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邊


“我們發(fā)現(xiàn)大腦當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團,這個核團非常小,但是它在介導負面情緒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們也把它叫做大腦中心的‘反獎賞中心’。”在抑郁狀態(tài)下,這個小核團內的活動產(chǎn)生了異常,或者是進入了特別高的放電狀態(tài)。而這樣的一種“反獎賞中心”的過度激活,后果就是對大腦獎賞中心的過度抑制,而獎賞中心是產(chǎn)生多巴胺、五羥色胺這些“核快感”“心快感”,以及獎勵感受相關的化學物質的源泉。所以,這可能是人進入抑郁狀態(tài)的原因……
曾被人民日報評價為“亞洲第一人!實力與顏值雙爆表”的胡海嵐,正是抑郁癥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胡海嵐教授獲得國際大獎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后,有網(wǎng)友感嘆:“這才是真正的智慧與美貌并存!”
北京時間2022年6月24日凌晨,法國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獲頒“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一獎項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科學獎”,每年只頒給全球5位女性,此前有6位中國科學家獲獎,胡海嵐是今年最年輕的獲獎者,也是該獎項全球最年輕的獲獎人之一。
“雖然腦神經(jīng)的奧秘一直是‘未解之謎’,但相信終有一天,基于對精神疾病背后的神經(jīng)機制的理解與認知,人類能創(chuàng)建解決方案,讓精神疾病的患者擺脫痛苦。”在頒獎儀式上,胡海嵐真誠地期望著。
“胡海嵐是很少見的能夠連續(xù)在國際頂級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的教授。”2017年7月14日,一則《浙大科學家在世界頂尖期刊<科學>雜志上發(fā)文:首次證明“強者愈強”與大腦密切相關》的報道登上新聞。僅僅半年之后,媒體又報道了《英國<自然>雜志發(fā)表浙大胡海嵐教授團隊兩篇長文》……
2019年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 IBRO-Kemali國際獎的獲得者為胡海嵐教授。這項國際大獎旨在全世界范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jīng)科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兩年評選一位。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fā)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胡海嵐也因此被稱為“亞洲第一人”。
在獲獎依據(jù)中,評獎委員會中寫道:“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jīng)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這些成就得益于她對系統(tǒng)神經(jīng)科學中尖端前沿技術的駕馭,而她本人正是這些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她在系統(tǒng)神經(jīng)科學這一進展快速且競爭激烈的領域成果輝煌,建樹卓越,備受矚目,特予此獎。”
2020年7月11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辦的歐洲神經(jīng)科學年會(FENS)上舉行,由國際腦研究組織主席頒獎。胡海嵐在年會的IBRO-Kemali論壇上發(fā)表“從啄序到氯胺酮——探析社會行為和情感的神經(jīng)機制”的獲獎演講。這正是胡海嵐近幾年領先國際的研究成果。
1973年,胡海嵐出生在氣候溫暖的浙江杭州。在這座風景如畫的古城中,她度過了幸福的童年生活。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讓胡海嵐的成長順風順水,家中豐富的藏書也讓她很小便接觸到了知識的海洋。
從識字起,胡海嵐就展現(xiàn)出過人的學習天賦。進入小學課堂后,無論哪一科目的考試,她總是全校第一名。中學時,胡海嵐開始接觸生物、化學等科目。從小到大,胡海嵐就對那些神奇的人體結構、簡潔的化學公式充滿興趣。她在課堂上永遠是注意力最為集中的學生,課后更是比同窗更加勤奮努力的“學霸”。
胡海嵐的父母從來不用擔憂她的學習生活,更不需要督促她去上課外補習班。高中時期,胡海嵐獲得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成為全校學生的榜樣。學生時代的胡海嵐就是我們所想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yōu)異,長相出眾,性格也開朗大方。
1992年,胡海嵐以全省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在選擇專業(yè)時,她果斷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物學。在當時,生物學還是一個十分冷門的科目,就業(yè)前景遠不如金融、計算機等熱門專業(yè)。但對于胡海嵐來說,內心的熱愛足以讓她為自己的夢想付諸努力,而那些功利性的專業(yè)選擇,從來不在她的計劃當中。
生物學中那些復雜晦澀的知識,在胡海嵐看來卻有著不一樣的魅力,尤其對于腦科學研究領域,人類的探索還十分有限,這讓她興趣盎然。本科階段,胡海嵐就主動去接觸和了解腦科學知識,并且經(jīng)常在課后向老師咨詢問題。
為了繼續(xù)在科研的海洋中探索,胡海嵐大學畢業(yè)選擇出國留學深造,并收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錄取通知書。
來到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xiāng),胡海嵐過著簡單而充實的生活,課堂、圖書館、實驗室是她最熟悉的生活路線。碩士畢業(yè),胡海嵐考取博士,并正式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了神經(jīng)生物學領域。在這個極為超前的研究領域,人類的認知水平還遠遠不足,留給了胡海嵐巨大的探索空間,同時也意味著面臨更多的困難。
博士就讀期間,胡海嵐曾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實驗室參加工作。2004年,博士畢業(yè)的胡海嵐以博士后的身份接到了諸多實驗室的邀請,其中便有全球知名的冷泉港實驗室。這所實驗室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圣地”,代表著生物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時位列全球十大研究學院榜首。在冷泉港實驗室,胡海嵐永遠是最早一個進門,最后一個離開。中國人血脈中最深刻的勤勞基因,讓胡海嵐無比珍惜在這里學習的機會,她像一塊海綿一般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飛速提升著自己的能力。
4年時間里,胡海嵐從一位初出茅廬的學者,逐漸成為此領域中的權威專家。海外工作的經(jīng)歷為胡海嵐帶來了榮譽和財富,但卻始終難以彌補她內心中的一塊空缺。雖然在哪里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月亮,但月光灑下的湖面,卻早已不是家鄉(xiāng)西湖的模樣。這份思念之情像難以壓抑的鐘聲,一遍遍在胡海嵐腦海中回響,呼喚著她回到祖國的懷抱。2008年,北京首次舉辦奧運會,五星紅旗的閃耀見證著中華民族逐步走向繁榮與富強。而這則消息也讓胡海嵐更加堅定地希望回到祖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民族貢獻力量。
但那時,國內還沒有成熟的神經(jīng)生物實驗室,如果此時回國對胡海嵐的研究無疑會造成困擾。與此同時,冷泉港實驗室同樣不希望放走這位學術界的新星,為了留下胡海嵐,3次提出加薪合同。
古人“橫渠四句”中曾寫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不僅僅是古代儒生的畢生愿景,更是每一位中國讀書人內心深處的初心。學成歸家,為國效力,這便是胡海嵐最終的決定。2008年冬天,胡海嵐平靜地踏上歸國的旅途,當飛機駛過祖國上空,她看著地面的萬家燈火,再難掩飾內心的萬丈波濤。
14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終于回家了。
眾所周知,抑郁癥是一個千年難題。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將偉大的能力與抑郁聯(lián)系起來,率先提出有關“憂郁天才”的概念,認為“哲學、政治、詩歌和藝術領域的杰出人士,很多人顯然都是抑郁者”。當今我國青少年抑郁成了全社會的問題,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和成長,需要全社會支持尋找整體解決方案。
“預防”和“治療”,這是兩個準確而明晰的關鍵詞。預防需要社會化,治療有賴科學家——醫(yī)學和藥學的科學家們,重任在肩,責無旁貸。胡海嵐率領的團隊,發(fā)現(xiàn)氯胺酮對于抑郁癥快速起作用,是因為它能夠很快地阻斷“反獎賞中心”過度的放電或者過度的活化狀態(tài),從而起到一個開關的作用,對于釋放了“反獎賞中心”對“獎賞中心”的過度抑制,起到快速抑制抑郁的作用。“我們基礎研究其中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發(fā)現(xiàn)氯胺酮不是唯一的選擇。”
胡海嵐希望對氯胺酮在分子結構上進行改造,保留它抗抑郁的作用,去除它的成癮性等副作用;同時做靶點的拓展,至少能有一個分子靶點和氯胺酮的靶點是在同一個通路里面起作用。“雖然腦神經(jīng)的奧秘一直是‘未解之謎’,但相信終有一天,基于對精神疾病背后的神經(jīng)機制的理解與認知,人類能創(chuàng)建解決方案,讓精神疾病的患者擺脫痛苦。”
要為患者擺脫痛苦,科研者自己則要經(jīng)歷種種苦痛——因為實驗失敗是常態(tài)。在科研領域,“百折不撓”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所以,韌性的堅持尤為重要。誠如胡海嵐所說的,“韌性的鍛煉,也是科學家的基本功。”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qū)的實驗室里,胡海嵐每天70%以上的時間,都在面對實驗的失敗。然而,科研就是這樣,如果實驗的50%都是預期的結果,那這個課題基本就可以放棄了,因為它“不夠創(chuàng)新”。
“板凳要坐十年冷”,本身就是合乎科研規(guī)律的,醫(yī)學科學也不例外。“身體總是求快樂,靈魂總是經(jīng)苦痛。”抑郁癥給一個人的身體帶來巨大的痛苦,而研究抑郁癥的科學家們,自己忍受著一次次失敗的苦痛,為的是最大程度上解決病痛,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快樂。不過,對于胡海嵐來講,由于有著濃厚的科研興趣,日復一日的研究,并不讓她感覺到這是一個枯燥難受的事情。她說,“在我們看來,科學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yè),這是國家和社會資助你,讓你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職業(yè)。”
胡海嵐與團隊曾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上同期刊發(fā)兩篇長文,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為抗抑郁藥物提供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從而促進新一代抗抑郁藥物的研發(fā),有科學家評價這項研究“突破世界性難題”。
截至2022年,年僅49歲的胡海嵐已經(jīng)成為著名學術刊物《科學》與《神經(jīng)元》的特邀審稿人,堪稱學術界無比璀璨的新星。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中,年輕的胡海嵐赫然位于候選人名單當中。
“科研就像不知道終點在哪里的馬拉松,你要調整好自己的節(jié)奏,有時候快,有時候慢,有時候有同伴一起,有時候也要一個人孤獨地堅持,不知道終點在哪里的魅力,但是總能讓你充滿希望。”她是這樣告訴學生,也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