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摘要: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典型口語傳播文體,古詩詞朗誦藝術中呈現出的韻律與格式要求復雜而又典型。從專業的古詩詞誦讀視角分析,廣播電視媒體中的主持人、播音員對于古詩詞的廣泛傳播具有專業優勢。其中,基于古詩詞誦讀技巧方面的“空中”“地面”“井下”三重空間掌握的是否恰如其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誦讀者的專業水準。從專業實踐來看,作為隸屬于我國戲劇影視學類領域的主持人、播音員這一特殊職業群體的傳統文化素養如何,一方面能夠反映出他們誦讀古詩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下提升我國主流媒體口語傳播人才傳統文化的迫切性。
關鍵詞:古詩詞朗誦三重空間口語傳播人才傳統文化素養
古詩詞有多種分類方法,學界大多習慣從詩詞的表現形式(有無音律)和時間維度上定義古詩詞與近體詩詞的異同,“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如此界定古體詩的特征,是因為“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其中的韻律亦同格律,釋義為“是指一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人們欣賞和感受古詩詞的藝術成就與藝術美感具有多種手段辦法,將其置于朗誦藝術表達范式進行感知和體味是主要方式之一。
“朗誦是一種口語交際的重要形式和傳情藝術,是朗誦者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作、再表達的藝術活動。”而“語言是一切文化的主導成分之一。”作為人類文化最為悠久的一種口語傳播行為,它對人類文明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所有的歷史最初都是以口述的形式存在的。”通俗而言,朗誦是經過藝術加工,在進行了規范化基礎之上的口語表達樣式,也就是說,朗誦是藝術化的唯美口語呈現。
一、朗誦藝術中的核心要素
(一) 音高
音高,“指聲音的高低,決定于聲波的分頻率。頻率高,聲音就高,頻率低,聲音就低。”顧名思義,音高謂指人在發聲時選擇音域的高度。通俗地說,音高好像開車時的檔位一樣,汽車有高、中、低不同檔位,通常情況下人的音高也可劃分為高、中、低3個基本音位(也就是說決定音高的是音位,即發聲者發音的位置),但這是理論上理想的劃分狀態。現實中,一般情況下人們的音高大多是處于偏高或偏低狀態,只有特殊時刻會選擇高音區。比如表達情感激昂的句子:“著火啦,大家快跑啊!”是典型的高音位;而類似于“說悄悄話”時的耳語信息傳遞,基本上是低音音位。
(二) 音強
音強,“指聲音的強弱,是由聲波的振幅人小決定的、振解人聲容就,振幅小聲音就弱。”有人容易把它與音高的概念混淆,實際上從發聲學的視角界定,兩者之間的本質含義并不相同,音強單指音量的強弱大小,而音高是指發音位置的選擇。如前文所述,一般情況下兩者之間呈正比關系,即音強(音量)越大,音高(音位)越高(反之亦然)。
(三)音長
音長,“指聲音的長短,即聲音的時值。它取決于發聲體振動的持續時間。計算音長通常以毫秒(ms)為單位。”在朗誦藝術中,音長的意義區分主要體現在尾字音節,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歌中的尾字音節分別是“節”“生”“夜”“聲”“黑”“明”“處”“城”,朗誦這首詩歌的時候,不同的朗誦者對于上述8個尾字音節的發音時長控制是存在細微差別,或是不一樣的,即:有人會適當“拉長”時長,有人則會適當“縮短”時長。
二、朗誦藝術中的“三重空間”
(一) 井下
了解了相關概念,我們接下來重點了解古詩詞朗誦中的“井下”“地面”“空中”三個不同發聲空間的具體涵義與技術要領。這里所說的三重空間表達,是朗誦者在朗誦時根據詩詞句段的藝術表達需要所選擇的音高控制區域,是對三個不同發聲空間的比喻性描述。
在朗誦藝術的三重空間表達中,“井下”的音高是最低的。“井下”音高狀態下,朗誦者只需將口腔適度打開,使音強趨于最小,盡量使自己朗誦的聲音降低到“井下”狀態,完成發聲區域的低音位控制傳播。
通常情況下,古詩詞中表達情緒較為平淡,起著承接引導的句段或內容,朗誦者適合選擇“井下”這一音高進行誦讀。
我們以王之渙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為例進行分析。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根據詩歌的情境描述內容,我們可以理解這首詩在朗讀時的語勢呈現的是遞進關系,即本詩中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處于“蓄勢”階段,這時朗誦者的音高需要盡可能壓低,也就是說此刻朗誦者需將自己的音高置于發聲區域“井下”的最低點,并適當放緩語速速,實現二度藝術創作——朗誦者的“井下”音高狀態,猶如司機駕駛車輛在上陡坡時需要將擋位掛在最低的“一擋”擋位,這樣才能夠為汽車的接續行駛蓄積力量。
(二) 地面
在朗誦藝術的三重空間表達中,“地面”的音高處于居中水平。“地面”音高狀態下,朗誦者需將口腔較大打開,使音強趨于中等狀態,盡量使自己朗誦的聲音降低到“地面”狀態,完成發聲區域的中音位控制傳播。
一般情況下,古詩詞中表達情緒濃淡交融,起著過度躍升的句段或內容,朗誦者適合選擇“地面”這一音高予以藝術呈現。
我們仍然以王之渙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為例進行分析。
前面已經分析過,這首詩在朗讀時的語勢呈遞進關系,其中本詩中的第三句“欲窮千里目”處于“承上啟下”的“中介 (過度)”階段。此刻朗誦者的音高需要在接續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井下”低音位狀態“向上拉升”,但是,這個拉升過程不能“太陡”“太突兀”,也就是說不能由“井下”的低音位區域,直接拉升到“空中”的高音位區域,期間應該有一個逐步“拉高”到“地面”中音音高的“過度”環節。
(三)空中
在朗誦藝術的三重空間表達中,“空中”的音高是最高的。“空中”音高狀態下,朗誦者需將口腔最大限度打開,使音強趨于最大化,盡量使自己朗誦的聲音升高到“空中”狀態,完成發聲區域的高音位控制狀態下的聲音傳送。
通常情況下,古詩詞中表達情緒強烈激越,情感高潮的句段或內容,朗誦者適合選擇“空中”這一音高進行誦讀。
繼續以王之渙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為例進行分析。
結合全文,從該詩的語勢遞進關系體會不難感受到,這首詩中的第四句“更上一層樓”處于全詩的情感描述最高潮階段。此刻朗誦者的音高,需要在接續前三句的“井下”低音音高狀態,到“地面”的中音音高狀態,直至此刻的“空中”高音高狀態——朗誦者的“空中”音高狀態,猶如跑步比賽中的沖刺階段,此時朗誦者的音高、音強都是趨于無限大的,語勢情感最為飽滿豐沛,只有這樣,才符合相應詩句的情感表達需要(見圖)。
在朗誦藝術的三重空間表達中,“空中”的音高區控制使用頻次不是很多,這是因為,任何一首古詩詞表達情感高潮的的句子都是有限和偶爾出現的。
古詩詞朗誦中“井下”“地面”“空中”三個不同發聲空間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它們與成語抑揚頓挫的意涵相近:所謂抑,即為音高的降低;揚,即為音高的拉升。主持人(朗誦者)朗誦古詩詞時,如果對此能夠做到輕車熟路地處理把握和恰到好處地自如體現,對于古詩詞在朗誦藝術中的三重空間表達的技術要領掌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對于更好地實現古詩詞朗誦中的二度藝術創作無疑大有裨益。
三、戲劇影視學類人才的傳統文化素養
傳播即價值,任何時候,傳播無處不在。因此有人認為“在所有的事務中,傳播是最為美妙的。”相對于書面形式的文字傳播,“口語傳播(SpeechCommunication)可追溯至古希臘的公眾說服和辯論活動,有著兩千多年的學術實踐和教育傳統,其作為一門學科發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是一個可以與大眾傳播分庭抗禮的學術領域。”在我國,隸屬于戲劇影視學類中的口語傳播藝術因其影響面廣、關注度高、受眾范圍大而越來越多地受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尤其是近些年來對于戲劇影視學類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不足問題,引發社會各界的熱議。
(一) 優秀主持與“主持之梗”
古詩詞朗誦,作為一種獨具魅力的口語傳播方式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其中,近年來以2015年10月18日中央電視總臺開始錄制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最具代表性:至2020年2月9日,該節目已錄制完成并播出10期,跨越5年時間之久;7月份,《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又正式發布官宣“7月18日-8月10日中秋詩會報名啟示”,足見其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被觀眾稱之為近年來一檔“難得出現的經典節目”。
《中國詩詞大會》于2016年6月10日“獲得第22屆上海電視節最佳綜藝欄目獎”以至于成為一種難得的“現象級”主流媒體口語文化傳播現象,贊美之詞更是不絕于耳,“當喧囂的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有了一次次美麗的‘邂逅’,中華文化基因逐漸蘇醒,這危機中的微熹,則彌足珍貴。”
《中國詩詞大會》這樣富有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口語傳播節目,我國主流媒體的傳播無疑充當著主力軍的作用。但是,坦率而言,僅就古詩詞素養的積累視角考評,當下國內的主持人、播音員,能出董卿其右者應該說委實不多,甚至說無從尋覓。“2008年‘新年新詩會’,一位著名主持人在朗誦中把‘熾熱’的‘熾’(chì),讀成zhì。”一位央視前節目主持人曾將白居易的詩作《琵琶行》中“曲終收撥當心畫”中的“撥”(bō)錯讀成“bá”;更有央視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將湖南耒陽的“耒”(lěi)錯讀成“lái”、將“‘圈(juàn)養’”一詞錯讀成“‘quān’養”……然而,“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面對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選手,董卿每每為他們送出金句的時候,背后無不凝結著主持人在臺下的自我文化塑造,體現出她睿智博學的風格特質。”相比較于董卿的優秀主持,那些動輒“露怯”的主持人,如何盡量避免或減少此類令人貽笑大方的“主持之梗”發生,無疑是作為我國主流媒體中口語傳播人才的代表性群體,需要他們不斷自我強化中華傳統文化“內功”,假以時日,必會大有改觀。
(二) 內外兼修不可偏頗
播音員、主持人作為我國戲劇影視學中口語傳播人才的構成主體,他們大多顏值在線,具有較好的形象條件。但是,如果僅僅做到“秀外”而忽略了“慧中”,那么,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口語傳播人才。我國戲劇影視學類口語傳播人才的傳統文化素養只有切實得到重視和加強,才能涌現出像《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為受眾所認可的經典節目,同時,也是此類有聲語言節目對擔當主持人(朗誦者)的內在要求所決定的——舉例而言,但凡具有一定傳統文化素養的節目主持人(朗誦者),都懂得古詩詞的韻腳字上如果出現古今音的差異而影響到協韻的時候,會自然得體應對,知曉應該采用古音而不會發生簡單地“望文生義”“見字讀音”的低級錯誤。以杜牧《山行》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為例,這首詩的韻腳字為“斜”“家”“花”,古音韻以“ia”收口。然而,如果朗誦者的傳統文化素養欠缺,在誦讀這些古詩詞中的字節的時候就有可能采用今天普通話中的“ie”音韻發音,如此誦讀顯然是不合適的——而這種被受眾揶揄為“花瓶式”的主持人,在當下的廣播電視媒體中并不鮮見。
我國戲劇影視學類傳播人才的傳統文化素養偏低的另外一個原因,還與多年以來選拔主持人過于注重“顏值”條件的習慣做法不無關系。這方面,國外一些廣播電視主流媒體的相關做法對我們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例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晚間新聞》報道節目主播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病逝前幾年還在主持節目,顯然,觀眾對于他的親睞與喜歡絕非是靠“顏值”取勝的。
四、結語
古詩詞朗誦藝術的三重空間表達主要是從技術層面考量主持人(朗誦者)的“外在”水準,而對于我國主流媒體口語傳播人才的傳統文化素養觀照,則是對他們“內在”能力的評價,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割裂。毫無疑問,主持人(朗誦者)作為古詩詞由“無聲”到“有聲”實現二度藝術創作的主體,他們在節目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而諸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我國主流電視媒體,在口語節目中有著無人可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他們的節目制作水平毋庸置疑,主持人人才濟濟,業務水平、形象氣質、演繹能力等均堪稱上乘。在此基礎上,如果我們的業界和學界有意識地鼓勵、引導和強化他們對傳統文化素養能力的提升,就可以預期,隨著我國戲劇影視學類口語傳播人才整體綜合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定會涌現出越來越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聲語言精品節目,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三種形式對中國古代詩歌進行分類[EB/OL].[2018-08-08].https:// hao.360.com/?y1002.
[2]古詩鑒賞[EB/OL].[2018-08-18].https://www.jianshu.com/p/7c7662ba68c7.
[3]心晴的美篇[EB/OL].[2019-10-15].https://www.meipian.cn/2gclnr3d?from=timeline.
[4]高麗鳳,計冬梅.淺析如何培養朗誦的感情[J].才智,2015(14),180.
[5]【美】愛德華·霍爾(Edward T.Hall).無聲的語言[M].何道寬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50.
[6]【美】唐納德·里奇(Donald A.Ritchie),王芝芝, 姚力, 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3.
[7]吳弘毅.普通話語音和播音發聲第1冊[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4):5.
[8]Ewbank,H.L.Jr.(2001).HenryLeeEwbank,Sr.:TeacherofTeachersof Speech. InJ.A.Kuypers&A.King (Eds.) ,Twentieth-centuryrootsofrhetoricalstudies (pp.31-69) .Westport,CT:Praeger Publishers.
[9]徐生權.誰是第一位傳播學博士?——被中國學術界所忽略的“口語傳播系”及其變遷[J].新聞界,2019(8):35-44+87.
[10]顏芳.《中國詩詞大會》人生自有詩意[N].人民日報,2018-04-12:(24).
[11]張楠.別讓這股“綜藝清流”變成“獵奇熱潮”隨風而逝[N].揚子晚報,2017-02-13:(13).
[12]王光武.央視新詩會讀錯字有傷大雅要避免唯有“認真”二字[N].今晚報,2008-01-16:(5).
[13]鮑寧.以董卿為例淺析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風格新特征[J].傳播力研究,2019-3(15).
注:本文系海南省“十三五”規劃教育科學重點課題“戲劇·影視學類術科考試評價體系優化研究”(QJZ20181007);海口經濟學院校級重點課題《全媒體時代中國有聲媒體口語傳播聲譽管理研究》(HJKY ( ZD )20-06)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