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通訊員 朱靜依
“阿要買茉莉花、白蘭花、玳玳花!”初夏時節,來自虎丘、長青一帶的阿婆們軟糯的叫賣聲,曾是這個時節里最溫柔的記憶。如今,種植“三花”的人少了,姑蘇區白洋灣街道和泰社區專門設置了一塊“三花”基地,曾經的老花農們組成志愿隊,帶上居民一起種植起茉莉花、白蘭花和玳玳花。“生活越來越好,‘三花’基地也已成為我們生活幸福的一部分。”老花農朱泉根說。

玳玳花
冬天過后就是春暖花開。早春時節,當茉莉花和白蘭花還在花棚里沉睡時,玳玳樹已經結滿了花苞,朵朵白花像米粒似的點綴枝頭競相開放,鉚著勁兒釋放著清新香氣。一到最佳采摘期,社區黨委就組織志愿者一同采摘。玳玳花長勢喜人,不出一會工夫就能摘滿一籃子。

沈秀金是“三花”花農志愿者徐小弟的妻子,名副其實的老蘇州,她給新蘇州社工劉冬梅介紹玳玳花。玳玳花又名代代花,有代代相傳之意。花的得名與果實的生長形態有關:頭一年結的果實留在樹上過冬,這些橙黃色的果實到翌年夏天就轉為綠色,繼續生長,入冬又復轉為橙黃色,可數年不凋落,老果宿存,新果續生,幾代果實同掛,代代相繼。
沈秀金告訴劉冬梅:“玳玳花不僅香味好,采摘下來制作成玳玳花茶泡水喝,能促進血液循環,舒肝、和胃、理氣,對減脂瘦身也有一定作用呢。”對于劉冬梅,小小白花放在掌心香氣撲鼻,沁入心脾的是這座城市的一分魅力。
到了初夏,拂曉晨光熹微,和風輕拂一樹碧玉。枝葉間,潔白如玉的白蘭花似開未開,含苞待放。直到過了芒種,白蘭花盛開。仿佛收到了信號,朱泉根早早到了基地,摘下今年的第一朵。
“白蘭花的采摘,一般在早晨6點至9點間進行,花柄宜短,未成熟的花蕾不要采摘。白蘭花花期長,從初夏一直開到秋季,它們不斷開花不斷生長,摘過花的枝頭還能不斷長出新花。”朱泉根一邊示范如何摘花,一邊向社工毛慧蕓傳授有關知識。摘下的白蘭花避光存放,減少水分蒸發,賣花阿婆們通常將濕毛巾覆蓋在花上進行保鮮。

白蘭花

茉莉花
半小時后,毛慧蕓帶著裝滿白蘭花的花籃回到社區,網格長張明雯早已準備好了濕毛巾和鐵絲。張明雯對新花進行一番挑揀,擇掉花瓣打開過大的,將花蒂修剪成等長長度,每兩朵配成一對,以擰股分叉的細鐵絲固定。
這樣潔白飄香的飾品,可以別在身上,掛在包上,或者擺在車里,讓花香美麗心情。等到白蘭花大批開放的時候,社區將采摘下來的花贈與賣花阿婆或者進行加工保存,留作日后社區活動使用。
黃梅天來臨后,再加上一陣陣暴雨,茉莉花便進入了盛花期。花農們冒著風雨對茉莉花進行花期管理。
徐徐綻放的茉莉花,掛滿枝頭,宛如綠空中的繁星。茉莉花的采收標準,是當天晚上能夠開放吐香,稱“當天花”。徐小弟介紹:“‘當天花’的主要特點是花朵飽滿潔白,花莖長,即花冠長,花冠與花萼離開較遠。這樣的花苞才能采下來。”待過午后,“當天花”已發育成熟,芳香油含量高,下午2至3點時段最宜采收。
為了讓盆栽茉莉株形豐滿美觀,花農們會在盛花期每天及時采摘“當天花”和已開放的花朵,若有已經凋謝的茉莉花,立即剪去殘敗花枝,以促使基部萌發新枝,控制植株高度,使養分集中供給下次花開。
茉莉的花極香,是花茶原料及重要的香精原料;花、葉藥用治目赤腫痛,并有止咳化痰之效。每天十指翻飛間,花農們將花朵輕輕摘下,饋贈給社區居民,讓和泰家園在花的馨香與點綴中更加和諧美麗。
在老蘇州的記憶里,“三花”散發著馥郁清香,也象征著生活的幸福與美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幫扶弱勢群體不可忽視,要讓他們也感受到小康生活的美好與芬芳。社區立足“三花”基地建設,發展和豐富“三花”文化。在社區活動中精心制作的“三花”文創產品,被以義賣形式出售,籌集到的資金作為“三花”愛心基金,幫助轄區困難家庭。
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記憶里的叫賣聲漸漸遠去。昔日賣花阿婆,街上再難見到。今生賣花,來世漂亮。如果你的童年也被“三花”香氣溫柔環繞過,再遇賣花阿婆時,多看一眼,多買一串香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