診成為了老大難問題,職業陪診師的出現緩解了一批患者的就醫難題。
“陪診服務”其實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存在,當時大多是公益性質的,由醫院或社區組織,俗稱“小紅帽”,服務內容多局限于為患者提供引導服務。但僅憑義工、志愿者提供這些簡單的引導服務,如今已無法滿足患者“私人化、細致化、專業化”的需求,于是,專業的陪診服務應運而生。2020年7月,陪診師有了官方名稱——社群健康助理員,與“外賣騎手”等一起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納入新職業。《社群健康助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1年版)》里對“社群健康助理員”的定義是:運用衛生健康及互聯網知識技能,從事社群健康檔案管理、宣教培訓、就診、保健咨詢、代理、陪護及公共衛生事件事務處理的人員。據統計,目前該行業的從業人員主要分布在醫療、養老、康復等行業,占比超過82%;另外,健康管理、公益慈善、教育培訓、家政服務、孕嬰服務等行業也有從業人員。
北京的馬建可以稱得上這個行業的資深從業者,早在2013年他就在網上開了一家跑腿店鋪,專門提供陪診服務。9年來,來馬建店里下單的大多是年輕人,而看病的則以老年人為主。他說:“大多都是子女給從外地來北京看病的父母下單。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年輕人沒辦法陪父母看病,又不放心老人獨自就醫,就找到我來幫忙,能有個照應,也圖個心安。”不久前,有位老人從云南來北京就醫。她的孩子有事無法陪伴,便從網上找到馬建,并叮囑他不要和母親說是陪診師,“就說是朋友”。馬建依約在火車站接上老人,先在醫院附近幫老人安排好住處,第二天上午帶著老人到醫院就診。“我告訴她什么都不用管,安心看病就行,剩下的事情我來操辦?!瘪R建說,從取號、繳費、取單子到檢查、領報告,老人都不用操心,“我就像子女一樣陪著老人。除了看病時和醫生交流病情,大部分的時間,她只需要在椅子上休息。最后送老人走的時候,她非常感謝,還說要寄土特產給我?!?/p>
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當下,老年人如何對抗孤獨、適應數字時代,成為公共議題。拿看病這件事來說,很多醫院預約掛號、取號繳費、查看報告都需要智能手機,這對很多老年人,尤其是連健康碼都不知道怎么出示的老年人來說,并不容易。加上子女忙于工作無暇抽身,找專業陪診師陪老人看病的需求逐漸增多。
看病需要人陪的遠不止老年人,孕婦、寶媽、兒童、殘疾人等都可能需要陪診服務。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更是出現一種意想不到的現象,一些年輕人也有陪診需求,究其原因竟是“孤獨”。有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如今這個數字只多不少。網上曾將孤獨劃分等級,“一個人看病、做手術”榮登榜首。當病痛與孤獨雙重襲來時,年輕人也會變得脆弱,想要一份陪伴。所以,他們選擇陪診,也許并不需要某項具體的服務,而是陪伴帶給他們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持。
目前,陪診師在青島、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多地發展起來,提供陪診服務的既有個體陪診師,也有相關照護中心的職業陪診師。陪診業務購買一般以半天(4小時)、全天(8小時)為單位,收費標準半天200元左右,全天400元左右。那么陪診服務具體都做什么?真的能為患者提供便利嗎?近日,記者采訪了幾位陪診師。
千千在成為陪診師之前,做的本就是護理工作。在陪診過程中,千千都會背一個應急包,里面有體溫計、充電器、紙巾等用品供客戶隨時取用?!叭绾芜M行心肺復蘇、胃鏡前要吃藥、B超前要憋尿……”千千告訴記者,“職業陪診師不是人們理解的‘黃?!汀t托’,工作內容不僅包括基礎的跑腿和代辦業務,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陪診師,需要具備一些醫護專業知識,以及了解各醫院、各科室的范圍和特點,還有住院手續、報銷政策等?!?/p>
與千千這種個體從事陪診服務不同,王婷芳是在一家養老助殘服務中心工作。她介紹:“我們的陪診服務分為就診前、就診中和就診后3個階段。一般有客戶購買陪診服務之后,我們都會首先對客戶的身體狀況、心理情況等進行健康評估。我們還會先跟對方確定是否需要為他提供交通工具、是否需要提前為他掛號、我們當天在哪里見面。我們也會提前準備好服務包,準備一些就診期間可能會用到的物品。接到患者后,我們會例行為他們做一次簡單的生命體征檢測。就診結束后,我們還會幫助患者把醫生給出的服藥品種和量列成表格,并且將老年人的健康情況詳細反饋給家屬。由于老年人很多患的是慢性病,我們還會根據醫生定的復診時間,在臨近復診時提示老人做好準備?!?/p>
“在醫院,外人很難分辨出我是陪診師還是患者家人?!迸阍\師唐女士說,他們的工作更像是提供一個朋友、家人角色的陪伴。今年11歲的小玥是唐女士入行以來接到的第一個客戶?!八菬熍_人,去年突發急性肝病,在青島的醫院住院近兩個月?!碧婆空f,接觸到這名小朋友時,她病情還不算穩定,每過20天需要復診1次?!八龐寢屵x擇的是‘代問診’服務,他們在當地做好相關檢查,將檢查結果發給我,我再拿著檢查結果幫忙找主治醫生調整用藥,記錄醫囑,再將下一次復診需要檢查的項目發給她媽媽。”在近3個月的時間里,唐女士幫助小玥“復診”了5次。眼見小玥的病情不斷好轉,醫生開的藥越來越少,唐女士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職業的意義,是幫助更多人在生病中得到陪伴與慰藉。“我愛人說我不適合做生意,總是跟客戶慢慢處成了朋友,最后都不好意思收錢了。”唐女士笑著說,“不能把這事兒當成純商業去做,否則做不下去。醫院其實是一個隱私性很強的場所,陪診師在服務過程中既要尊重客戶的隱私,同時也要提供關懷,尤其是服務孕婦、殘疾人、孩子時。信任是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基石?!?/p>
“陪診提供的是個性化專業服務,因為顧客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接觸的都是需要照顧的人,如果不投入感情是不可能做好的?!苯衲?月剛剛踏進陪診師行業的青島郭女士跟記者說,“了解醫院的情況是陪診師必備的專業素質,現在青島客戶需求比較集中的醫院我們跑得都比較熟,包括各個醫院哪些科室、哪些醫生比較熱門也要掌握。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對醫院的環境了如指掌,哪個科室在哪個樓層,哪個專家哪天出診,就連哪個醫院有多少停車位、應該從哪個門進出都要清楚?!薄拔覀內焓召M298元、半天198元,也可以按小時收費,每小時50元。如果是代取藥、代跑腿,每次是80元。”郭女士介紹,“經??吹骄W上有人說陪診師月入過萬什么的,其實并沒有那么可觀的收入。幾天沒有一個單子,這種情況也很常見。”郭女士說,“陪診師絕不是能一夜暴富的職業,說到底,賺的是辛苦錢。”
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可以窺見,陪診師的工作內容并非簡單的“跑腿排隊”,一名合格的陪診師既要有基礎的衛生健康、保健、急救等基本知識,又要懂計算機、互聯網、信息技術基本知識,還要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具備職業道德,化身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橋梁。
可以說,陪診師這一新職業背后蘊含著更為深遠的意義。一方面,陪診服務有助于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人民網曾發起網上調查,逾兩成被調查者認為醫患關系緊張與患者家屬有關,具體原因是“患者家屬缺乏醫學知識,對醫護人員有誤解”(15.96%)和“患者家屬有不合理訴求”(8.42%),其影響程度與“醫療資源缺乏”“醫護人員專業水平不高”不相上下。而陪診師擁有一定的醫學知識,且站在第三方立場上,有助于促進醫患交流,消除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誤解,彌補醫療服務的短缺,緩解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另一方面,陪診服務可以節省患者就診時間,提高就診效率。再者,陪診師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工資又具有競爭力,所服務的人群廣,將為靈活就業注入一股活水,緩解就業壓力。最后,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信息技術的革新,互聯網等服務產業迅速崛起,城市在奔向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時,有溫度的服務愈發顯得不可或缺。
如今,大家對陪診的需求日漸增加。記者在電商平臺、微信公眾號和微信小程序中均發現了不少提供陪診服務的商家和信息。那么,大家如何看待這個新興行業呢?記者來到某家醫院門口,采訪了前來問診的市民。
“我覺得這個職業挺好的,父母有的時候要來醫院看病,但是工作又不能隨時請假,這就會形成矛盾。 ”周末帶父親來復查的柳女士說,有了陪診師之后,既不會擔心父母復查或看病找不到地方,也不用她總是請假影響工作。同行的父親表示,如果子女沒空陪伴,可以試著接受陪診師陪著看病。
“支持!現在有些醫院很大,科室又分得很細,第一次去感覺像迷宮一樣,有個熟悉醫院的人可以少跑很多冤枉路?!睂O女士說,前不久她陪父親去醫院看病,由于不熟悉流程,折騰了很久才辦好,“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有人提供陪診服務就好了,尤其是對老年人、殘疾人這樣有特殊需求的群體,陪診服務還是很有必要的?!?/p>
“這是一個新職業,陪診人員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解決部分問題,但同時我也有顧慮?!毙芘吭诼牭接浾呓榻B“陪診”這項服務時說,“畢竟現在任何人都可以從事這個行業,我如何鑒別這個人是不是騙子、是不是醫托,會不會趁著家屬不在把老人從大醫院騙到別的地方去看病?”
走訪中不難發現,目前機構平臺和陪診人員,都沒有明確的準入門檻。購買服務的顧客主要靠口碑而來,收費沒有行業統一標準。有受訪者表示,慢性病老人的就診、復診,加上異地就醫等需求,陪診行業能解決一些痛點問題,但是更希望能有一些規范制約,這樣大家能更放心。
對此,各地人社局開始組織遴選有資格的第三方社會性培訓評價組織,如社會團體、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等,在備案后開展陪診師這一職業的培訓、等級評定等工作?!渡缛航】抵韱T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編寫組組長、中聯研究院院長劉建軍表示,在行業規范方面,建議有關部門在已頒布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基礎上,按照人社部國家教材辦公室組織編寫的教材內容,參照護工行業發展模式,及時制定相關行業準則、規范,明確職責范圍、就業要求、服務內容及收費標準等,同時強化管理、有序引導,健全投訴受理、責任調處等追責機制,實現對陪診機構及平臺的有效指導與監管,避免出現坐地起價、虛假陪診等不良違規現象,維護好患者和家屬的合法權益。建議相關部門嚴格審查陪診從業者的資質,明確、細化該職業目錄和分類,完善行業規范與辦法,多措并舉、加強引導,推動陪診師規范化發展,更好發揮其社會價值。
可以預見,陪診師這一職業,正朝著越來越規范的道路在發展。但需要提醒的是,陪診師雖然能一定程度上解決就醫困難,但終究無法替代親情陪伴,不論何時,親人的陪伴和安慰,永遠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