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英語學習尤其是中考復習中,需要整合大量的語言知識等記憶內容。教師利用認知心理學中的長時記憶理論,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記憶、克服遺忘,對學生有效提高中考英語復習效率、樹立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感官通道記憶、重復記憶法、在語境中理解記憶等策略優化語言輸入方式,利用增加記憶組塊的容量、思維導圖、減少漢語的負遷移等策略深化語言加工層次,從而促進語言知識向長時記憶轉化,讓英語教學更加符合心理學、教育學的要求和規律,提高中考復習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英語的教與學更加輕松。
關鍵詞:長時記憶;有效記憶;中考英語復習
作者簡介:黃珊珊(1992.08-),女,福建莆田人,廈門市金尚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一、引言
在《記憶和英語學習》一文中,桂詩春教授曾明確指出,言語行為和言語學習的核心是記憶。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涉及非常多詞匯知識、語法知識、句法知識等需要記憶的內容,記憶與英語學習息息相關。尤其是在中考英語復習階段,一系列知識點的歸納整合讓學生的記憶負擔成倍增加。這些語言知識的記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經常有學生反復記憶仍然無法記住,陷入了“背了就忘、忘了再背、背了再忘”的復習困境中。學生記憶困難,復習效率低,久而久之便會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因此,教師了解長時記憶理論,將其應用在中考英語復習中,可幫助學生進行長時有效記憶,克服遺忘,對學生有效提高中考英語復習效率、樹立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二、認知心理學的記憶理論概述
認知心理學的記憶理論指出,記憶可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感覺記憶,就是所有可感知到的事物,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比如看過的風景、遇到的人、嘗過的美食,都可能進入記憶當中。感覺記憶容量大但時效短,可能很快就會被遺忘。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去關注一些事物、去記憶一些知識的時候,這些信息就會進入短時記憶,這個記憶同樣也有時效,而且容量有限,在7+2組塊之間。短時記憶的信息經過大腦充分的、有深度的深層次加工之后,轉化為長時記憶,就可以在大腦中長期保存。如圖1所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這三個記憶階段既是記憶的結構,也反映了記憶加工的過程。
由此,可知,輸入和加工是知識能夠轉化為長時記憶在大腦中長期保存的關鍵。一方面,需要有輸入源以及輸入方式,沒有輸入就什么都學不到。另一方面,是否進行充分的、有深度的加工,是決定能否使知識進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記憶理論,基于輸入和加工這兩個關鍵點,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筆者嘗試探索將長時記憶理論應用于中考英語復習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將語言知識轉化為長時記憶,克服英語復習困境,以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
三、中考英語復習中的記憶策略
(一)優化語言輸入方式,提高長時記憶轉化效率
1.多感官通道記憶。多感官通道記憶,即將眼、口、耳、腦、手等多重感官充分調動起來,多渠道立體輸入信息,加強記憶。例如,在每日英語晨讀時,要求學生根據錄音和文本大聲跟讀,學生應眼睛看、耳朵聽、嘴巴念、腦袋記、手指指,通過這樣的多感官渠道不但加深輸入記憶,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在復習語言知識時,教師也可嘗試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輸入,比如借助圖片、語音、跟讀等幫助學生多渠道地進行輸入,也可以將歌詞、繪本、情境、詩歌等融入復習教學中。例如,在復習職業名稱的詞匯時,教師利用歌詞里出現較多職業名稱的歌曲Be what you wanna be進行導入,讓學生在聽唱的同時找出其中跟職業相關的詞匯,如doctor、 actor、lawyer、singer等,再通過頭腦風暴回顧所學的跟職業相關的詞匯。之后,教呈現職業圖片和讀音幫助學生回顧詞匯,并呈現與職業相關的工具讓學生說出職業名稱,如飛機圖片對應pilot,鋼琴圖片對應pianist等,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記憶。通過這樣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地呈現和輸入,調動學生多重感官,讓復習課更加生動化形象化,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記憶輸入,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重復記憶法。
如圖2所示,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在學習完知識點后就開始了,并且遺忘的速度是一開始較快,之后逐漸緩慢。知識點輸入后如果沒有及時進行復習,很快會被遺忘,復習時間間隔越久遺忘越快。因此,不斷地重復語言知識,并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復習和強化記憶是防止學生快速遺忘的方法之一。因此,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筆者制訂了這樣的復習計劃。
知識剛學習完之后遺忘最快,因而課后應要求學生及時復習來理解和消化知識點,同時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復習一下所學的內容。對于一些重要的單詞和句子等知識,可不定期進行反復多次、多形式的操練測試,幫助學生鞏固和記憶知識。運用這樣的復習計劃,學生反饋學習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階段檢測也顯示,學生運用該復習計劃后的知識掌握情況比未運用該計劃時知識掌握情況好很多。
3.在語境中理解記憶。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了語境理論。他指出,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助于提高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如果沒有了語言環境,詞匯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教師可利用語境幫助學生進行復習和鞏固,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例如,以下兩個句子中,“We could make some notices and hand them out after school”和“I noticed he was running with difficulty.”,notice一詞表示不同的含義,既可以作名詞表示“通知”,也可作動詞表示“注意到”,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語境中詞匯含義和應用也會不同。通過分析不同的語境可以提升學生對于詞匯的理解,歸納和記憶詞匯的不同意義。因此,在進行中考詞匯復習時,對于一些多重含義或容易混淆的詞匯,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多元化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認知和理解記憶,把詞匯放在句子中觀察和分析它的作用和搭配,這就屬于深層次的認知,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其含義和用法。相對于記憶零散的、不連貫的單詞,把詞匯放在句子、篇章中來記憶,效果更佳。
(二)深化語言加工層次,促進長時記憶有效轉化
1.增加記憶組塊的容量。根據記憶理論,對于孤立的無意義的事物,我們的記憶容量有限。如果我們以組塊形式記憶,可以增加記憶的總量,同時延長記憶時間,是克服記憶局限性的一種很好的方法。舉個簡單的例子,打散的字母“heisascientist”很難迅速記下,但如果把這些字母變成有意義的四個組塊“he is a scientist”就可以輕松地記下了。在復習過程中也應該注意歸納整合,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容量。例如,針對以下較長的單詞dependent、 dependence、independent、 independence,可利用它們的相同詞根depend歸納整合記憶,以減輕記憶負擔,提高記憶效率。在復習過程中,應將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的語言知識進行歸納整合,把意義、結構、用法等相同或相近的詞句以及相關話題的篇章進行分類歸納,形成一個個知識組塊,可增大學生的記憶容量,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
2.利用思維導圖促記憶。在知識的加工層面,如果將知識組塊進行進一步的歸納整合,形成知識網絡,進而構建起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語言知識框架。當提及一方面的知識時,可以從記憶中提取和激活相關的語言點。如圖3所示,對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1進行單元復習時,可通過下列思維導圖將單元知識進行串聯,把單元重點的詞匯和句式進行話題式的歸納整合復習。
復習過程中知識點多而雜,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點的脈絡,有效呈現各個知識點間的關聯,促進知識的有意義記憶。因此,可鼓勵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合,優化學生對于詞匯、語法、功能話題、語篇閱讀等的理解和運用,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系統地記住所學的知識點,促進知識向長時記憶轉化。
3.減少漢語的負遷移。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母語負遷移”象。母語負遷移現象指的是,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會將母語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帶入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從而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不利于第二語言的學習。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如果套用漢語的語言知識和思維方式,會影響到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和應用,從而影響其英語長時有效記憶。例如,在學習there be句型時,部分學生較難理解“某地有某物”的概念,習慣性地按照漢語的思維錯誤地說成there have,這便是受到漢語負遷移的影響。為減少漢語的負遷移,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思維方式學習英語,多去接觸一些英語的原版材料,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減少漢語的負遷移,這對英語語言知識的長效記憶很有幫助。
四、結語
中考英語復習階段,需要整合大量的語言知識等記憶內容,記憶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基于長時記憶理論有效利用記憶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優化記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感官通道記憶、重復記憶法、在語境中理解記憶等策略優化語言輸入方式,利用增加記憶組塊的容量、思維導圖、減少漢語的負遷移等策略深化語言加工層次,從而促進語言知識向長時記憶轉化。在英語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掌握長時記憶理論,利用長時記憶理論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長期有效記憶,可以提高中考英語的復習效率,使英語教學更加符合心理學、教育學的要求和規律,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英語的教與學更加輕松。
參考文獻:
[1]桂詩春.記憶和英語學習[J].外語界,2003(3):2-8,25.
[2]謝潔.艾賓浩斯記憶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英語教師,2020(15):173-175.
[3]張曉利.語境理論在高三英語詞匯復習中的運用[J].天津教育,2019(32):130-131.
[4]劉婧.淺析二語習得中母語負遷移現象[J].現代交際,2021(10):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