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華娟
(中核華緯工程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宿根花卉是指能夠生存2 a或2 a以上,成熟后每年開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嚴寒或者酷暑時,多數宿根花卉的地上部分枯死,地下根系存活較好,待溫度適宜時再次萌發。也有部分宿根植物在華東地區表現為常綠,地上部分在嚴寒或者酷暑情況下有一些萎蔫,但整體狀態相對穩定。
宿根花卉種類繁多,具有花型豐富、開花期長、觀賞價值高、適應性強、覆蓋性好、養護簡單和維護成本低等優點,可以作為園林地被植物廣泛應用。然而,由于很多園林建設者沒有很好地認識宿根花卉的優勢,仍舊比較保守地選擇一些傳統園林地被植物,認為常綠灌木地被表現穩定,一二年生草本花卉色彩艷麗、株形整齊。因此,在園林地被植物運用中,大部分區域主要選擇常綠灌木,重點裝飾位置多選擇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由于認知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宿根花卉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的應用。基于此,筆者現就宿根花卉在華東地區園林地被的應用進行探索,以供參考。
在可供選擇植物種類較少的城市綠化初始時期,整齊美觀的灌木地被、艷麗的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對城市綠化起到了明顯的改善作用,但是長期使用來看,逐漸暴露出一定的問題。
地被植物種類雖然繁多,但是受制于當前人們對景觀即時效果的追求,地被植物應用以傳統常見的灌木地被為主,品種集中度非常高。華東地區主要應用的灌木地被植物為紅葉石楠、金森女貞、金邊黃楊、大葉黃楊、毛鵑和紫鵑等,以至于園林植物景觀效果千篇一律,缺少地方特色。
當前,大部分園林景觀地被植物以大面積色塊綠籬的形式組合,修剪成規整的塊狀或者條狀,人工痕跡過于明顯,缺少了植物的自然之美。大片修剪整齊劃一的灌木地被顯得呆板、壓抑,讓人與自然產生了一種無形的距離感。只有讓植物展現自然之美,才能更好地讓自然融于城市,使城市多一些生動活潑的自然情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保持灌木地被的造型和流線感,部分園林會出現過量整形修剪的情況,從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修剪,無形中提高了維護成本。此外,單一品種的灌木地被抗逆能力不佳,容易發生病蟲害并出現大面積枯萎、死亡的情況;灌木地被萌芽、萌蘗力均強,當不斷生長后,外部小葉越來越密實,內部容易造成空心脫腳。一般五六年灌木地被就會因為枝葉脫腳老化嚴重,失去觀賞價值,需要重新更換。而治理病蟲害和換苗會增加維護成本。
宿根花卉資源非常豐富,目前能夠用于園林栽培的宿根花卉品種涉及50多科、近千個種和品種,已廣泛栽培的有200多個種,如鳶尾、景天、麥冬、玉簪等較多品種可以在園林地被中運用。宿根花卉植株一般高20~200 cm,可以滿足園林中的各種地被層次需要。大部分宿根花卉色彩紛繁,絢麗多姿,觀賞價值高,并且觀賞期長,少則30 d左右,多則如叢生福祿考春秋兩次開花,總計開花時間長達6個月。
宿根花卉種類繁多,花色、形態各異,其花朵和株形保持著濃濃的野趣,富有自然情趣。宿根花卉繁殖力強,成片種植能夠自然地排除其他物種,形成比較統一的群體效果,如紅花酢漿草、宿根福祿考、鳶尾、美麗月見草等都可以片植,以形成有序的花海效果。根據不同宿根花卉的色彩、形態,錯落有序地搭配,以其多樣的自然姿態和聚散有致的花叢體現植物配植的多樣性和藝術性,隨著季節變化呈現出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體現園林景觀的自然之美。
宿根花卉只需要一次栽植,多年都可以進行觀賞,不必每年都重新種植,這會節約大量的維護成本。宿根花卉本身具備極強的適應性,對環境要求不高。此外,多數宿根花卉的凈化能力、抗污染及殺菌能力非常強,因此,宿根花卉的病蟲害較少,所以養護成本也要比其他花卉低得多。這些優點讓宿根花卉在園林建設中被廣泛運用,為設計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運用思路,可以借此設計出更多、更美的植物景觀。
宿根花卉品種繁多,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各種或各品種之間的生態習性差異較大,對生境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設計人員只有了解掌握宿根花卉的生態習性要求,才能進行合理應用。
4.1.1 光照條件。喜光性宿根花卉在全光下生長較好,光照較弱時則莖細弱、節伸長、開花少,適合栽植在光照充足、場地開闊的地塊。喜光性宿根植物主要有佛甲草、八寶景天、費菜、叢生福祿考、荷蘭菊和天竺葵等。喜半陰宿根花卉在背陰處或封閉林下空間生長良好,但在全光照下生長不良,適合種植在郁閉度較高的林下或者山體、建筑背陰面,主要種類有玉簪、常春藤、吉祥草、一葉蘭和麥冬等。耐微陰宿根花卉既能承受一定的光照,也有不同水平的耐陰能力,適合栽植在林緣、樹壇下、稀疏樹叢處,此類植物主要有鳶尾、萱草、落新婦等。
4.1.2 立地環境。部分宿根花卉適合栽植在排水良好、比較干燥的環境或坡地上,此類植物多為根系發達、抗逆性強、喜光線充足的植物種類,如景天科、荷蘭菊、石竹等。例如,景天科佛甲草在全光照缺水干旱的屋頂花園種植,依舊能保持很好的效果。常夏石竹喜光、怕陰、耐旱、忌澇,薰衣草喜溫暖光照、怕高溫酷暑和怕澇,濕潤低洼的區域很容易造成這兩種植物死亡。而另一部分宿根花卉則在濕潤環境下生長良好,適度耐水濕,如鳶尾、玉簪、大花萱草、黃菖蒲、金線石菖蒲等。
宿根花卉種類繁多,觀賞價值高,可觀葉、觀花。其花色、葉色、形態各有不同,只有掌握每一種宿根花卉的觀賞特征和花期,才能進行合理的組合搭配,營造觀賞期更長、配植形式更豐富的地被植物景觀效果。筆者通過實地調研,整理出華東地區主要宿根花卉的觀賞特征及花期,共計24種,見表1。部分宿根花卉花期幾乎可以覆蓋全年,為園林景觀的色彩搭配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表1 華東地區主要宿根花卉觀賞特征一覽表
4.3.1 片植。宿根花卉株叢緊密,對地面的覆蓋性好,因此,園林植被應用常采用單一品種片植方式。部分宿根花卉開花時效果氛圍強烈,大片種植形成充滿浪漫氣息的花海效果,如薰衣草、柳葉馬鞭草、鳶尾紫色系花海,叢生福祿考、香石竹、美麗月見草、紅花酢漿草粉色系花海。部分喜半陰宿根花卉在郁閉度高的常綠植物林下生長良好,如常春藤、吉祥草、麥冬、大吳風草和虎耳草。此類宿根植物在粗放式管理下仍能健康生長,是不可多得的良好地被植物。
4.3.2 混合種植。混合種植有2種模式,一種是兩種植物間隔混合種植,另一種是以塊狀或者條狀的形式與常綠灌木地被搭配,常作為鑲邊之用。前一種模式常常采用表現穩定的麥冬、金葉過路黃、吉祥草等常綠宿根花卉作為基底,間隔種植或播種另一種季節性特征明顯的落葉宿根花卉、自播花卉、球根花卉等,如麥冬+大花萱草或者大花萱草,金葉過路黃+石蒜,吉祥草或者麥冬+二月蘭等,或者是采用幾種相似的植物,如鳶尾類、景天類同一科屬植株相近、花期不同的植物混合種植,延長觀花期。金邊闊葉麥冬、金葉佛甲草、歐石竹等低矮常綠宿根花卉常作為灌木地被的前景鑲邊與草坪進行良好的銜接過渡,其各異的葉色或者花色,營造了更豐富的園林景觀。
4.3.3 花境群落種植。大部分宿根花卉的地上部分枝葉會在冬季嚴寒或者夏季酷暑時枯死,要待到溫度適宜時才會再次萌發。單一運用落葉性宿根花卉總有一段時間缺乏觀賞內容,導致運用效果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通過與常綠宿根花卉、常綠開花灌木地被、觀賞草進行組合運用,以群落的整體性效果營造保證一年四季的觀賞效果,并突出落葉宿根花卉的季節性效果。
從低維護成本考慮,在花境群落種植搭配時考慮部分球狀和塔狀、叢生狀的灌木的組合運用,以常綠大灌木為背景,選擇一部分色葉、開花的常綠自然形狀灌木,如亮金女貞、毛鵑、紫鵑、水果蘭以及常綠宿根花卉鳶尾、銀葉菊、石竹、礬根、金邊闊葉麥冬和苔草等作為群落的基底,再選少量的落葉宿根花卉進行季節性補充,可提高花境群落的穩定性并大大降低維護成本。
為提升花境群落種植成效,設計人員需通過植物色彩、姿態、質地、高度的差異,確定主景植物、銜接植物、配景植物、背景植物,然后整體搭配,才能營造出一片別具特色的花境群落。
筆者實踐項目位于華東地區江蘇省揚州市儀征市銅山體育小鎮,該區域為國家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體育設施主要有國家級競訓中心、體育產業學院及戶外體育產品研發基地、青少年戶外運動基地、體育健康服務中心等。此項目屬于小鎮配套建設休閑公園,公園依水而建、背靠銅山,周邊有著良好的生態資源。公園設計延續地域的生態性,融入當地文化,以休閑運動為特色進行整體打造。
在植物設計過程中,筆者從運動休閑的定位出發,尊重和保護生態性及業主的低維護需求,以“疏朗簡約、清新自然”的風格進行植物景觀營造。上層苗木以色葉喬木、開花小喬為主,下層以草坪和開花地被為主,盡量少采用傳統的多層次植物群落。順應這種簡約自然的植物風格,上層苗木以適合當地的烏桕、染井吉野櫻、櫸樹為主。園林地被的選擇運用尤為關鍵,過于簡單則觀賞效果單調,過于厚重復雜又與整體風格相悖。因此,在園林地被設計實踐中,筆者充分發揮宿根花卉的優勢,建立以宿根花卉為主導的地被植物配植方式。
需要修剪的傳統灌木地被顯得厚重且人工痕跡過于明顯,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又過于昂貴,經過多方考慮,首先排除紅葉石楠、紅花檵木、金邊黃楊等表現生硬的綠籬式地被植物,其次排除養護成本高的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主要選擇鳶尾類、景天類、麥冬類、石竹類、苔草類、礬根類、落新婦、紅花酢漿草、花葉蔓長春、黃菖蒲、千屈菜和迷迭香等近30種宿根花卉植物。其中又以華東地區表現為常綠的宿根花卉為主,搭配常綠開花的灌木地被毛鵑、紫鵑、茶梅、小葉梔子及部分觀賞草,保證在低維護成本下一年四季的觀賞效果。該項目中除草坪地被以外,園林地被植物中宿根花卉種類占比約70%,實際應用面積占比80%以上,遠遠高于同類型其他項目宿根花卉的應用比例。
在簡約自然的植物景觀風格指導下,銅山體育小鎮形成“花成海、樹成林、草成片”的自然效果。開闊疏朗的植物空間是人們休閑的好去處,每個空間又通過植物密林進行空間轉換分割,防止大而空的單調感,通過抑揚頓挫的空間轉換及宿根花卉片植、混合種植以及花境式種植與上層苗木的結合,打造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不斷刺激游人的觀賞興奮點。
5.2.1 片植形式應用。樹木、花卉均以片植的形式,將植物的群體效果突顯出來:大片的紅花酢漿草搭配上層染井吉野櫻,疏朗的櫻花林下如地毯般的紅花酢漿草將觀賞期延長至幾個月,并彌補了冬季的蕭瑟;大片的鳶尾有的搭配水杉林,鳶尾自然的姿態及其藍色的花效果特別突出,觀花觀葉均俱佳的鳶尾保證了一年四季的觀賞效果。部分植物密林下大片運用了麥冬、蘭花三七、闊葉麥冬等各種麥冬類植物,既保證了林下空間的蓬勃生機,也大大減少了維護成本。
5.2.2 混合種植形式應用。為防止普通麥冬的單調感,筆者選擇在郁閉林下混合種植喜陰的紅花石蒜,紅花石蒜8—9月開花時葉處于休眠狀態,從地上獨立冒出的花莖亭亭玉立,其特有的花形給早秋帶來了驚艷。在疏林下則采用有相似葉形的吉祥草與大花萱草混合種植,吉祥草保證了一年四季的綠,5—10月開花的大花萱草則為整個夏秋帶來了色彩。在常綠開花灌木地被邊緣采用低矮的金葉佛甲草、金邊闊葉麥冬、歐石竹鑲邊,在搭配上與常綠開花地被錯開花期及進行葉色互補對比,豐富林緣觀賞效果。
5.2.3 花境群落種植形式應用。在公園的中心區域,以花境植物群落突出重點。考慮到低維護要求,盡量不采用需要經常更換和修剪的植物品種,最終確定以常綠宿根花卉為主要園林植物進行花境群落組合。整體花境色系采用暖色系,以海桐、金森女貞等綠色系灌木為背景植物,以粉色落新婦為主景植物,以亮金女貞、水果蘭作為調色,以其他鳶尾、金葉佛甲草、礬根、歐石竹、“鮑爾斯金”苔草等宿根花卉作為銜接或者配景植物,搭配少量特色灌木毛鵑和迷迭香作為銜接植物,墨西哥鼠尾草作為次重點栽植于中心邊緣區域,作為整體空間的配角。在冬季蕭瑟的狀態下,落新婦和墨西哥鼠尾草褪去光環,其他常綠地被植物依然有較好的觀賞效果,待到來年花開此起彼伏,有一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觀感,呈現出一片熱鬧的場景,也響應了公園重心突出的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