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蘭
相信大家對超聲和內鏡這兩種診療方式并不陌生,但當兩者合二為一時卻不甚了解。那究竟什么是超聲內鏡?它又能檢查哪些疾病呢?下面就讓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人類對自己身體的探索從古自有,古希臘名醫、有著“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就曾描述過一種直腸診視器。但內窺鏡初具雛形是在20世紀50年代,超聲內鏡引導下的介入診斷和治療技術真正應用于臨床并取得蓬勃發展,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
簡單來說,超聲內鏡即超聲+內鏡,是在內鏡前端安裝或經活檢孔道放入微型高頻超聲探頭對消化道管壁各層進行檢查,同時對發現的黏膜下及黏膜隆起性病變可初步判斷病變侵犯深度、性質、大小等,是否適應內鏡下治療等。這里提到的“消化道管壁各層”,實則包括4層:最外層為漿膜層,是一層結締組織,能分泌漿液,減少器官之間的摩擦;第二層為肌層,除食管上段和肛門處為骨骼肌,其余大部分為平滑肌組成,屬于消化道中最厚的層級結構,也是消化道的主體結構,可推動食物逐漸下移;第三層為黏膜下層,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叢,在食管和十二指腸還含有腺體;第四層為黏膜層,屬于消化道上皮細胞黏附位置,內有毛細血管網、淋巴管和腸相關淋巴組織的免疫細胞,是抵御病原體侵襲的第一道重要防線,也是多種胃腸道疾病的起始部位。
一般情況下,通過普通內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到黏膜層,能夠對絕大多數胃腸疾病作出直接判斷,但對于肌層、漿膜層和黏膜下層的病變無法作出準確判斷,對一些來源于胃腔外部緊貼胃壁的病變更是難以判斷,而超聲內鏡則能在后兩種情況下大顯身手。也就是說,只要是消化道本身以及鄰近器官發生病變或疑似病變,經普通內鏡無法明確診斷者均可進行超聲內鏡檢查。打個比方,我們觀察一個房間的內部結構時,對于墻壁、地板等部位的瑕疵肉眼即可見,這個過程就相當于普通胃鏡的檢查過程;但如果墻壁或地板有鼓包,而墻壁或地板外觀并未破裂,肉眼就無法準確判斷鼓包的原因和性質,這時候就需要依靠更為先進的手段,也就是超聲內鏡。也正因此,超聲內鏡有“消化道醫生的透視眼”的美稱。
具體說來,超聲內鏡的適應證包括: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的術前分期,并可較準確地診斷消化道早癌,指導早癌的內鏡下切除,且超聲內鏡對于腫瘤浸潤深度的判斷及壁外淋巴結的腫大診斷較為準確;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結扎、結扎剝離、隧道式剝離等治療;對一些腫瘤進行細針穿刺取病理,幫助確定病變的性質和來源;對胰腺假性囊腫行內引流術,對胰腺包囊性壞死行清除術,可使患者避免外科手術所帶來的痛苦,并且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對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引發劇烈腹痛的患者,在超聲內鏡引導下進行腹腔神經叢阻滯術,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對于不能手術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采取內鏡引導下組織間放化療,可使腫瘤縮小,提高生活質量;對于發現胰腺小的腫瘤、膽管末端腫瘤或十二指腸乳頭部腫瘤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與其他檢查手段一樣,超聲內鏡檢查也有禁忌證:嚴重心肺疾患不能耐受內鏡檢查者;處于休克等危重狀態者;疑有胃穿孔者;不合作的精神病患者或嚴重智力障礙者;口腔、咽喉、食管及胃部的急性炎癥,特別是腐蝕性炎癥;其他情況,如明顯的胸主動脈瘤、腦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