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瑾



摘要:核心公共空間在我國鄉村聚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鄉村社會關系與文化精神的物質載體。由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化,傳統的核心公共空間隨鄉村社會結構的瓦解及生活方式的式微而衰敗,新型的核心公共空間逐步地取而代之。文章以村落核心公共空間為研究對象,以江浙鄉村為例,通過對比當今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普通鄉村、新鄉村社區中核心公共空間的更新建設,分析與總結設計實踐的經驗與問題,提出當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策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核心公共空間江浙村落設計策略
隨著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轉變與現代性因素的侵蝕與滲透,我國鄉村聚落普遍呈現出傳統社會結構瓦解和空間衰敗現象,尤其是曾經在鄉村聚落中承擔功能、具有重要社會內涵與文化價值的核心公共空間,由于難以適應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新需求而逐漸衰敗。一些鄉村規劃建設模仿城市設計的邏輯樣式,不僅在功能上無法適應鄉村生活與發展需求,也缺失地方風貌特色和文化特質,鄉村核心公共空間亟需轉型。
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鄉村的發展與建設指明方向與路徑。作為一種總體的鄉村規劃布局,鄉村振興戰略包含了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內容。在此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間的建設更需要從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宏觀層面出發,回歸核心公共空間在鄉村社會結構、精神文化與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多元價值和意義①。
一、村落核心公共空間概述
(一) 村落核心公共空間的內涵
村落核心公共空間是在村落中處于重要位置與地位的公共空間,被認為是鄉村聚落的縮影和精神象征,為人們提供日常交流與交往場所的公共活動中心,是體現村落商業、交通、景觀等功能的綜合聚集之地。在村落中具有主導村落整體空間結構、提升村落人居環境形象的作用,是維系鄉村社會的紐帶、承接鄉村產業轉型的載體,具有功能上的復合性、景觀空間上的標志性、社會資源及行為活動上的聚集性特征。
(二) 村落核心公共空間的轉型
核心公共空間的演變與鄉村社會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村落核心公共空間受鄉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而展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②。如今在市場經濟與城鄉統籌發展的引導下,鄉村迎來新的相對自由而多元發展的時期,作為村落更新建設的重要空間領域,村落核心公共空間再次轉型。總結有以下三點原因:
1.新型鄉村社會結構的形成。城鄉融合發展及鄉村建設以來,鄉村發展問題成為重大議題,隨著鄉村經濟與文化價值逐漸被挖掘,鄉村人口出現回流甚至吸引了城市人群向鄉村轉移,使鄉村社會結構網絡變得復雜多元而富有新生機。新的社會結構帶來了鄉村舊有物質空間的功能和形式與現代生活生產方式、文化審美的沖突,村落核心公共空間的轉型不可避免。
2.產業轉型的影響。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路徑。鄉村產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公司、企業創業者與大量游客來到鄉村為鄉村產業發展助益,產業轉型帶來村落風貌與格局、村民生產生活與經濟貿易方式的變更,因此村落核心公共空間在新的發展條件下擁有了更鮮明的對外與對內的雙重特性,從而面對更多元的功能需求和承載多樣的行為活動。
3.鄉土文化價值的重拾。鄉村聚落具有獨特的社會關系結構與生活生產方式,區別于城市而展現出獨特的精神文化價值和審美傾向。城鄉二元背景下鄉村的文化內涵與價值被逐漸遺忘,使鄉村淪為經濟的附庸與情懷的憑吊地,空間成為蒼白的形式語言。在新的發展時期,鄉村文化價值的重拾和文化自信的重建將賦予村落核心公共空間更多元的文化內涵。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間基本特征
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間的多元價值使實踐方法與成果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但在村落核心公共空間的設計邏輯中有三點共通的基本特征:
(一) 使用人群特征——以村民為主體的多樣性
在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機遇下,鄉村人口結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除村落原住民及返鄉村民外,還出現了由城市遷入的新村民、外來游客與學者等群體,為鄉村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然而近年來鄉村公共空間建設過分迎合市場和游客需求而忽視了村民主體的訴求,破壞了村民的生活環境與文化氛圍。因此,核心公共空間建設更需回歸以村民為主體的要求,同時回應當今多樣的人群結構特征,促進村民與游客的友好關系及新時代鄉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 功能活動特征——復合性與包容性
功能的復合性是村落核心公共空間的基本特性。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核心公共空間比起傳統時期少了些宗教祭祀的儀式性與宗族文化的崇高性意味,更多是以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為核心體現更強的休閑、展示與商業功能,體現出多元復合的功能活動特征以及對空間使用需求的包容性。
(三)視覺風貌特征——地域性與標志性
核心公共空間主導村落空間格局、濃縮地域風貌、展現村落公共生活圖景的重要公共空間,往往具備較高等級的公共建筑、多樣的建筑類型和景觀元素,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與標志性。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間成為了村落精神與生活文化中的物質空間符號象征。
三、江浙村落核心公共空間轉型實踐基本類型
近年來,江浙地區作為我國鄉村建設的代表性地區,其核心公共空間的建設在探索和反思下展現出多元面貌。本文以江浙地區為例,將核心公共空間的轉型實踐類型劃分為:以風貌保護為主的傳統村落核心公共空間、基于特色創造的普通鄉村核心公共空間、基于鄉村再造的新鄉村社區核心公共空間。
(一) 基于風貌保護的傳統村落——以深澳古村為例
傳統村落是以歷史建筑(構筑物)、街巷等物質空間遺存為主體,借以呈現村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因此核心公共空間通常以宗祠、廟堂、戲臺等重要文化建筑及附屬廣場而構成,空間結構嚴整具備較強的儀式感,用以祭祀和節慶等大型公共文化活動等功能,是精神文化中心,也是居民的日常交往和貿易中心③。當下傳統村落的核心公共空間建造是基于保護村落原有空間結構形態和風貌的基礎上做適應性改造,意圖在保留和呈現其歷史文化的同時也能夠適應現代村民的生活需求和村莊產業發展需求,從而實現鄉村的持續發展④。
1.深澳古村概況
深澳古村位于桐廬縣富春江南岸天子崗北麓,地處丘陵,自然資源豐富且地理環境優越。古村起源于宋,是申屠家族的血緣村落,村落獨有的風水布局和極具代表性的傳統古建筑,加上豐富的傳統文化,使深澳古村人文與山水融為一體,構成了獨具特色的
資本所改造的旅游度假村,是臨時性的居住場所,是否能走得更遠有待時間和市場的檢驗。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以產業振興的角度提供了一個鄉村發展和特色塑造的新路徑和對搬遷村落物質空間資源的再利用方式。
(三)基于鄉村再造的新鄉村社區——以馮巷為例
拆除舊村后選擇原址重建或另選址新建的建設方式被歸為“鄉村再造”,村落景觀,深奧古村在鄉村旅游經濟發展趨勢下開發了“古風古韻”主題旅游產業,吸引著眾多游客前往。
2.核心公共空間的適應性改造
(1)空間結構的加強。深澳古村的核心公共空間位于村落主入口,它采用集中式的組織方式以“水塘—宗祠”為軸將入口牌坊、村民禮堂與行素堂等歷史建筑、白墻黛瓦的民居建筑通過圍墻和飛檐連廊統一組織起來,以星拱月之勢環繞在水塘外圍,是村落中地位最高、最具標志性的核心公共空間(圖1)。
(2)空間層次的豐富。宗祠隔干道與水塘相鄰,同側水岸處理為開放的親水平臺形成良好的觀景界面,使宗祠與對岸的臨水的連廊及牌坊相映成趣。在遠處以白墻黛瓦、綠樹遠山為背景映襯下,呈現出層次豐富而具有江南古韻的鄉村景觀風貌。
(3)物質與精神并重。物質空間上,一是對歷史建筑和公共建筑進行功能置換,重新煥發公共活力,二是結合著水塘空間的日常休閑和觀景功能以極高的公共性和開放性承載著村民多樣的聚集活動和日常生活行為,同時也滿足游客的觀游需求,使核心公共空間具備宗族祭祀、節慶活動、游客中心、日常休閑等多元復合功能。在精神層面,借助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筑展現了村落的發展歷史,維護和發揚了村落歷史文化,也通過水塘周邊的景觀塑造保留了村民的鄉土記憶和地域文化情感,做到了物質與精神的并重交融。
鄉村振興背景下,“水塘—宗祠”核心公共空間實現了從沒落走向現代與開放的時代轉變,成為深澳古村對外展現鄉村風貌與生活圖景的媒介,鄉村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生活融合在一起,展現出欣欣向榮的鄉村圖景。
(二)基于特色創造的普通鄉村—以計家墩村為例
與具有豐厚歷史文化資源的傳統村落相比,普通鄉村既無歷史底蘊又無豐富的自然資源,缺乏新時期鄉村轉型的有利支點,鄉村產業發展落后。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普通鄉村迎來了發展機遇,通過政府支持和挖掘自身條件來創造特色產業與文化,促進產業升級與轉型。同時提升鄉村的空間環境,因地制宜地重拾鄉村風貌特征,為鄉村的社會穩定與產業發展助力。
1.計家墩村概況
計家墩村位于江蘇省昆山市錦溪鎮南部。村落建于上世紀80年代,雖擁有“江南水鄉”的村落格局,但缺乏歷史文化底蘊,導致鄉村產業發展與轉型缺乏路徑,因此2016年錦溪鎮引入“鄉伴文旅”對計家墩這個搬遷村進行“理想村”整村改造。改造利用其城郊的優勢區位,打造面向城市人群的鄉村休閑旅游地,通過環境整治、老宅修繕、引入眾多新興業態等舉措,吸引本地青年回鄉創業,為計家墩村賦能。
2.核心公共空間的特色創造
整村改造從產業振興的角度出發,利用空間資源進行面向城市人群及創客的商業開發與功能置換。村落的核心公共空間使用主體由舊有村民轉變為來自城市的新村民。
(1)以綜合建筑及消費行為為主導。位于村口的新村民中心集合商業零售、餐飲、展廳等功能為一體,是一座為游客與新村民設計的綜合性公共建筑。計家墩的核心公共空間以位于村口的村民中心、咖啡館、水上市集及各附屬休閑空間共同構成(圖2),是進入新聚落的必經之路與標志性公共空間,也是來自周邊城鎮的游客與新村民的公共活動聚集地。
事實上,從產業策劃上來看,計家墩村的開發模式是基于商業消費行為、面向城市人群需求而對鄉村物質空間進行改造的旅游度假村模式。第三產業的進駐為空間的建造與發展提供方向,而核心公共空間在其中起到促進村落空間與產業發展的協調統一作用,滿足游客的基本功能需求及其對鄉村生活文化的審美需求。
(2)空間使用主體及空間職能的轉變。事實上,這樣的鄉村創造已不再是一般意義上以村民為主體的鄉村改造。游客代替村民成為村落的使用及居住主體,商業消費行為代替生產勞作行為,計家墩村不再是村民長期生活駐扎的聚落,而是被此類新鄉村建設是以提高村民的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質量為目的,通過整村新建的規劃方式重構村落格局、重建民居,重塑村民生活環境。事實上,多種因素導致新村規劃方式不同且水平參差不齊,其中存在別墅群村落,也存在模仿城市住宅小區的單元式樓房,導致村落民居和公共空間的樣板化。但近年,在實踐經驗的積累及對鄉村多元價值的深度認知下,也出現了不少對當下村民生活方式回應與引導、對鄉村風貌有繼承性發展的實踐項目。
1.桃源村馮巷概況
馮巷位于無錫市陽山鎮桃園村,原有民居建筑老舊不堪,因此馮巷整村重建工程一方面提升了村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村落人居環境的現代性和適宜性,為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物質空間基礎,開創了原址整村翻建的“馮巷模式”。
2.核心公共空間的再造
(1)肌理保留與地域風貌的延續。空間結構上,翻建工程保留了村莊原有空間肌理。原有的家河流入村落中心匯聚為開放的核心公共空間,其中水塘景觀及附屬廣場來服務于村民的休閑聚集活動,設計通過曲橋、角亭、拱橋等傳統景觀元素,搭配白墻黛瓦的新居,彰顯江南水鄉的景觀韻味(圖3)。在空間功能上,開闊的廣場與細膩的曲橋水岸為村民大規模聚集活動、三五成群的休閑活動提供了空間載體,更有角落空間滿足人們各類行為需求,彰顯了核心公共空間的復合性、包容性。
(2)村莊記憶的保留與轉化。馮巷的原址重建規劃中也延續了一些村莊記憶來促進人與空間的親密互動。設計將村民栽植的樹木在新的環境中重新布植,以一種新的空間形式存在于村落當中;而原來用于房屋地基的石塊成為了村莊圍墻的基礎材料;拆舊房子時收集的磚瓦被用在小游園中鋪路。
馮巷核心公共空間不僅具有傳統的江南水鄉風貌意味,也滿足了現代居民的行為和心理需求,同時為鄉村發展的可能性留出空間,不失為一處適宜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村落核心公共空間。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間轉型策略
(一) 雙重屬性下的空間適宜性改造
總的來說,新的時代背景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間面臨著兩個訴求對象,一是對鄉村內部生存發展生態圈的回應,二是回應因鄉村發展需求而來的外來力量,這就使鄉村的空間建設具備了“對內”“對外”的雙重屬性,這就需要設計提高空間改造的適應性,從而促進二者相互統一,共同推動鄉村的健康持續發展。
首先,雙重屬性下村落核心公共空間不僅服務于村民主體,也需考慮返鄉村民、外來游客與創客等新村民在空間上的使用需求、心理需求甚至文化審美需求,這就要求核心公共空間提高開放性與包容性,在保持鄉村特質的基礎上對空間進行適宜性的改造;其次,在村落發展方面,核心公共空間既需為新型鄉村社會、鄉村產業轉型發展提供物質空間載體,也需考慮村落人居環境的生態可持續問題,從而促進鄉村在各個方面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
(二) 延續鄉土記憶與鄉村風貌以強化村落特質
核心公共空間是村落精神文化的象征和鄉村風貌的縮影。一方面,重視空間所承載的村落歷史、一脈相承的精神文化和集體生活下的情感記憶,這是每個村莊所獨有的、無可取代的文化價值,是構建新型鄉村社會共同體所需的精神與情感紐帶。另一方面,要注重鄉村中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方土地之上獨特的文化景觀,是人們共同生活與文化創造的結果,它使居住在此的人們彼此認同并對此地產生歸屬感和自豪感。因此核心公共空間作為物質空間載體應從材料、形式、結構等方面結合村民的現代生活方式和文化審美需求進行鄉土印記的再現與地域文化的表達⑤,從而形成村落的標志性特征和對外的核心印象,在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中體現出文化價值。
(三)鮮明的空間結構與豐富的空間層次增強空間體驗
良好的空間體驗有利于形成空間的標志性,促進空間的文化表達,引導使用者的行為及增強空間感受。首先,鮮明的結構有利于形成空間自身的識別性和對積極行為的引導性。其中規模較大的核心公共空間多采用集中式組織方式,空間形式豐富;單軸或多軸串聯式組織方式則利于創造具有儀式感、靈活性的空間結構;自由式組合方式則多用于地理環境復雜的不規則場地進行靈活布置。其次,豐富的空間層次不僅給予空間自身充足的文化表達余地,也能在其中延長使用者對空間意象的解讀和氛圍的感受。在手法上,多采用空間的開合與轉折、統一與變化、層次與滲透等手法進行空間營造。在具體設計上,除了結構與層次外,還從選材、建造手法等方面進行綜合的組織運用,從而表達出或宏大、或婉轉、或野逸、或樸實的空間氛圍感受。
五、結語
村落核心公共空間雖然經歷了時代變遷所帶來的衰敗與被動構建,但它始終在鄉村社會與聚落空間中占據重要地位,并與鄉村發展興衰與共。因此在對新農村建設的反思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核心公共空間的發展建設應摒棄模仿城市規劃的道路,在新的發展機遇下挖掘核心公共空間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多元價值,重新認識鄉村的獨特性,回歸鄉村發展與村民生活的根本問題上來,使核心公共空間表達和彰顯鄉村精神文化特質,并助力鄉村產業的發展和鄉村社會的穩定與凝聚。
注釋:
①張誠.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公共空間的多元價值[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18(1).
②王勇,李廣斌,裂變與再生:蘇南鄉村公共空間轉型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4.21(7).
③楊貴慶,肖穎禾.文化定樁:鄉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間營造—浙江黃巖嶼頭鄉沙灘村實踐探索[J].上海城市規劃.2018(6).
④王勇,郭鋒,饒偉鋒,基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美麗鄉村環境設計研究—以浙江省平陽縣青街畬族鄉為例[J],設計藝術研究,2015.5(2).
⑤王竹.王韜.浙江鄉村風貌與空間營建導則研究[J].華中建筑,201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