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昕


6月20日,對于中國高鐵而言,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鄭渝高鐵全線通車,鄭州與重慶間最短旅行時間由此前的8小時縮短到4小時23分,北京與重慶間運行時間也被壓縮至7小時以內,較之前縮短了近5個小時。同日,濟鄭高鐵濮陽至鄭州段也建成通車,從此河南省內的“米”字高鐵網成形,從鄭州東最快只需52分鐘便可抵達濮陽東。還是在這一天,始建于1895年、擁有127年歷史的北京豐臺火車站,經歷了4年多的改擴建后,重新投入運營。
6月20日,也是京廣高鐵北京至武漢段開始以時速350公里運營的日子,隨著兩列列車先后從北京西站和武漢站對向始發,開通運營已有10年的京廣高鐵京武段實現了高標運營。
隨著多條新線開通和干線高標運營,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絡再度上新。
“八縱八橫”的由來
“八縱八橫”的說法起源于2016年,當時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交通運輸部、中國鐵路總公司聯合發布《中長期鐵路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建成投產,鐵路網規模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5年,鐵路網規模達到17.5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鐵路3.8萬公里左右,網絡覆蓋進一步擴大,路網結構更加優化,骨干作用更加顯著,更好發揮鐵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作用。至2030年基本實現內外互聯互通、區際多路暢通、省會高鐵連通、地市快速通達、縣域基本覆蓋。
上述規劃將此前提出的“四縱四橫”高鐵網絡,變成“八縱八橫”:“八縱”指的是沿海通道、京滬通道、京港(臺)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銀)海通道和蘭(西) 廣通道這八條豎線;“八橫”是指綏滿通道、京蘭通道、青銀通道、陸橋通道、沿江通道、滬昆通道、廈渝通道和廣昆通道這八條橫線。
今年6月全線貫通的鄭渝高鐵,就是“八橫”之中的沿江(長江)通道的一部分,同時又與另 一“橫”——陸橋通道上的鄭州相連接。
采訪中,《法人》記者發現,“八縱八橫”上的每一條通道,并不只有一條鐵路,而是指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形成一條帶狀的走向。以沿江通道為例,起點為上海,一路向西,經過華東的南京和華中的合肥、武漢,到達西南的重慶、成都等地,重要節點有南京、安慶、九江、武漢、宜昌、萬州和重慶;位于北方的京蘭通道,則從北京出發,一路向西,經過華北的張家口、內蒙古高原上的呼和浩特,然后到達西北的銀川和蘭州,將京津冀、呼包鄂、寧夏沿黃和蘭西城市群連通。在這樣的帶狀走向上,可以有多條鐵路或高鐵存在,也會有一些支線和城際線路存在。
“八縱八橫”剛被提出時,中國每萬平方公里有鐵路81.2公里,僅為德國的9%、英國的10%、日本的11%;按人口計算,中國人均擁有鐵路僅為6厘米,“一車難求”問題十分嚴重。鐵路客車每天只能提供不足300萬個席位,但日均輸送旅客在410萬人次以上。在春運、暑運、節假日等時段,“一票難求”問題十分突出。
既有線路數量不足,分布稀疏,運力也有限。而骨干動脈線路運力趨近飽和,這便是“八縱八橫”產生之時的現實背景。
時過境遷,到2022年,“八縱八橫”網絡已經進入加密階段。按照遠景規劃,到2030年,“八縱八橫”基本建成,中國高鐵總里程數將達到4.5萬公里左右。那時,神州大地上將有更長更密的高鐵網線,穿梭于城市群之間。中原、東北、華北、塞上、大漠、江南,在華夏版圖中,從前遙不可及的各地理分區之間,從塞北秋風野馬到江南杏雨春花,二者間隔的,也許只是高鐵列車之中平穩且舒適的半日之閑。
大力修建高鐵有必要
嚴格意義上講,中國高鐵的歷史要從2008年8月1日正式開通的京津城際高鐵算起。
按照《高速鐵路設計規范》(TB10621——2014):中國高速鐵路是設計速度每小時250千米(含預留)以上、列車初期運營速度每小時200千米以上的客運專線鐵路。2016年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則明確:中國高速鐵路網,由所有設計速度每小時250千米以上新線和部分經改造后設計速度達標每小時200千米以上的既有線鐵路,共同組成。也就是說,滿足這些標準的列車,在運營層面無論被標注為動車還是高鐵,實際上都在高速鐵路網線之內。
中國遙遙領先世界。截至2021年12月30日,中國高鐵里程已突破4萬公里,在全球范圍內遙遙領先。早在設計初期,中國高鐵就決定使用平滑度好,可以有效減少震動的無砟軌道。此外,噪聲小也是我國高鐵體驗感好的一個特點。“復興號”運行時,最大噪聲只有65分貝,車輪使用降噪聲的涂料,采用流線型車頭、全包式的車風擋,還有新型隔音材料。時至今日,中國高鐵已經占到了世界70%的市場,成為當之無愧的高鐵強國。
在中國,高鐵的戰略意義遠大于短期內收回成本。
首先,中國東部地區人口稠密,高鐵在各個城市群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串聯作用,毋庸置疑。如今,中國半徑500公里的城市群已經形成了一至兩小時交通圈,接近城際出行的公交化運行;1000公里跨區域出行,在高鐵網內也只需要4個小時;2000公里跨區域出行,高鐵也只需要8個小時左右,實現了當日達或夕發朝至。相較于民航,高鐵更加親民的價格以及極高的安全性,使人們更愿意選擇乘坐。“以500公里為限,500公里以內,選擇高鐵的人更多,500公里左右的各占一半;超過500公里的,人們才會首選民航。”7月5日,中國中車集團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
其次,建設城市群最重要的是增進群內城市互動,以及城市群與其他城市群之間的互動。6月20日全線開通的鄭渝高鐵,將中原城市群與成渝城市群之間的交通半徑縮小至4個多小時,將京津冀城市群與成渝城市群之間的交通距離也縮小至7個多小時。這對城市間的相互交流特別是較大城市向大城市、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發展,起到關鍵作用。三四線城市甚至縣級市,為了能讓高鐵在自己境內設站,“擠破頭”般爭取,有太多市縣已經因高鐵而興。
此外,創造就業,帶動與高鐵上下游產業發展也不容忽視。高鐵離不開重工業的支持,上游涉及冶金、機械、機車、建筑等行業,下游是服務業和旅游業。公開數據顯示,對高鐵每投資一億元,就能拉動相關產業約10億元產值,同時創造600個就業崗位。以“復興號”列車為例,其零部件達到10萬個,生產列車涉及500多家企業,覆蓋20多個省份,拉動的行業數量和就業崗位不計其數。
基建出海,高鐵也不缺席
在對外貿易中,中國扎實穩健、成本低廉、質量過硬的基建產品,一直是出海產品中的佼佼者。在基建出海的熱潮之中,高鐵自然也有一席之地。
中國高鐵出海故事中,不得不提到沙特阿拉伯(下稱“沙特”)。那條建在大漠之中的高鐵,代表著中國質量。
沙特擁有大量的石油和資金,但國內的交通不是很方便。于是,2009年沙特決定斥資600億元美元建造一條連接麥加和麥迪那兩座城市的高鐵,以緩解其交通壓力。一時間,各個高鐵強國如德國、日本等紛紛前往沙特考察。然而,絕大多數考察者在目睹真實情況后,紛紛打道回府,高呼:“太難了!”
首先是用工難題。麥加附近屬熱帶沙漠氣候,氣候不適宜施工建設,工人通常要在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中工作。而想要雇傭當地人工作更是困難,他們只習慣在中午12點至下午兩點工作,超過這個時間段就會視為加班,高額的加班費會大大增加施工成本。
其次是技術難題。鐵軌必須要擁有相當牢固的地基,但由于沙漠獨特的地質條件,做到這一點很難。為了打地基,動工前還先治沙,僅前期準備就需要大量技術與資金投入。而且,沙漠的風沙會對軌道和高速行駛的列車車體造成磨損,導致維護成本高昂。此外,頻繁爆發的沙塵暴還會造成一系列設備磨損,縮短使用壽命。
但在中國高鐵技術面前,一切都“不是事兒”。面對用人成本的居高不下,中國鐵路建設單位從國內調人,15家單位的兩萬多名建設者馳援沙特;面對技術難題,中國工程師利用振沖器將砂土擠壓密實,解決沙質松軟的問題;在鐵道周邊修建防護墻堆建鵝卵石,防止風沙入侵,緩解沙塵暴對列車運行的影響。沙特高鐵使用的列車,也經過特殊設計,與中國國內的“和諧號”“復興號”不同,中國工程師改進了空氣動力外形,為列車 定制表層材料和涂層,高速運行時列車表面材質 不會受損。此外,中國還向沙特附送了適應高鐵 運營所需要的沙漠治理技術,“大禮包”中含有沙 漠防風固沙、種植防護林技術等。
7月7日,一位曾到過沙特乘坐過這條沙漠高鐵的人士對記者表示,這條高鐵的最高設計時速是360千米,比國內被標為“動車”的高鐵速度還要快。“在車廂里感覺很平穩,和國內高鐵沒有多少區別。在高峰時段,這條線路的運量不亞于‘春運’時的京廣、京滬等熱門線路。”該人士表示,他在乘坐過程中,沒有感受到風沙對列車行駛的影響,但窗外的大漠風光卻是在國內看不到的:“高鐵穿越在沙漠之中,這種獨特景象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