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霞
摘要:文化自信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主流,而文化自信必然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舞蹈文化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念和文化自信。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舞蹈文化傳播的不僅僅是視聽藝術,更是利用現代傳播技術展現了中華文化及價值觀,有利于全體國民乃至世界人民了解、認識中國文化。分析新技術、新形勢所帶來的舞蹈文化傳播變革必將有利于中國舞蹈文化的傳播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建設。
關鍵詞:民族自信舞蹈文化傳播變革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舞蹈文化已經逐步與世界文化潮流融合在一起,因為人類文化是開放的、流動的,國家之間的文化互動、碰撞就是自然的,由此使得舞蹈文化的傳播也嬗變為展示民族精神與價值觀的方式。舞蹈文化的傳播方式自古以來就是多樣化的,如舞臺表演(集體表演、單獨表演)、文字、圖畫等等。隨著時在進步和社會發展,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等多種傳播手段極大地增強了信息的復制、發送能力,也極大地推進了舞蹈文化的傳播。
一、舞蹈文化傳播變革的發展進階
人類舞蹈文化的傳播至今共發展出了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可理解為直接傳播,如舞臺;第二種類型需要借助圖畫、舞譜、文字的作用,可理解為間接傳播;第三種類型主要借助當今社會的多種媒體技術(電視、電影、互聯網等),也可以理解為是直接傳播。
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舞蹈只有通過舞臺、圖畫、舞譜、文字來傳播。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鑒于之前借助圖畫、舞譜、文字實現傳播的多種局限性,例如圖畫只是二維的,缺乏靈活性、直觀性;文字僅僅傳播抽象信息,缺乏感染性,而且文字的表達還受到寫作者文筆的限制……這些傳播手段因為無法滿足如今的大眾需求而漸漸被淘汰。現在的社會大眾傳媒普及范圍愈發廣泛,舞蹈的傳播手段以多種方式并存:例如電影、電視和互聯網以及傳統的舞臺、圖畫、舞譜、文字等,多樣化的傳播手段極大地促進了舞蹈藝術的發展和普及。
上述傳播方法的綜合運用在當今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例如一些大型晚會中先是借助報紙、電視、互聯網實現演出宣傳;演出時借助電視、互聯網實現現場直播;之后借助攝影錄像實現演出回放、觀眾通過互聯網在線對演出做出評價。在這些傳播手段的運用之下,使得整個舞蹈演出更具宣傳性、表現性。
上述三種類型的傳播方式中,第一和第二種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被掌握在權貴和知識界手中,因為他們掌握了文化和經濟,使得享有舞蹈文化傳播形式成為一種特權和身份。但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對傳播方式限制的減少,加上傳播業的商業化,使舞蹈文化逐漸走向普通市民和田間,受眾極為廣泛。現代社會大眾傳播的多元化,使得舞蹈文化普及開來,也架起了舞蹈與基層民眾聯系的橋梁,不僅僅傳播了舞蹈藝術,還成為社會各階層互動交流的媒介以及承擔起民族文化自信建設的重任。所以我們有必要把文化傳播研究與舞蹈文化研究兩者相結合,更精準地把握舞蹈文化傳播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也有助于舞蹈文化產業的發展,并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和價值觀。
不僅僅是舞蹈傳播方式在變化,近現代的中國舞蹈文化自身也在變革,并直接影響了舞蹈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中國舞蹈藝術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時期:
(一) 新型舞蹈的出現
西方舞蹈特別是鄧肯新型舞蹈藝術進入中國。由于長期以來中國人特別是漢族對于身體文化的疏遠和淡漠,舞蹈藝術思想極為頑固守舊、不思進取,新文化運動中舞蹈革新的呼聲不高,沒有促成藝術表演舞蹈發生,但西方舞蹈的引進給中國傳統舞蹈界到來了強烈沖擊。
傳統舞蹈的衰落,西方舞蹈的傳入,新文化運動中戲曲又遭到了批判,近現代中國急需一種新型歌舞的創建。西方舞蹈的傳入,雖然一度淪為商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中國新型舞蹈和新舞蹈藝術的萌芽,只不過由于當時社會條件的局限未能得到有效的發展。20世紀20至40年代,學堂歌舞和流行歌舞的出現,成為現代中國舞蹈史上的重要內容,前者體現了新文化運動在教育、藝術兩個領域影響的結合,后者則是中國都市“現代化”歌舞的早期呈現。代表作品有《霓裳舞》《飛絮舞》《春》《梅花舞》等。
(二) 舞蹈創作多元時代
在蓬勃發展的新世紀中,文化沖突和融合不斷,舞蹈創作也進入了多元繁榮的時代。受西方藝術文化的影響,中國古典舞蹈的創作開始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現代舞的編舞技法、創作模式被大量運用到當代古典舞的創作中來,使得古典舞的創作被注入了一股活力。與這股活力相結合,當代古典舞的舞臺作品沒有拘泥于以往的程式規范,運用多種編舞的方式并與傳統的文化兼收并蓄,創作出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臺形象。例如《秦王點兵》(1995)選用秦兵馬俑的形象,合著山西絳州鼓震人心脾的鼓點加以古典舞技巧的巧妙運用塑造出英武鮮活的舞蹈形象。《扇舞丹青》(2000)將中國書法行云流水般的氣韻融進舞蹈肢體語言中,用身體呈現出中國傳統書畫丹青藝術的神韻。這些作品運用中國古代文化的元素,用肢體加以結構重組、重新詮釋,使中國當代古典舞的發展得到了肯定。
在中國的社會文化中,舞蹈文化依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視角來看,舞蹈藝術的傳播媒介越來越多樣化,多種媒介融合發展,以往陳舊的傳播路徑已不符合當前人們對舞蹈這種藝術的需求。社會與文化結構是難以分離的實體,二者之間呈現出相互交織的關系。鑒于此,要及時創新舞蹈傳播模式,擴大舞蹈傳播的空間與路徑。
二、中國科技的進步對舞蹈文化傳播的影響
科學技術推動了傳播的進步,在舞蹈文化傳播過程中,傳播媒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媒介發揮著不同的效果。初始階段,舞蹈文化的傳播主要借助于各類舞臺和口頭傳播來實現較長時間和較為廣泛空間的傳播。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新傳播技術對舞蹈文化產生了積極作用和不同層面的影響。
(一) 電視傳播對舞蹈文化傳播的影響
中國電視機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很多家庭已經擁有不止一臺電視,作為接收終端的電視機數量的增長自然帶動了電視節目種類的增加和電視轉播技術的提高,而舞蹈作為藝術類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視上的曝光率也大大增加。電視轉播技術的進步則使舞蹈之美更能直接的體現,使電視機前的觀眾能夠獲得不亞于現場觀看的視聽享受。這種傳播能夠到達較大范圍的地域,打破了地點上的限制;時效性也非常強,可以借助于音像在更多時間段進行收聽、收看,比如中央電視臺的《舞蹈世界》欄目。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宮夜宴》,分5小段展示了唐朝舞者在夜宴演奏的全過程。通過精致詼諧的舞蹈編排、雍容大氣的高科技特效,乃至于圓潤討喜的“唐宮少女”形象,以及電視工作者對舞蹈動作的捕捉,借助了推拉鏡頭、搖鏡頭、跟鏡頭、調焦距、切換鏡頭等多種方法,完成電視舞蹈藝術美的同時,產生了舞蹈的空靈氛圍,進一步實現了舞蹈藝術傳播的效果。大唐的盛世景象被完美的呈現在舞臺上,展示著悠久的中國文化,渲染出整體的和諧特點,帶給觀眾以極大的視覺審美體驗。使觀眾在欣賞舞蹈中潛移默化的受到良好的倫理道德熏陶與民族精神的影響,從而培養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隨著節目視頻在電視和網絡的廣泛傳播,《唐宮夜宴》獲得了全國上下一致好評。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晚會從1983年至今已經舉辦了40屆,是全國矚目的重大文藝活動。春晚節目傳播集合了互聯網 PC 端、互聯網移動端和電視等傳統媒體傳播路徑,對于舞蹈的傳播作用大大提升。這種融合了各種媒介的現代傳播形式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觀看到精湛的舞蹈表演,基于上述巨大優勢,重大事件與現代傳播手段的結合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2022年冬季奧運會以及歷屆春晚等重大文體活動都能看到舞蹈文化隨著活動極高的關注度而得到廣泛傳播。從大量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型晚會對電視觀眾的“舞蹈藝術美”的重視程度高于其他活動,而且獲得了極高的傳播力度。就春節晚會而言,舞蹈的整個表演過程,包括中后兩個階段都加入了觀眾的短信、電話、互聯網等喜愛節目打分、評價互動環節,既高效地完成了優秀節目的篩選工作,而且極大地推進了舞蹈的電視傳播效果,在看到一些簡單易學的舞蹈動作時,觀眾可以進行模仿,使舞蹈藝術美有了更高的體驗價值。
(二) 互聯網技術對舞蹈文化傳播的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互聯網和通信技術最先進、普及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利用互聯網而形成的中國現代傳媒也自然是世界級的。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以互聯網、智能化手機為代表的新的傳播媒介和手段,不僅在信息的傳播速率和容量上遠勝于以報紙、電視、廣播等為代表的傳統媒介,而且在對受眾的接受度和影響力上,也有顯著的優勢,對國外的藝術傳播也可以利用新媒體與新平臺,增強舞蹈藝術對海外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在現代媒介階段,網絡媒介其實本身就是媒介融合的結果,它將傳統媒介的各種符號形式融為一體,使得在統一平臺上充分展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現代媒介的傳播效果并不是多種媒介內容和形式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發揮各種媒介形式的優勢,揚長避短,實現融合后的最佳效果。《唐宮夜宴》是完美的利用了重大事件和現代傳播媒介完成了舞蹈文化傳播的典型案例,以下將結合古典舞蹈《唐宮夜宴》分析舞蹈在當代的傳播特點。《唐宮夜宴》的成功也離不開電視制作,通過電視對肢體語言進行真實刻畫,渲染相符的意境。尤其是在這之中實現了虛幻背景、炫酷的舞臺燈光設計、華麗的服裝服飾、美輪美奐的造型等多個構成要素的有效結合,增強了舞蹈的舞臺表達效果,使得舞蹈的藝術美最大限度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現代傳媒普及范圍愈發廣泛,舞蹈的傳播手段也逐漸呈現出以現代傳媒為主的多種傳播方式并存狀態,這樣廣泛的傳播源于中國舞蹈文化自身的文化內涵,也與現代媒介的傳播特點相互關聯的。網絡已經成為傳播音樂最為快捷、有效的途徑,比如抖音平臺上就有多名古典舞、現代舞、街舞的網紅,其中一位舞蹈網紅的粉絲數量達到了1700多萬,這是傳統媒介達不到的效果。
(三)虛擬現實技術等高科技對舞蹈文化傳播的影響
在線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高清三維的虛擬物體在節目直播過程中天衣無縫地與實景演播室景觀結合在一起,實現沉浸式體驗音樂、構建音樂內容新場景、在音樂的故事場景中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達到視覺和聽覺于一體的新感受。2022年春晚歌舞節目《只此青綠》在舞美設計上保證燈光、場景的視覺統一。利用 AR、XR、全息掃描等高科技搭配音樂音效,再現千里江山,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賦予舞蹈節目無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將舞蹈的動感與畫面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此青綠》開創了舞蹈文化作品創作與傳播的新模式,科技助力傳統舞蹈作品成功創新。這部舞劇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巧用科技,呈現在觀眾面前的視覺效果一改以往的單調、老套,高科技的視頻制作和轉播技術與舞者們精彩的表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觀眾不自覺地沉浸在祖國壯美的千里江山之中。
《只此青綠》屬于當代的中國古典舞作品,秉承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對傳統的舞蹈形式進行了學習和借鑒,舞蹈作品的內容則取材于中國古典題材、典故、古代歷史的傳說等,語言形式借鑒戲曲及古代樂舞,用美輪美奐的舞蹈,用年輕人聽得懂的肢體語言,演繹出中華文化的魅力。演出“高能”處,掌聲在劇院經久不息,彈幕持續刷屏。所見即感動,但感動不止所見。現代人生活和成長的時代,物質條件更為優越,信息獲取更便捷,眼界也更為寬廣,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快速提升。充滿“自信”這一光環的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更具認同感,結合現代視覺語言的傳統文化,正以多元化的表現方式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年輕群體。
三、“一帶一路”對中國舞蹈文化傳播的影響
隨著人類遠洋和航空技術的進步,人類能夠輕松跨越重重大洋探尋陌生的地理和文化,各國、各民族的藝術交流也隨之增加,舞蹈文化的傳播已不再局限在一洲一陸,例如芭蕾舞藝術就從遙遠的歐洲傳入了中國。狹隘的民族主義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遭到了摒棄,各文化之間的借鑒與融合成為新的潮流,例如我國的孔子學院在全世界已經遍地開花。
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國家文化交流不斷加深,我國與周邊國家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這也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機遇。通過頻繁的文化交流,使各自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充分展現,促進各國人民通過包括舞蹈在內的文化作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促進各民族文化間的尊重和認同。我國舞蹈文化與世界舞蹈技術的各種潮流取長補短,中國舞蹈從而與時俱進,積極吸收先進的舞蹈藝術成果,通過文化交流展現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借鑒國外的舞蹈文化。
中國的傳統舞蹈文化底蘊深厚,舞蹈結合音樂而成的“樂舞”在先秦時期就成為領先于世界的舞蹈文化。幾千年來,中國的傳統舞蹈文化對東亞各國均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韓國等國民族舞蹈的舞蹈形體動作、舞蹈音樂、舞蹈服裝都可以證明這一點。隨著中國與世界交往的加深,尤其是功夫、國畫等藝術早已邁出國門,如何讓全球民眾都能欣賞到中國的舞蹈作品呢?這是新時代舞蹈人亟需解決的難題,也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必須要承擔的責任。“一帶一路”英明政策的實施為中國舞蹈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商業和文化兩方面為中國舞蹈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機會。進入21世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一方面,不斷有國際舞蹈大師來中國演出、講學;另一方面,中國舞蹈界也走出了國門,國外的觀眾也都非常渴望進一步了解中國舞蹈藝術。例如敦煌舞劇《絲路花雨》,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東風,已經在4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演出。《絲路花雨》蘊含了中國古典哲學及“陰陽”學說思想,并以此為基石發展出了中國舞蹈獨有的身體運動之“道”,即“擰、傾、圓、曲”“形、神、勁、律”的動作語言,以獨特的中華舞蹈魅力征服了國外無數的觀眾,受到了熱烈歡迎,成功的傳播了中華舞蹈文化和悠久燦爛的文明,也向全世界民眾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四、結語
轉化、創新中國的民族舞蹈文化,既堅持對傳統文化的守護、傳承,還要勇于面對國外舞蹈文化的挑戰。既保留民族傳統,又在原有的基礎上得以升華,這樣才能實現中國舞蹈文化的長足進步。中國當代的舞蹈文化受到新興傳播媒介的影響,舞蹈藝術的本身不是原始意義上的基于身體、空間的概念,而是基于新科技下打造的虛擬場景群體化,利用現代科技、現代媒介傳播舞蹈文化,實現視聽沉浸式傳播,堅持“視覺+聽覺”,打造音樂內容場景,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傳播變革,而傳播變革在保護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時也為建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貢獻了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彭旭馨.中國特色舞蹈文化的傳播發展研究——評《中國民族民間舞》[J].新聞戰線,2017(2X).
[2]李珊珊.舞蹈表演實踐及舞蹈文化傳播——評《舞蹈表演與舞蹈藝術文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1(10).
[3]楊懿媛,李辰.論舞蹈文化傳播中的受眾話語權[J].2022(18).
[4]周艱.淺談傳統傳媒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J].卷宗, 2018(22).
[5]周鴻鐸.人類自有傳媒資源研究——振興傳統傳媒,發展新興傳媒的核心理論[J].視聽界,2018(3).
[6]于靖園.用舞蹈繪就“千里江山圖”[J].小康,2021(31).
[7]葉淑蘭.關于“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創新的思考[J].對外傳播,2016(4).
[8]程雪峰,謝米列特·塔馬拉·阿列克謝耶夫娜,姜麗.整合與創新:“一帶一路”體育文化傳播話語體系的建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0,36(4).
[9]趙仲鑫,張紫月.唐宮夜宴[J].藝術管理(中英文),2021(2). [10]張馨,趙樹旺.中國舞蹈影像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以《唐宮夜宴》為例[J].傳媒,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