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義 張金秀



摘要:大別山精神是我黨先烈創造的偉大精神財富,其蘊含了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在踐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挖掘大別山精神在紅色小鎮打造中的思想引領價值,兼具振興革命老區重要意義的同時實現了大別山精神的現代傳承與活化。磚橋鎮位于大別山腹地,其紅色小鎮的設計以“四種文化,一種特色,四大機遇”的 SWOT 矩陣為切入點,以大別山精神為指引,以紅色歷史為文脈,以鄉愁為紐帶,打造成一種現代紅色文化綜合體,踐行了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頂層設計。
關鍵詞:大別山精神紅色小鎮價值磚橋鎮
大別山精神是我黨先烈堅守共產主義信念與敵斗爭中創造的偉大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為中華民族的強盛和文化振興提供了精神動力。然大別山區屬于國家戰略上重點支持振興發展的革命老區與“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挖掘大別山區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振興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時代意義,實現了大別山精神的現代傳承與“活化”,為大別山精神的追根溯源提供了現實的動力。
一、大別山精神的內涵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大別山區作為革命老區,在抗戰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當時紅色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石。當時的大別山區作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區域,對國民黨軍隊形成威懾之勢的同時消解了北方敵對勢力對南方革命根據地的威脅,為南方諸多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條件保障,“成為中國紅色政權長期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地區,探索和積累了寶貴的局部執政經驗”①。在此期間,我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從大局出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為依托,與敵對勢力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長期的戰爭和歲月沉淀下來的“堅定信仰,全局意識,堅毅品質,愛民情懷②”的精神與品質也構成了大別山精神的核心要素。大別山的革命先烈和人民群眾團結一心,不屈不撓,在黨的領導下發揚了勇于斗爭、不怕犧牲的品質,為大別山區的革命斗爭奠定了發展的基石,同時也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歷史奇跡。所以,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不忘大別山革命老區在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忘老區人民為革命成功所做出的貢獻和犧牲。2019年國家領導人親臨大別山革命老區,指出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此舉是對曾經在此戰斗過無產階級革命先烈的致敬和緬懷,是對“堅守初心、勇擔使命、緊跟黨走、不勝不休③”大別山精神的充分肯定。大別山區的革命戰爭雖已過去,但戰爭中涌現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孕育的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依然為后人所稱頌,為革命老區的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革命先烈用流血犧牲換來的太平盛世我們應該珍惜,應該懷有飲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和居安思危的清醒意識,不能忽略了對信仰的堅守。
二、SWOT分析及設計定位
磚橋是大別山區腹地的一個小鎮,位于光山縣東南部,上世紀30年代紅色文化在此生根發芽,成立了最早的蘇維埃政權,誕生了紅四方面軍,帶領人民與敵對勢力作斗爭,留下了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等老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的腳印,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同時,磚橋作為大別山根據地的中心地帶,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要地,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王大灣會議會址”所在地。
(一) SWOT 分析
項目組在對設計客體進行田野調研和理論梳理之后,引入 SWOT 戰略分析方法,用 SW 分析項目客體的自身情況,用 OT 分析客體所處外部環境及影響因素,在綜合權衡分析之后將各種因素按照重要程度或輕重緩急進行序列排序,將“優勢、劣勢作為橫坐標,機遇、威脅作為縱坐標,形成 SWOT 戰略矩陣分析④”,以挖掘磚橋鎮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潛在機會,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在 SWOT 戰略矩陣中,S 即優勢,就磚橋鎮來講優勢還是相當突出的,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并駕齊驅。這里不僅有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殘留的古城墻遺址,還有以王大灣會議會址及南小街和面后街為代表的南北建筑藝術珠聯璧合的歷史縮影;不僅是上將和院士故里,還是生態和歷史文化名鎮;不僅有南茶北糧為代表的多元化農業還有以孔雀、梅花鹿為代表的特色畜牧養殖業等等。當然,磚橋鎮目前的短板(即弱點 W)也是明顯存在的,所處的區位優勢不明顯,距離光山縣城25公里,發展紅色旅游但面臨資金不足,鄉鎮建筑和景觀改造難度大等問題。到磚橋參觀學習紅色文化的主要是局限于省內人員,與其它紅色小鎮相比,全國知名度低。然習總書記考察光山為磚橋紅色小鎮的打造注入了活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現在的光山縣深入學習踐行“總書記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抓緊做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穩步實施鄉村振興‘兩篇文章’”⑤。“綠水青山”是磚橋的原色,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流血犧牲創立的紅色革命精神是磚橋的本色。在國家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驅動下,未來的磚橋鎮以“原色”為抓手,以“本色”為引領,以“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總書記囑托為使命,努力踐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最終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頂層設計。
(二) 設計定位
現代都市的繁雜難以讓人內心平靜,城市的喧鬧無法讓人得到片刻的安寧,一到周末就出現了“逆城市化”的逃離,向往鄉村純凈的空氣,原生態健康的飲食,這些大自然無私的給予令城里人趨之若鶩。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逃離現象之上必有更深層的原因,現代人向往鄉村的純凈、休閑,向往鄉村中“城市永遠缺失的那一抹綠”,這就是總書記所講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彎淺淺的海峽”⑥,這是作家余光中將難以捕捉的鄉愁具象化了。鄉愁,具體包含怎么的情感,為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得到如此多的關注,為何能夠產生認同并激發出如此多的價值?“鄉愁的價值主體是人,是在個人二重性與社會二重性失衡的背景下,個人追尋家鄉集體價值認同過程中由于個人與社會價值排序失衡而導致的價值迷失感”⑦。簡言之,鄉愁產生的原因來自于物質追求過程中對于鄉土情懷的缺失和根性文化的眷戀。在城鎮化的過程之中,濃郁的鄉土文化及差異性的地域景觀日漸式微,追逐城市時尚的模樣已經在村域間悄然生根,很多地方變了樣的美麗鄉村建設正逐漸失去鄉村應有的味道。
綜合分析磚橋鎮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后,項目組將未來磚橋紅色小鎮宏觀定位為“以紅色為主線,以紅色歷史為文脈,打造集紅色教育、特色農業體驗、健康農副產品、親子文化旅游、淺山探險、特色美食文化、特色文創產品銷售等于一身的紅色文化綜合體”。將品牌調性定位為“磚橋:一個找尋歷史記憶,體驗豫南地域文化的場域,一個現代人內心深處鄉愁的消解地”,將品牌關鍵詞定位為“鄉愁”,以此喚起人們對于大別山抗戰時期紅色精神的敬仰和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由此及彼得產生對于自身往昔歲月的追憶和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的聯袂觸動。在明晰了紅色小鎮的定位和品牌調性之后,將磚橋的資源和發展前景梳理總結為“四種文化,一種特色,四大機遇”。“四種文化”指“革命先烈鑄就的紅色歷史文化、特殊地理環境造就的亞徽派建筑文化,農副產業深化形成的旅游文化,特色產業引領的傳統美食文化”;“一種特色”指“北糧南茶的淺山區農業景觀特色”,“四大機遇”指的是“習書記總考察光山,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名錄”。在此基礎上,提出磚橋的核心宣傳語為“紅色小鎮,幸福磚橋。將軍故里,院士故鄉”。
三、視覺形象提煉及小鎮景觀設計
(一) 視覺形象提煉
差異性是品牌識別的基礎,亦是打造品牌核心形象的重要途徑。差異性不僅內化為識別理念、品牌定位的差異性,還外化為視覺形象的差異性。根據磚橋鎮政府對項目最初的規劃設計,希望打造和體現的內涵主要有:“紅色小鎮的視覺形象設計;弘揚大別山根據地‘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精神;弘揚以‘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先鋒’為核心的大別山精神;彰顯共產黨領導下千里躍進、義無反顧、革命到底的勇氣和壯志豪情;體現豫南建筑風格和磚橋獨有的紅色文化”。根據甲方的目標訴求和凸顯地域差異性為切入點,打造磚橋紅色小鎮的標志為第一要務。標志是濃縮大量信息的圖形符號,既要體現“磚橋”的名字,又要體現磚橋的紅色文化;既要體現豫南建筑的特點,又要凸顯紅旗不倒的革命精神。
結合項目組前期對磚橋鎮“四種文化,一種特色,四大機遇”的定位與凝練,在標志設計的過程中,采用“磚”字為紅色小鎮標志的主形(如圖1),這樣一則突出品牌所屬地的地域名稱,體現“明代建有磚石拱橋而得名”的歷史文脈,帶有地方專屬性,在受眾看到標志的過程中能夠與磚橋發生情感關聯;二則是打破了紅色小鎮設計的思維定勢,放棄采用行業內表達紅色文化的通用符號(如紅旗、沖鋒號、黨徽等),將標志視為一個具有差異性的標記,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紅色”圖案。對于“紅色文化”共識性的圖形符號以輔助形的形式作為“磚”字的補充,外形像綿延不斷的大別山,融合“28年紅旗不倒”的大別山革命精神,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紅色旗幟永遠飄揚在磚橋的上空,讓老一輩無產階級的抗戰精神永放光芒。在體現豫南建筑特色和磚橋自然景觀的元素方面,將豫南“亞徽派建筑”的特有馬頭墻元素融入到標志主形“磚”字中,代替了偏旁“石”,將孕育英雄智慧磚橋兒女的淮河水(官渡河)融合到了“磚”字中的“專”部分。
(二) 小鎮景觀設計
對于磚橋鎮入口“將軍橋”景觀設計規劃(如圖2),繼續沿著“紅色”的主線,以大別山精神為指引,融合了磚橋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以綿延不斷的大別山外形賦予橋梁以現代抽象美感的同時兼具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橋梁兩側的護欄均設計為八個山峰,暗喻磚橋“28年紅旗不倒”的紅色奇跡,豎立的橋梁欄桿像是一面面迎風飄揚的紅旗,整齊劃一又富有韻律之美,頂部的大別山蜿蜒起伏像是一條騰飛的巨龍。同時,橋梁護欄整體的設計與之前修建的入口雕塑相呼應,一個端莊、厚重、嚴肅,更具紀念意義,體現往昔磚橋鎮的歷史歲月;一個開放、現代、靈動,代表著磚橋的今天和明天,未來的磚橋必將是一個開放的磚橋,一個充滿現代氣息、靈動的磚橋,一個富有創新意識的磚橋,這也符合了“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大別山精神的深刻內涵。
三角區“火炬”景觀雕塑(如圖3)的創意取自“紅旗”和“火炬”,寓意大別山精神的指引、奉獻和照亮作用,象征抗戰時期磚橋鎮的紅色文化的重要引領價值,突顯磚橋鎮“紅色小鎮”的發展定位。設計手法上采用抽象的幾何形狀,代表“磚橋”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多種形狀的疊加寓意“磚橋”的今天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火炬”雕塑和將軍橋的護欄設計遙相呼應,形成了磚橋鎮的視覺中心,此處景觀的設計形成了磚橋鎮紅色文化的視覺矩陣,是游客參觀和赴王大灣會議舊址學習學員的必經停留地。在感受完景觀所打造的紅色視覺矩陣后,在邁入王大灣會議舊址去細細品味那些史料和文物,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年代。
四、結語
在紅色小鎮的實踐中,磚橋人踐行了“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大別山精神的鮮明特點,弘揚了“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先鋒”大別山精神的內涵,為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與大別山精神的傳承銜接提供了參考。在大別山區的鄉村振興和紅色文化傳承中,以大別山精神為指引,整合資源發展紅色旅游,不但可以改變鄉村單一的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還可以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留住人才,減緩村落“空心化”的進程。現在的磚橋鎮乘著國家脫貧攻堅的東風,利用“北糧南茶”的特色大力深化了產業結構,拓展了藏紅花、四季桃、火龍果、孔雀、梅花鹿等特色種養業,打造了“光山十寶”之首的月餅產業,實現產值近千萬,走出了多元化、高質量、多層次的發展之路。
注釋:
①大別山精神研究中心.深入推進大別山革命歷史和大別山精神研究——鄂豫皖三省大別山精神研究聯席會第一次會議暨紀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N].信陽日報,2020-10-17/(第003版).
②趙東云,顏莉.大別山精神的歷史底蘊及其深刻內涵[J].長春大學學報,2020(11).
③王立兵.讓大別山精神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N].湖北日報,2021-02-02(第011版).
④趙芳.參與式營銷驅動顧客滿意度提升的路徑機制—基于 SWOT 理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1(1).
⑤河南省委宣傳部,信陽市委宣傳部.河南省光山縣:牢記深情囑托黨建引領發展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幸福畫卷[J].黨建,2020(10).
⑥孟抗美.文學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⑦楊曉曦,張克克.價值認同視角下鄉愁對鄉村振興的路徑規訓[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9(6).
注: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藝術學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別山區傳統村落文化的價值挖掘與“活化”利用研究》(編號:18YJC76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