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老同學打來電話說,身邊誰誰得了癌癥,是基因突變,在吃靶向藥。然后,同學們詢問了我這樣幾個問題:致癌突變基因可以預防嗎?為什么現在癌癥突然這么多了?到底是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工作壓力,還是生活方式等造成的呢?
2017年《科學》雜志發表了一篇研究,作者對常見的32種癌癥的基因突變,進行了風險因素的分析,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癌癥基因突變最大的危險因素不是環境也不是遺傳,而是隨機錯誤。研究認為,引起癌癥基因突變的因素中,最主要原因是染色體復制過程中發生的隨機錯誤,這個因素占到了66%。比如骨癌的基因突變:隨機錯誤占了99.5%,遺傳占0.5%,與環境因素完全無關。再比如,這幾年國內高發的甲狀腺癌,隨機錯誤占98%,遺傳占1.5%,環境因素僅0.5%。還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腦部腫瘤、前列腺癌、睪丸癌,這些癌癥的基因突變中,隨機因素都占到了95%以上。而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加一起占34%。
我們曾經以為沒有癌癥家族史、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不泡吧、不吃污染的食物、不著急不生氣,就可以遠離癌癥。如今而言,這些因素和癌癥是有關系,卻沒想象那么大。真正的危險是隨機錯誤。
那這個隨機錯誤是怎么發生的呢?
人體細胞每次分裂都會帶來隨機錯誤。人的基因組有31.6億個堿基對,每次分裂這31.6億個堿基對都要復制一次,工作量相當大。而細胞的每一次分裂都會有基因突變,每次突變都有變成癌基因的機會。這個概率雖然極低,但并不是沒有。細胞分裂次數越多,癌基因發生的概率也就越大。年齡越大,細胞分裂次數也就越多,癌癥發生風險也就越來越高。國內的數據顯示,40歲以上的人患癌癥的風險明顯增長,60歲及以上的人群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今年1月,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Douglas Hanahan教授在腫瘤學頂級期刊《Cancer Discovery》上發表了一篇研究綜述,文章講述了癌癥發生發展的14種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機制中就有基因突變和衰老:1.基因不穩定和突變;2.持續增殖信號;3.細胞死亡抵抗;4.誘導血管生長;5.細胞能量代謝異常;6.逃避生長抑制;7.免疫逃逸;8.無限復制和永生化;9.促進腫瘤的炎癥反應;10.侵襲和轉移活化;11.解鎖表型可塑性;12.衰老細胞;13.非突變表觀遺傳重編程;14.多態微生物組。
而一項發表在《衰老和癌癥》的研究發現,在60歲以上、還沒有患癌癥的人體內,起碼有1000億個細胞攜帶了至少1個與癌癥相關的基因突變。如果放到人體細胞總數里進行估算,相當于每30個細胞里,就有1細胞帶有與癌癥相關的基因突變。
顯而易見,年齡才是引起癌癥最大的風險因素。
如今咱們生活條件好了,醫療水平提高了,在過去的100年里,人類的平均壽命增長了30歲。隨著人壽命的延長,細胞分裂次數增多,基因突變的隨機錯誤也就越來越多,日積月累癌癥就高發了。
那難道我們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任由疾病發生嗎?
當然不是。想要預防與癌癥相關的基因突變,主要是針對后天因素影響,采取預防性措施,減少基因突變風險。人體有強大的免疫系統,保護免疫系統,減少慢性感染,仍然可以預防大約40%左右的癌癥。
降低患癌風險,首先要保證科學的生活方式和避免慢性感染。如戒煙、戒酒、減肥、多運動、多吃全谷物食品、蔬菜、水果、豆類,少吃糖、少吃紅肉(比如豬肉、牛肉、羊肉),這是改變生活方式。同時避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幽門螺旋桿菌、HPV病毒感染。已經感染者,要規范化治療或者定期復查。
其次要定期進行疾病篩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具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不是每個人都有癌癥,但癌癥來臨前一般都有癌前病變。現代醫學觀點認為,癌癥并非絕癥,而是一種可防、可篩、可治的慢性疾病。它的發生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其過程往往需要數年到數十年,這就給了我們防癌的最佳機會。因此我們建議40歲以上者定期行癌癥篩查,盡早發現早期問題,及時治療,可以避免良性病變進一步發展成為惡性腫瘤。
再有就是增強免疫力,保護好免疫系統。人類越來越長壽,體內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癌變,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免疫系統,控制癌細胞數目,別讓它“做壞事”。
癌癥并不等于死亡。就算不幸患癌,也要學會與其共存。趕盡殺絕不可能,只要把它們抑制在安全數量下,我們照樣可以健康生存。
4種常見癌癥篩查建議
1.肺癌
高危人群:惡性腫瘤家族史;長期主動或被動吸煙者;特殊職業者(如礦工、廚師、化工原料接觸者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如肺結核、慢性炎癥)。
篩查建議: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是有效手段,高危人群、年齡>50歲,建議每年做1次;非高危人群每2年檢查1次。發現肺部小結節或毛玻璃樣改變的病灶,要定期隨訪,咨詢肺癌專家門診。
2.結直腸癌
高危人群:40歲以上;男性;惡性腫瘤家族史;腸道息肉、克羅恩病等消化道疾病;吸煙;肥胖。
篩查建議:建議40歲開始篩查,每年1次大便隱血監測,每5年1次結腸鏡檢查。高危人群若有便血、肛門墜脹、黏液便等腸道報警癥狀應立即就診。
3.肝癌
高危人群:肝臟惡性腫瘤家族史;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感染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各種原因的肝硬化;嗜酒;長期食用霉變、腌制食物。
篩查建議:高危人群定期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臟超聲檢查,建議每隔6個月至少進行1次檢查。
4.胃癌
高危人群:惡性腫瘤家族史;幽門螺桿菌感染;高鹽飲食、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長期食用煙熏煎烤炸食品、紅肉及加工肉類攝入過多;吸煙;飲酒;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殘胃等疾病。
篩查建議:高危人群,年齡≥40歲應行胃鏡檢查,若無異常,建議每2年1次胃鏡檢查;若有異常建議每年1次胃鏡檢查。定期行幽門螺桿菌、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清胃泌素-17檢測。
專家簡介
余慧青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緩和醫療科/營養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擅長肺癌、結直腸癌、胃癌等疾病診治,腫瘤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生物免疫治療以及癌性疼痛、腫瘤營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