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文清
如果把2013年作為中國康養產業“元年”,2022年,就是中國康養產業“第一個十年”的收官之年。
在這個特殊的產業發展節點上,我們看到,無論是剛剛準備進軍康養,還是已在康養領域扎根多年的企業,都在不約而同地思考一個問題:下一個十年,中國康養產業有哪些商業機會?
在商業的世界里,對未來的認知,對大勢的判斷,是影響當下企業戰略的核心,更是改變行業格局的關鍵。過去十年,一些代表性企業的成功案例,也不斷激勵著企業、創業者尋找新的方向。但與十年前不同,2022年的中國康養產業早已完成“認知覺醒”,對產業規律、政策導向、市場現狀、行業格局、國外品牌、地區差異、盈利模式有著清晰、清醒的認識。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國家統計局《養老產業統計分類2020》的政策頒布和產業創新的不斷演進,一個“萬物康養”的未來版圖愈加清晰:每一個行業都將以自己的方式奔向“銀發經濟”,銀發群體將成為每個細分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消費者,未來已來。
高齡、剛需是過去十年康養產業的主旋律,未來,以“低齡、活力、品質、消費”為標簽的“新老年人群”將成為新藍海。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在2020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中老年群體網民規模增速最快,5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28%,規模近3億人;美團2021年發布線上消費報告顯示:50歲以上線上消費者同比增長46.7%;攜程旅游2020年發布數據顯示:“50后”“60后”度假人群占比35%。
2022年始,中國第二次嬰兒潮人群(1962年-1973年)開始進入退休年齡,平均每年增加退休人口超過2000萬人,這些老年人被定義為“新老年人群”,他們具備以下5個特征:文化水平顯著提高、有較多財富積累、有多維度消費需求、大規模觸網、獨生子女父母,是推動中國銀發經濟發展的底層基礎。
作為傳統賽道,社區居家養老發展較為波折,始終無法找到可復制的盈利模型,但近年來,在“長護險+醫保+政府采購”等支付端政策支持下,社區居家養老企業迎來飛速發展,并不斷得到資本認可。
截止目前,長護險已普及至全國49個城市,約1.4億人參保,年人均減負超過1.5萬元;家庭病床已納入醫保,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福州、西安、成都、鄭州、蘇州等多個城市試點,逐漸全國推廣;社區居家服務站點建設補貼、運營補貼、流量補貼及多種形式政府采購力度空前。
除傳統玩家外,已有多家頭部險企建立居家養老業務部,整合優質服務資源,嫁接保險產品,探索政府支付以外的新型商業模式。
2022年初,北京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開展“物業服務+養老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北京首開集團等四家試點單位,“物業+養老”再次承擔起破局社區居家養老的新使命。知名巨頭京東、阿里、華為、科大訊飛早已通過互聯網、科技的方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平臺的建設、運營。
無論立足客戶規模、政策導向,還是立足產業發展、中國國情;無論是傳統居家上門照護,還是社區嵌入式小微機構、智能居家科技終端、適老化家裝、家庭醫療服務,社區居家都是康養產業中最讓人興奮的賽道之一。
在美國,有養老機構推薦平臺APFM、有退休老人資訊平臺Senior Living、有中老年產品測評網站Senior List、有中老年相親平臺Senior Match等。
對于ToC(產品面向消費者)類型業務,平臺化無疑是重要發展趨勢之一,目前雖然國內已有許多類平臺模式的養老網站,但更多以項目展示、廣告推送為主,相對缺乏專業性、定制化的服務模式,很難完成商業轉化。
未來,隨著老年群體多維度需求的爆發,基于“測評+推薦”模式的老年服務平臺存在巨大機會,這種測評+推薦范圍更廣,跳出單一養老機構或某種產品,鏈接萬物,沒有邊界,大到住房、金融,小到家電、生鮮。從關注付費主體,到關注用戶體驗,是平臺思維轉型的關鍵,轉型雖然痛苦,但值得嘗試。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養老機構整體真實入住率約50%,大量養老床位長期空置已成為制約康養產業發展的頑疾。在這一背景下,營銷去空置化成為絕大多數康養企業的核心任務。但在供給端,養老行業營銷代理平臺卻屈指可數,供需之間的巨大差異給養老營銷機構帶來巨大機會。
目前,業內營銷代理機構可分為“平臺模式”和“項目模式”兩類,前者既包括養老網等知名業內網站,也包括美團、大眾點評等綜合性生活服務平臺,作為行業整體需求的匯集和分發;后者主要指類地產營銷代理機構,采取項目制模式。平臺模式的價值在于提升行業整體獲客效率,項目模式的價值在于提升單項目獲客效率,兩者各有側重,商業模式、未來走向也截然不同。
隨著產業發展和企業成長,我們欣喜地看到,營銷的價值越來越得到重視和認同。我們也堅信,營銷可以給康養產業帶來真正的希望,給康養項目帶來盈利模式。
2021年,業內首提“萬物+養老”理念,這背后是康養產業鏈的迅猛發展,凸顯產業鏈生態協同對于企業發展、營銷獲客、運營服務的賦能。
與早期單一賽道、單一產品線布局不同,今天的康養企業大多選擇站在產業視角重新審視未來機會,也充分意識到產業鏈對于企業現有業務、現有項目的推動作用,紛紛布局老年大學、智慧養老、勞務派遣、建筑設計、營銷獲客、老年餐飲、適老環境、保健食品等細分領域。
與此同時,在布局方式上也與早期企業截然不同,有所為有所不為已成為新康養企業的共同價值觀。通過投資+運營雙驅動模式,充分發揮各自在不同領域的機制、資源優勢,從而構建企業的隱性競爭壁壘和戰略護城河。
從被動老齡,到積極老齡,既是國家戰略的高瞻遠矚,亦是個體層面的內在驅動。根據多項針對老年群體再就業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老年群體再就業意愿普遍較強,其中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特長的老年人再就業意愿最高,如教師、醫生、顧問、會計等。
老年就業,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在美國,60~64歲人口就業率達到55%;在德國,60~64歲人口就業率達到60.3%;在日本,60~64歲人口就業率達到68.8%。而中國60~64歲人口就業率僅有26.9%,與發達國家相比,增量空間明顯。
老年群體工作責任心強,具備較強奉獻精神、工作激情、工作意愿,且綜合用工成本較低,隨著社會發展和企業認知加強,將會有越來越多適合老年群體的就業崗位出現,從而盤活蘊藏在社會中的“閑置資源”,讓廣大老年群體為社會協同發展奉獻智慧與經驗。我們相信,未來圍繞老年群體就業供需兩端的商業機會和盈利模式,會越來越多。
近年來,養老社區(CCRC)逐漸取代養老機構,成為各大頭部企業布局的首選產品方向。同時,CCRC模式也不斷迭代升級,向全齡社區、健康社區方向進化。
康養全齡社區的出現,改變了目前絕大多數養老社區(CCRC)脫離社會、過于高齡的生活場景,更符合未來中國長者對老年生活的向往。同時,這種重資產模式不僅可以盤活大量存量土地、物業,更有助于采取會員模式、金融模式,改變傳統月費模式的測算邏輯,演變出更多可能。
2021年發布的《2021社區居家養老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從“養老居住”的角度展現了未來中國老年人理想中的養老場所和方式,居家養老再次成為首選。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市場教育的深入,康養全齡社區將愈發得到客戶認可,成為中國特色養老的重要創新和成功實踐。
公建民營,是近年來各大康養企業首選的項目類型,競爭激烈。其實,與公建民營僅一字之差的“公辦民營”也是一個巨大藍海,在很多下沉區域,依然有很多優質項目獲得機會。無論是公建民營,還是公辦民營,模式的本質都是通過引入市場化運營主體提升項目經營效率,從而實現政府減負和企業盈利的雙贏局面。
康養項目的經營提升(不是運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和商業機會,也是當前康養企業最愿意付費或需求合作的痛點。經營的提升,就是對項目財務指標、盈利能力的提升,是一種“對結果負責”的直觀體現,一個經營成功的項目,一定是一個運營不錯的項目;但一個運營成功的項目,卻不一定經營得很好,這是行業走到今天,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事實。很多有遠見的康養企業,早已開始整合內外部資源,從“經營視角”不斷重新梳理項目,尋求解法,即使那些已經實現入住率100%的項目,依然有巨大的盈利提升空間。
近年來,外資養老品牌逐漸失去光環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它們缺乏“經營思維”和“經營能力”。如果合作不能帶來收益,只會增加成本,這種合作模式必然會越來越艱難。此消彼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代表性的本土品牌越來越得到行業和合作方認同?;貧w商業本源,用經營思維提升康養項目的盈利能力,提高獲客效率,優化運營成本,將撬動萬億產值。
隨著康養產業的不斷發展,建筑設計、適老家具、智慧養老等康養產業鏈不斷洗牌,產業門戶平臺成為下一階段的新機會。
康養產業鏈聚集了無數細分領域,每個細分領域又聚集了無數企業,如何在紛繁復雜的資源網中找到適合企業的項目、高性價比的服務商、產品供應商以及相關資源是很多企業發展的方向。
產業門戶平臺的價值并不在于簡單的資源展示,而是對優質服務商、供應商的篩選、評估,以及后期管控,在這方面,美國老年護理產品及服務供應平臺Direct Supply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
除此以外,康養項目收并購、創業項目融資、行業人才獵頭、媒體宣傳報道、大型行業活動等也都存在巨大需求和增長空間,平臺可以降低企業進入康養產業的門檻,以提高企業、項目進入的成功率。為別人創造價值,自己才會有價值,這是康養產業平臺的機會和使命。
老年群體,是互聯網最大的“存量”。2021年,國家工信部要求115個網站和43個App啟動適老化改造,在政策的另一面,互聯網巨頭早已主動進軍“銀發賽道”,都在搶占這一增量市場。
在康養創新領域,老年大學是近年來的熱門賽道,已有多個創業項目獲得融資,但我們要清晰地看到,老年大學的投資價值并不在于業務本身的盈利能力,而是其作為老年群體的流量入口價值。一旦成為銀發經濟的C端流量入口,就擁有了無限可能,因為無論是做產品、服務,還是金融,最終都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C端用戶完成轉化和變現,實現價值增長。因此,對于老年流量型業務,是可以長期看好的,但在具體落地過程中,依然需要不斷思考與迭代,比如:有沒有比老年大學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獲客方式?有沒有可以同時完成獲客和變現的創新業務?
雖然中國康養產業已走過十年,但相比于漫長歲月,這只是剛剛起步,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中國康養產業的確定性和延展性將吸引無數企業、無數人才涌入。任何時代,都有機會;任何項目,都并不是注定失敗。相比于略顯悲觀的論調,我們更愿意用一種積極的、樂觀的、有前瞻性的態度去面對中國康養產業的現在和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