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婉婷 李 婕
(商丘學院風景園林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其在抵抗洪水、調節徑流和穩定環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向來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等稱號。植物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促進濕地生態修復的關鍵,也是維持良好濕地水質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者通過對河南省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現有植物的調查分析,明確建設缺陷及解決方法,為持續建設魅力天鵝城提供指導性建議。
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整體呈帶狀環繞于湖濱區西側,東起209國道,西至沿黃觀光路與快速通道交叉口,南臨快速通道,北至黃河灘涂;總規劃面積876.67 hm,其中陸路面積476.67 hm、水域面積400 hm。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使三門峽市擁有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城市生態區。因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良好的水文特色,每年冬季數萬只白天鵝選擇在園區過冬,春季來臨再次返回家鄉,三門峽市“天鵝之城”的稱號也由此而來。2011年,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國家4A級景區。
采用路線踏查法對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植物種類進行全面調查,并查詢樹木學等相關專業書籍對植物類群和觀賞特性等進行辨別。
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共有植物56種,共計32科49屬。其中,被子植物49種,占公園植物總數的87.50%;裸子植物7種,占公園植物總數的12.50%,以雪松、黑松、側柏等為代表;雙子葉植物40種,占公園植物總數的71.43%,以女貞、黃楊、旱柳、山楊等為代表;單子葉植物9種,占公園植物總數的16.07%,以毛竹、箬竹等為代表;鄉土植物16種,占公園植物總數的28.57%(見表1)。
調查發現,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喬木有26種,灌木有21種,水生草本有9種。喬木占比46.43%,灌木占比37.50%,草本占比16.07%;常綠木本植物16種,占比28.57%;落葉木本植物31種,占比55.36%(見表1)。
根據觀賞部位的不同,可將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植物分為觀樹形、觀葉、觀花、觀果和觀干5種類型。其中,觀樹形植物18種(其中純觀樹形植物3種),觀葉植物32種(其中純觀葉植物11種),觀花植物22種(其中純觀花植物10種),觀果植物11種(其中純觀果植物1種);葉花果兼賞植物和花果兼賞植物各1種,葉果兼賞植物6種,葉花兼賞植物3種,觀葉觀樹形植物8種,觀果觀樹形植物1種,觀花觀樹形植物3種,觀花觀干植物2種,觀干觀樹形植物3種,觀葉觀果觀干植物1種(見表1)。

表1 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植物

(續表1)
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中灘涂及水域面積占比45%左右,但適生植物種類和數量過少,如入口東側灘涂植物種類較少,地面裸露范圍大,觀賞效果較差。地面綠化結構簡單、景觀單一,如慣于使用松柏造景,易造成視覺疲勞;道路兩側多使用女貞、大葉黃楊球作為行道樹,結構層次簡單,豎向觀賞性不強。
三門峽市四季分明,冬季干冷,因此,每逢冬季,植物多數進入休眠期,園區觀賞性大大降低。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植物56種,其中落葉木本植物31種,占比55.36%,冬季植物多剩枝干,觀賞性差;觀樹形樹種18種,觀枝干樹種6種,占比偏低,冬季可供觀賞景點偏少。
鄉土植物代表一個地區的地域特色,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能很好地適應當地環境。人們對植物不了解,盲目推崇“網紅”植物,導致鄉土植物使用率降低,降低了植物多樣性,同時削減了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特色。
擴大水生植物的種植范圍,增加植物種類,同時嚴禁種植影響白天鵝起飛、降落、游動、覓食等生存活動的高稈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陸地區域需要根據植物的生長特性,選擇適合的植物進行栽植;行道樹種植除了做到區分道路功能外,要注意利用不同樹種的高度差異,增加景深,凸顯四季的不同。
植物造景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和適地適樹原則。根據園區土壤條件,合理調整常綠和落葉的比例,可適當增加常綠樹種,并將喬木、灌木、地被植物有機結合,營造層次化景觀。選擇冬季開花植物,如蠟梅、金縷梅、月季、四季桂等,增強冬季園區的觀賞性。
植物形象的地域性造就了地域性的鄉土植物景觀,因此,園林景觀建設中應注重植物搭配,將鄉土植物、外來植物和城市自然植物的園林化有機結合作為我國現代城市大園林建設的主要目標。對于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可選用當地經濟實惠的植物進行種植,如桃、杏、水曲柳、秦嶺冷杉等,增強鄉土樹種的實用性,擴大鄉土植物的種植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