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敏
頭痛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兩千多年前中醫典籍就有記載,如《素問·奇病論》中就有數篇有關頭痛的論述,為頭痛的辨證分型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醫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兩種,外感頭痛主要由風熱感冒或風寒感冒引起;除了外感引起的頭痛其余為內傷頭痛,如部分內科疾病高血壓、中風、神經性疼痛、顱內壓增高等均可引起頭痛,如中醫的虛證頭痛,血虛,血液不能上行營養大腦引起頭痛;此外,部分外傷也可引起頭痛。故對頭痛應根據中醫的寒熱虛實辨證治療,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不論外感頭痛還是內傷頭痛,均歸屬于中醫“偏頭痛”“頭痛”“頭風”范疇,主要致病因素有:
1.感受外邪。因外感風寒,或治療不當、不徹底,風邪留存,潛伏身體,阻塞經絡,久拖不決;或因寒熱氣候或情緒刺激所致肝、脾、臟腑功能失調。
2 .肝火上擾。因情緒低落、郁怒、經絡紊亂,導致肝風頭痛,臨床表現多為爆發性疼痛,疼痛十分劇烈,或左或右,連及眼齒。
3 .肝陽上亢。因肝火內旺,火溢傷陰,肝失養,肝腎陰虧,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上擾清竅,導致頭痛。
4.痰淤阻絡。因風邪侵襲,與靜脈淤血有關。風淤、血淤痛是本病的主要病機,多為虛中夾實,本虛標實,下虛上實。故應以化痰通竅、溫經、活血止痛為治療方法。
5.氣血虛虧。肝脾腎受損,肝虛致陰血不榮,脾虛致清陽不升,氣血虧虛不能上榮于腦髓脈絡,肝脾失調,氣血兩虛,致清竅失養,從而導致頭痛。
6.肝腎陽虛。肝陽虛的原因在于脾陽虛、腎陽虛。寒屬內感,肝脈凝滯,肝膽經脈不利,引起厥陰、肝寒,病發頭痛。
根據上述病機,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中醫治療頭痛以湯藥為主,既可內服,也能外用。對于一些頑固性頭痛,需認真運用六經辨證分析,內服外治有機結合。
祛風通絡 藥方組成:川芎、生龍骨、白芍、生牡蠣各30克,當歸、生地、羌活、獨活、細辛、藁本、白芷、蔓荊子、防風各10克,甘草6克,諸藥配伍可起到化淤通絡、祛風鎮痛之效。
平肝熄風 藥方組成:天麻、半夏、白術、川芎、丹參各15克,鉤藤、石決明、石菖蒲各20克,葛根30克,川牛膝9克,諸藥配伍可起到祛風解痛、燥濕化痰、解郁鎮靜之效。
活血通絡 藥方組成:防風、蔓荊子、全蝎各10克,川芎、羌活各15克,細辛、僵蠶各6克,炒白芍30克,蜈蚣2條,諸藥配伍可起到祛風解表、息風止痙、補血止痛之效。
溫經化淤 藥方組成:川芎、赤芍各30克,干姜、延胡索、桂枝各15克,細辛3克,大黃5克,姜黃、制附子片、全蝎、僵蠶各10克,蜈蚣2條,諸藥配伍可起到活血行氣、祛風通絡、止痛之效。
益氣補血 藥方組成:黃芪30克,赤芍、川芎、當歸、蔓荊子各15克,地龍12克,桃仁、紅花各10克,細辛3克,諸藥配伍有補氣固表、疏散風熱、活血止痛之效。
化痰逐淤 藥方組成:天麻、白僵蠶各10克,川芎、延胡索各15克,白芍20克,全蝎、炙甘草各3克,石決明30克(先煎),膽南星4克,諸藥配伍可起到祛風滌痰、止痛逐淤之效。
除了傳統內服湯藥,針灸、推拿、熱療、熏蒸、按摩、藥物敷貼等非藥物治療在中醫體系中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具有效果確切、副作用小、患者體驗度好、易于接受等優點,也可以顯著提高療效。
此外,頭痛患者在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不可過度勞累,不喝酒,不喝濃咖啡,還要避免精神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