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玉

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對于確認公司決議不成立、可撤銷或無效之訴,均作出了明確規定,但并未規定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故此類訴訟是否具備可訴性,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均存在較大爭議。
筆者認為,在確認之訴中,應堅持“無利益即無訴權”的原則。如果公司決議的有效性存在爭議,使原告依據該決議所享有的權益一直處于一種不安或危險的狀態,且該狀態無法通過公司內部救濟途徑消除,或無法通過給付之訴或變更之訴獲得救濟,則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就存在相應的訴的利益,具備可訴性。
公司決議有效之訴案例
被告甲公司作出兩份內容相近的《股東會決議》,一份為原告 A 公司要求確認有效的既有三股東蓋章又有三方法定代表人簽字的“蓋章簽字決議”,一份為市場監管局備案的只有三股東蓋章的“蓋章決議”。兩份決議均載明:股東 B 公司將65%的股權轉讓給 A 公司。后甲公司依據“蓋章決議”完成股權變更登記。
B 公司為恢復其股權,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蓋章決議”無效。經鑒定“蓋章決議”上 B 公司的公章系偽造,故法院判決該決議不成立。后 B 公司提起行政訴訟并勝訴,甲公司的股東又變更回 B 公司持股70%、C 公司持股30%。
為奪回65%的股權,原告 A 公司起訴要求確認“蓋章簽字決議”有效。
法院判決認為:本案系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公司決議自作出時生效,只有存在效力阻卻事由時才能導致效力瑕疵,故其有效性一般無需由法院進行確認。但如果決議的有效性存在爭議,使股東的權利或法律地位處于不安或危險狀態之中,則確認決議有效之訴就存在相應的訴的利益,具有法院對該訴訟請求作出判決的必要性和實效性,而且我國現行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或者民事訴訟法并未將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明確排除在法院的受理范圍之外。因此,法院在受理此類案件時,首先應就原告提起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是否具有訴的利益進行審查。如不存在訴的利益,則應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原告的起訴;如存在訴的利益,則應就公司決議效力問題進行實質審查。
本案中,被告對“蓋章簽字決議”的真實性不予確認,故該決議的有效性存在爭議。曾用于股權變更登記的“蓋章決議”已經被法院生效判決確認不成立,原告 A 公司的股權登記已經被撤銷,其依據“蓋章簽字決議”享有的股東權利處于不安狀態之中,需要通過確認該決議的效力來消除該種不安。因此,A 公司提出確認訴爭決議有效的訴訟請求具有訴的利益。現無證據證明該決議存在不成立、可撤銷或無效的情形,故法院判決“蓋章簽字決議”合法有效。
確認公司決議有效是否可訴
認為不具備可訴性的理由如下:1.公司決議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只有被提起確認無效、可撤銷或不成立之訴,即存在效力阻卻事由才能導致效力瑕疵,除此之外,即使法院確認決議有效,也不改變任何權利義務,故該訴不具有訴的利益。2.公司召開股東會并作出決議是公司自治的重要體現,公司自治是私法自治的重要組成,公司作為商事主體,是理性的經濟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法院應當尊重公司自身的商業決策,在公司治理機制中公司自治是常態,司法介入是非常態,司法應當以尊重公司自治為原則,避免不當過度的介入。3.公司法及司法解釋僅規定公司決議無效、不成立和撤銷之訴,未將公司決議有效列為法院民事案件的受理范圍,故提起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缺乏法律依據。
認為具備可訴性的理由如下:1.即便決議尚未被提起確認無效、可撤銷或不成立之訴,如存在各方對公司決議有效性爭議較大或公司遲遲未履行決議導致損害利害關系人利益的情形,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即具備了訴的利益。2.確認決議無效、可撤銷或不成立之訴均是針對公司決議效力問題提起的確認之訴,均涉及公司自治范圍,但其無法完全涵蓋當事人提起確認決議有效之訴所獲的利益。3.公司法及司法解釋雖未規定確認決議有效之訴,但亦未將此類訴訟明確排除在民事案件的受理范圍之外,根據公司法及司法解釋對公司決議無效、不成立和撤銷之訴的規定,決議效力認定問題屬于法院管轄范疇,公司決議有效之訴具備可訴性。
是否具有可訴性之爭
上述兩種觀點的爭議,主要集中在訴的利益、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及公司決議的訴訟類型三個方面。本文將以此為基礎,展開對確認決議有效之訴的可訴性分析。
訴的利益是指當事人所提起的訴中應具有的法院對該訴訟請求作出判決的必要性和實效性,其中必要性是指法院有無必要通過判決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實效性是指法院能否通過判決實際解決該糾紛,盡管該爭議屬于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但即使法院作出判決也不能實際解決爭議時,該訴也不具備訴的利益。
按照糾紛解決說的理論,民事訴訟的目的是解決法律上的民事爭議,故確認之訴的客體原則上應當是有爭議的法律關系。因此,當事人提起的確認之訴如不是以法律關系而是以某事實是否存在為客體,該確認之訴就沒有權利保護利益。具體而言,確認之訴的訴的利益體現為兩個方面:一、原告的權利或者法律上的現實地位因存在爭議而處于現實的不安或危險狀態之中,原告有通過司法確認來消除這種不安或危險狀態的必要性。二、法院對爭議的權利或法律關系存在與否或效力問題的判決,能夠有效消除這種不安或危險狀態。
雖然理論上公司決議一經依法依章程作出即為有效,但對原告而言,如被告對決議的有效性已明確表示不予認可或遲遲未履行決議內容,各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將來是否會發生變化,將隨著被告的主觀意愿而產生不確定性,原告無法對事態發展作出確定的判斷,其依據該決議所享有的權益就將一直處于不安或危險的狀態。如原告無法通過公司內部救濟途徑消除該狀態,法院便有必要介入到各方法律關系中,以判決的形式對各方權利義務進行固定。需要注意的是,基于訴的利益實效性要求,法院對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的受理,還應以原告的權利無法通過給付或變更之訴獲得救濟為前提。否則,法院對確認之訴進行裁判后,當事人仍不免需再行提起給付或變更之訴,以求現實地獲得權利背后的實際利益,導致各方承擔雙重的程序及費用,該情況下確認之訴并無獨立存在的必要,當事人提起確認公司決議有效之訴便不具備訴的利益。
司法干預公司治理的正當性,來源于公司自治的局限性和公司治理利益沖突的天然性、必然性,公司治理各方盡管是基于同一良好意愿啟動了公司治理,但由于地位和立場的不同,必然存在著不同的角色利益和功能訴求,也必然會存在不同的利益沖突。當公司治理直接參與方及利益相關方之間,沖突發展至不可調和的地步,導致公司治理機制失效時,司法干預公司治理便應具備正當性和必要性。因此,無論是確認決議有效還是確認決議無效,只要相關方的權益受損達到無法通過公司內部機制得到救濟的程度,司法介入便不屬于對公司自治事務的過度干預。
確認之訴理論上可分為積極的確認之訴與消極的確認之訴兩種。據此,確認公司決議效力訴訟也應包括兩種類型。目前,我國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中規定的確認決議不成立、可撤銷或無效之訴,均屬于消極的確認之訴,此類訴訟僅針對當事人的具體主張就公司決議進行個別維度的效力審查,即便法院判決駁回原告訴請,考慮到作出公司決議須滿足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規定的多重要件,亦無法通過該判決當然推定決議有效,無法構建完備的確認公司決議效力訴訟制度,故確認決議有效之訴不可或缺。
公司決議的效力瑕疵,往往會引發公司與股東、股東與股東之間的各類連環訴訟,嚴重影響公司正常經營。因此,公司在作出決議時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確定決議內容、規范召集程序及表決方式,避免出現內容違法、未履行通知義務、偽造簽章、未實際開會、未經表決、實際決議與市場監管局備案不一致等情形,并積極履行決議的內容,防止因決議效力問題引發的各類糾紛。
(作者系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