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
情緒不穩、焦慮煩躁、愛生氣……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會變得異常暴躁不安。其實,這可能是植物神經在“糾結”,屬于一種身心問題,如果不予以重視,會引發一系列的內臟功能失調綜合征。
神經系統屬于人體“九大系統”之一,是調節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主導系統。臨床將向周圍傳出神經沖動、從而產生運動者,稱為運動神經(又稱傳出神經)。植物神經則是內臟神經纖維中的傳出神經,也稱自律神經,它會無意識地調節包括血壓、心率、出汗、腺體分泌、胃腸蠕動、大小便等在內的生理功能。人能在睡著時還持續保持呼吸運動,就是植物神經在發生作用。
植物神經又分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部分,前者包括大腦皮質、下丘腦、腦干神經核、脊髓側角;后者則包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為拮抗關系。交感神經興奮時主要表現為瞳孔散大、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呼吸加快、分泌功能抑制等;而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則與之相反,表現為瞳孔縮小、心跳減慢、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呼吸減慢、分泌功能亢奮等。
人體任何器官的神經支配都是由交感、副交感神經這對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相互作用所維持和調節的,任何一方面的太過或不足均可引起一系列的內臟功能失調綜合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由于植物神經分布于全身各器官、系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發的癥狀也是遍及全身的,最主要會引發精神癥狀、神經系統癥狀、心臟癥狀和胃腸癥狀這4類問題。
精神癥狀 情緒不穩,焦慮煩躁,緊張,憂郁,愛生氣,恐懼害怕,敏感多疑,委屈易哭,悲觀失望,無愉快感,不愿見人,不想說話,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看什么都不高興,壓抑苦惱,甚至自覺活著沒意思。
神經系統癥狀 頭痛頭昏,頭脹沉悶,頭部有緊縮感、重壓感,頭暈麻木;兩眼脹痛,干澀,視物模糊;四肢沉重難受,神疲乏力,周身發緊僵硬不適,渾身難以言語的難受感覺;脖子后背發緊發沉,皮膚發麻、發癢;手腳心發熱,周身皮膚發熱,但量體溫正常,全身陣熱陣汗;全身有游走性疼痛、游走性異常感覺等癥狀;入睡困難,睡眠表淺,早醒夢多;健忘,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
心臟癥狀 胸悶氣短、憋氣、心慌、瀕死感等心臟神經官能癥。
胃腸癥狀 沒有食欲,進食無味,消化不良;惡心,打嗝,燒心,嘔吐,呃逆;腹痛、腹脹、便秘、腹瀉;長嘆氣,喉部梗噎。
大多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患者都存在精神方面的癥狀,而其他系統的癥狀卻因人而異:比如有些人只有心臟方面的癥狀,有些人只有神經系統方面的某個癥狀,而有些人可以各個系統的癥狀都有。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誘因多種多樣,除了先天性的體質因素,還有心理、環境因素等,比如學習緊張、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婚姻不和、生活不規律、情緒壓抑、過度疲勞等。由此我們可將其歸為一種身心障礙。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其并發癥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會進一步加劇人的緊張、焦慮情緒,使得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并發其他疾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建議那些平時工作繁忙、壓力大且性格內向的人群,尤其要特別注意預防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一旦出現問題,應及時求助相關專科醫師,切忌自行亂服安眠藥、鎮靜劑等。但患者也不必對此太過憂心,因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臨床治療并不困難,一般來說,除了要保證睡眠,只要使精神情緒得到放松,就能使植物神經不再“糾結”。
規律作息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起居有規律,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還能培養良好的心境。比如吃飯要有規律,再忙也一定要吃早餐;不暴飲暴食,少吃大排檔,少喝夜啤酒;早晨不要睡懶覺,多去室外參加一些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尤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障睡眠質量。白天時,由于交感神經較為活躍,心跳及腸胃蠕動都會相應加快;夜晚時,當人體處于睡眠狀態下,人體的交感神經會受到抑制,副交感神經則呈現活躍狀態,使得內臟器官可以得到休息放松。而此時,如果人體已經感到非常倦怠,又強忍住不睡覺,那不僅內臟器官得不到休息,容易因勞累過度而感到不適,植物神經也更容易發生功能失調或紊亂。正因如此,提高睡眠質量、保證睡眠時間,正是改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首要任務。
堅持體育運動 體育運動能調節和改善大腦和神經的興奮與抑制過程,從而改善人的情緒,如果長期堅持,不僅能增強體質,減緩心率,強健心血管功能,還能增加自主神經的調節功能,使植物神經功能得以松弛和恢復。所以,要盡量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不要沒事一個人悶在家中。散步、打羽毛球、游泳等都是很好的戶外鍛煉項目。
疏解不良情緒 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偶爾遇到坎坷、挫折都是難免的。而這時,及時進行心理疏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感到情緒低落,千萬不要憋在心里,而是應想辦法進行調節,比如大笑幾聲或是大哭一場,也可以找朋友傾訴,盡量把心里的郁悶都“傾倒”干凈,這樣會覺得輕松很多。平時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以使神經系統處于最佳狀態。
音樂療法 音樂治療也能幫助調節植物神經功能,主要原理是通過音樂使人達到深度放松的狀態,以減少焦慮、緊張及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調整臟器功能。據音樂心理劇治療流派創始人、美國明尼蘇達州馬利維大學音樂治療系主任Joesph L.Moreno教授所撰的《音樂心理進化治療原理》所述,醫學科學家已經通過臨床實驗證實,音樂療法確實具有催眠、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且這項療法已經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被非常廣泛地用于改善失眠癥、調節植物神經功能以及改善抑郁狀態,甚至用以幫助提高晚期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在我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學副教授高天在其所創的北京高天音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里,也已經將音樂治療技術應用于幫助那些處于亞健康狀態、神經癥及心身病患的治療中。但高天副教授同時強調,在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音樂治療中,所選音樂必須至少符合以下兩個標準:第一,要厚實深沉,節奏舒緩,具有感染力;第二,音樂中的三要素,即音量、音頻、音色,3個方面要和諧。他推薦的曲目包括:《G弦上的詠嘆調》《C小調幻想曲》《沉睡的森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