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要:在科技大發(fā)展的時代,藝術設計的視覺形式伴隨創(chuàng)作手段的不斷革新,創(chuàng)作中情境體驗的敘事要求,使得傳統(tǒng)的插畫藝術在創(chuàng)作方式上也在發(fā)生一些必然的變化,藝術的視覺再現需要心神身形的交織融合,對主題內核思想引發(fā)的聯想延展,促使插畫創(chuàng)作勢必與時俱進地融入一些新的思考與諸多的實踐,在創(chuàng)作中可以充分調動身體器官與內在意識,去觸動情感、去敘事體驗、去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視覺表達。藝術的層次是文化的高層次,生活的各個階層對美的創(chuàng)造,也是整個民族文化的生活智慧。
關鍵詞:插畫創(chuàng)作敘事情境體驗
插畫創(chuàng)作在藝術的多變和人生現實生活的社會背景下,民族的審美文化品味的提升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累積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通過對媒介屬性的突破,在創(chuàng)作中獲得源源不斷的敘事原初動力,不斷地鞏固自由意志與媒介的鏈接,去創(chuàng)造全新的視覺藝術形式。插畫師勇于把個人的情感寄與設計形式的獨特敘事語言,具身體驗出思維的多元化碰撞與作品的完美交合,以彰顯插畫師情境體驗創(chuàng)作中呈現敘事美的一種精神象征。
一、插畫的歷史發(fā)展
插畫藝術的發(fā)展歷史悠久,自人類社會誕生在洞窟時代就以壁畫的方式,把思想意識進行溝通和傳達。在印刷術發(fā)明之前,世界各國的文明在插畫的表現形式上,主要以人工繪畫完成,其文明傳播的時間軸因受制于媒介的限定而拉的很長。據史料記載,唐代之前的書籍已有手繪的圖示,隨后因佛教文化從印度侵入我國,手繪的經文不足以廣泛傳播,于是出現了木刻雕版印制的經文,使得印度佛教文化快速扎根中國的眾生文化。至今保存完好的《金剛經》見下圖1,現收藏于英國倫敦大英圖書館,據說它是唐咸通九年(868年)王階刻印的,是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隨著雕版印刷術的普及,我國自唐朝后的各個年代里的書籍插圖的色彩也逐漸從單純的墨色變化為豐富的彩色,使得書籍更加容易得到民眾的青睞,這都源起雕版的多版套印的方式完成的。國外的插畫藝術歷史最早也是從宗教讀物起源發(fā)展起來的,它成為了宗教教義的獨特裝飾,后來隨著印刷術的普及,插畫也被逐漸廣泛地應用在各種類型的出版讀物之中。我們在《辭海》中看到的插畫的定義:“插附在書刊中的圖畫。有的印在正文中間,有的用插頁方式,對正文內容起補充說明或藝術欣賞作用。”①這是一種在所限定的媒介范疇內作出的定義,顯然是有所局限的。
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社會發(fā)展的進步,插畫的定義逐漸從狹義生活狀態(tài)的需求模式延展成廣義的需求模式。生活中常見的報刊雜志書籍的文字信息之間都有圖畫的存在,圖畫的視覺直觀性使得書籍內容更加富有趣味,更加具體形象,可以讓讀者對內容的形象空間的需求得到滿足。插畫一詞源自于拉丁文illustraio,意思是照亮。而現在的出版物的插畫顯然已經遠超出對文字的照亮的陪襯地位,它的存在既突顯了主題的核心思想,又增強了作品藝術的共情性。現今,插畫的形式因我們生活的需求出現在很多行業(yè)的范疇中,它既包括常見的出版物,還包括影視、廣告、動漫、產品等行業(yè)里的海報、游戲場景角色、繪本、包裝、品牌物料等,人工智能虛擬世界的網絡平臺同樣對插畫的存在不可或缺。社會發(fā)展至今,插畫藝術進入商業(yè)化時代業(yè)已被應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插畫師們廣泛運用各種手段,使用多種材料,使得插畫藝術的形式不斷地得到突破。現代商業(yè)化時代的插畫藝術以其真實的生活體驗感和尚美的感染力,已經浸染到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
二、插畫藝術的敘事美
插畫藝術的漫長發(fā)展歷程中,創(chuàng)新成為媒介限制中的最終幻想。古老的畫種如中國傳統(tǒng)國畫藝術,其繪畫形式受制于紙張和毛筆的性能,水墨受制于宣紙的滲化和吸水速度,來產生畫面的色彩虛實洇染出敘事的意境。創(chuàng)作中插畫師首先要對媒介的屬性特別了解,傳統(tǒng)國畫需要宣紙、毛筆、顏料,這三類工具缺一不可,并且各自都有特殊的氣韻風采,宣紙的秉性決定了顏料被毛筆使用中呈現出揮灑的率性,或勾線的謹小慎微。生宣和熟宣是常見的兩類材料,現如今,又陸續(xù)出現了半熟宣的品種,甚至根據洇染速度的差別,調制出更多品種的材料來,這是創(chuàng)作中插畫師必然要考慮的環(huán)節(jié)。在我國,傳統(tǒng)的國畫藝術,經過幾十代人的奮斗,不僅形成獨領風騷的藝術形式,而且國民的審美水平也有所提高。外國的畫種如油畫,就是不同于國畫形式材質的另一類繪畫表達。
不管是我國的傳統(tǒng)國畫藝術,還是國外的地域風情的繪畫藝術,在創(chuàng)作中我們都必須不斷地學習媒介對繪畫的限制,可以通過突破材質固定范圍的屬性,去創(chuàng)造嶄新的視覺形式,以此不斷地在創(chuàng)作中鞏固與媒介的溝通,來獲得媒介敘事所需的原初動力。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維方式通過感性體悟,將東方美學指向藝術的多變和人生現實生活的審美趣味的養(yǎng)成,需要較長時間的不斷努力,方可提升全民族人民審美文化的品味。在當下高度科技化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我們都需要可以讓心靈安靜下來,同時具有自由意志的個性樂趣的高情商的慢速度。費孝通先生曾說過,“文化的高層次應該是藝術的層次。”在生活中,我們對藝術的追求,不可能完全絕緣于政治權力的運行機制,并受制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影響和沖擊,藝術的層次甚至會決定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自古以來,我們都樂于從生活的各個階層挖掘生活的藝術美,這是我們民族的生活智慧。
皮埃爾·諾拉曾說過:“之所以有這么多人談論記憶,因為記憶已經不存在。”“而通過一定的文字、作品的敘說故事,卻能感受到人本主義的溫情關懷,感受到精神力量的充盈,感受到人世存在的意義。這就是敘事的緣起。插畫藝術的敘事緣起是創(chuàng)作者主動而自然煥發(fā)思想精神的藝術性表述語言,其本質是為了表達創(chuàng)作者藝術作品的主旨思想。那何為敘事呢,所謂的敘事,就是通過特定的身體動作姿態(tài)和語言來敘說某些故事。
幾乎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有獨到的敘事美,梵高通過畫作敘事是為了抒發(fā)心中的陰郁,見圖2,高更的敘事創(chuàng)作出了理想主義藝術王國,見圖3,安藤忠雄運用作品敘事去強調個人意識的印記,見圖4,這些敘事都帶著某些前因后果的聯系。同樣作為插畫藝術的敘事緣起,也在表達藝術作品的核心意義,作品的設計形式語言和設計思維的綻放便會發(fā)生多維度的交織,創(chuàng)作敘事情節(jié)從作品的不同表現手法和不同的材質中呈現,它們都有一個很好的敘事源頭。藝術的敘事本質在于通過設計理念思維多元化的碰撞,把實現作品的表現手段用敘事情節(jié)設計出來。所以,藝術家應該果敢地打破束縛藝術創(chuàng)作的各種限制,清醒地意識到個人的情感和作品表現的銜接,這樣方可定義作品的敘事美。所以說藝術作品的精神傳達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傾入自己敘事語言的獨到方式。
現實生活中,插畫藝術的精神價值的表征雖不盡相同,但是其核心的目標都是滿足撫慰人的心靈,滿足人的審美創(chuàng)造的精神需求。源自人類歷史文化長河積淀的插畫藝術,跨越國界突顯區(qū)域性特征,在大眾審美整體提升的藝術進階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不再單純地迎合用戶的欲求,更多地是運用屬于自己的敘事語言來喚醒眾人遠逝的記憶。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藝術敘事語言的慣常使用,是藝術家尋找屬于自己個性化特征的藝術符號的獨特方式,是插畫創(chuàng)作作品呈現敘事美的必要手段,更是一種精神象征。
三、插畫創(chuàng)作的情境體驗
如果插畫藝術需要創(chuàng)新,打破過往單一的繪畫方式,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嘗試與不同的畫種融合,以達到全新的藝術效果。結合插畫創(chuàng)作的體驗,創(chuàng)作的作品《家》有幸獲得2020年第三屆亞太視覺藝術交流展提名獎,見圖5。
體驗,是個人在創(chuàng)作時來自情緒與實踐的互動,這種互動的體驗是個性化的思想和行為組合而成的,具有強烈的自我認知藝術的創(chuàng)新。插畫創(chuàng)作需要積累生活素材,進入大自然去寫生,確定表現主題的視覺形象,通過日常生活行為的體驗方式,來提升個人得到的體驗感受,并以個人體驗的愉悅體驗引出了對具身認知的概念。美國的西恩·貝洛克指出,具身認知是通過身體的解剖學結構、身體的活動方式、身體的感覺和運動體驗決定了我們怎樣認識和看待世界,我們的認知是被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塑造出來的。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人類的感覺器官即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和觸覺是屬于具身認知的一部分,身體感官的體驗能創(chuàng)造強大的精神能量,從而觸發(fā)個人的情感,完善個體的自我認知意識。全方位的具身五感的體驗,可以使得個人在情境中感受形象的新鮮感,從而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保持主動的幸福感。
在插畫創(chuàng)作時,主要以視覺為主,并輔以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從不同的身體感官綜合體驗去表達對作品《家》的詮釋。畫面對家的詮釋詩意化,一棵兩只握合的手的形式的大樹,肆意生長,枝葉繁茂向上充滿畫面,占據圓形畫面的大部分空間,并居中位置安排,給人以偉岸安全的莊重感,與掛在枝椏上微微飄動的心形符號形成強烈的動靜對比,使觀者對家的寓意產生對向性聯想,使得主題的內在和形式的外顯融合,以此達到其繪畫性和材質特性的完一屬性,也是敘意產生愛的無窮循環(huán)的能量所在。
嘗試利用身體的其他感覺和視覺同時通感,去覺知、體驗和表現,這種具身認知的情境體驗,使得插畫的形式美感和觀者的情緒交互適度契合,從而產生了個性化的視覺形態(tài)牢牢地鎖住了觀者的注意力。在創(chuàng)作時播放音樂,我體驗音樂的韻律和節(jié)奏,聲音的刺激和視覺的融合,可以很自然地開啟觀者的聽覺體驗系統(tǒng),插畫形態(tài)律動的表現在聽覺代為傳達的精神感官層面強化了對觀者的吸引。
味覺和嗅覺也是在創(chuàng)作時利用實時產生的生理反應,進行的與視覺通感的情境體驗。味覺和嗅覺是人類品嘗辨別食物的純粹經驗,是人類物種進化后的結果,也是人類物種生命延續(xù)的本能構造。一件具有味道氣味感覺的作品,也是極好的作品。常常發(fā)現口腔和鼻腔留存了很多的記憶,都是和家相關聯的種種情感體驗的積累,這些記憶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難忘卻。這種內在的潛意識的身心合一的暗示,對知覺的利用在展現作品的表達過程中提升了觀者的體驗和認知。
在對作品《家》的創(chuàng)作中,利用針管筆、彩鉛、油畫棒這些工具在半熟宣紙上的制作,這種特殊的體驗突破了傳統(tǒng)國畫藝術作品制作的流程,在視覺效果上別出新意地呈現綜合工具帶來的具有觸覺的敘事美感。宣紙材質的肌理被嘗試創(chuàng)新營造出來的觸感,帶有個性化的人格魅力,這種表達方式使得觀者在視覺感知上更加細膩豐富,體會頗深。在創(chuàng)作中經歷了不斷重復細小動作的單一過程,為了呈現樹干具有歷經歲月摧殘的藝術效果,用針管筆勾線,用彩鉛水洗暈染以及用油畫棒皴擦局部等技法,大膽地打破傳統(tǒng)國畫水墨暈染繪制的方式,針管筆、彩鉛和油畫棒這三種工具交替使用,樹干部分既有彩鉛水洗的潤染,也有油畫棒突顯厚重的肌理,樹枝向上伸展猶如浸在體液神畫里的血管,無處不在。創(chuàng)制的過程在時間的洗禮下,駕馭媒介的本性讓我探索,體驗每一次不可預測的欣喜,是插畫創(chuàng)作最好的收益。動用觸覺體驗式的插畫創(chuàng)作,充分地利用了材質和工具產生的肌理質地帶來某種特殊的敏感,從而體會到這些材料在插畫創(chuàng)作中展現出人性的需求。
這些感覺的情境體驗,讓插畫作品《家》在視覺和感知上更加的豐富立體,同時也是一種對單一視覺經驗的重新審視,并產生深刻的象征意義,完成了對材質與空間意識的視覺想象的全新探索。
四、插畫創(chuàng)作的敘事意義
插畫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手段可以有許多種,需要知道,作品的社會價值是從建立敘事語言系統(tǒng)開始的,這樣可以提升作品的內在格局。插畫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媒介材料承載著敘事最根本的基礎信息,貫穿作品的視覺形態(tài)構成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形式,形成插畫藝術作品敘事性的魅力。情境體驗式的創(chuàng)作營造出具身敘事表現形式,是一種特殊的產物,是作品的中心思想的精神力量,被更好地完美再現。在藝術作品《家》的創(chuàng)作呈現中,具身認知體驗輔助襯托出主題核心思想的精神情感,畫筆的多樣性則利用材質的創(chuàng)新來錦上添花。
作品感觀敘事的美感可以通過塑造色彩對比關系的視覺效果及情境體驗互動觸碰來融合,在關注插畫藝術作品的感觀創(chuàng)作時,媒介與具身認知敘事手段為作品的創(chuàng)作空間提供了很多的發(fā)展可能,使得每一個敘事媒介的獨特選擇成為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產生敘事美的根本途徑。在插畫藝術創(chuàng)作中,無形的藝術語言支撐起記憶的空間。人類文明歷史發(fā)展長河,那些壯觀的建筑通過藝術語言被閱讀被學習被刻印,相比一尊屹立不倒的豐碑,更恒久的卻是藝術語言敘事的可持續(xù)性。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當下,藝術語言順應潮流的發(fā)展是必然的趨勢,必須客觀公正分析作品主題的敘事精神,專研其藝術的內在氣質。創(chuàng)作作品敘事美感的意義旨在強調插畫師必須要將積極的理念和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一些方式敘述一段故事。這些別樣的敘事手法既代表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同時也將成為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標識。創(chuàng)作型插畫敘事性美學的意義在于打破了作品形式的單一性,為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IT 時代的插畫藝術表達方式已經逐漸從傳統(tǒng)的固有的單一的形式抽身出來,通過更多的情境體驗的力量,去俘獲觀者的芳心,鎖定他們的目光。這種方式既增添了藝術作品互動性的樂趣,又激發(fā)了我們的情感體驗,使得生活更具藝術美感。
最后,插畫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敏感的全時審美力與頑強的細致的耐力交織相合。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對體力和腦力的消耗是磨礪自我意志的過程,也是一種考驗控制預期效果的審美判斷的挑戰(zhàn)。這種啟動身體感官,打破傳統(tǒng)繪制技法的情境體驗帶來了樂趣。滲化和吸水是媒介的本性,工具性能的不同使得創(chuàng)作的形式得到宣紙痕跡質地別樣的風格,使畫面極具視覺神秘感,甚至可以體驗近距離的觸感。通過這種目的明確的創(chuàng)作體驗,可以激發(fā)體驗者的具身認知,指引觀者親身領會,強化創(chuàng)作主題得到實踐的印證。
總之,插畫藝術創(chuàng)作探索中,藝術的表現力一定是對媒介特性的認可,在充分發(fā)揮媒介特性的前提下努力追求全新的具身認知的情境體驗的敘事美感,是插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魅力所在。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同樣也是人類生命閱歷體驗中獲得的對藝術文化思想的永遠追求。
注釋:
①轉引自百度百科-插畫
②【德】阿萊達·阿斯曼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③【美】西恩·貝洛克,李盼譯.具身認知[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