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靜,楊麗黎,吳靜潔,冉露露,周 娜
1.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杭州 310029;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杭州 310016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概要》指出,中國城鄉居民心血管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目前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達3.3億;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居首位,高于腫瘤及其他疾病[1]。靜態行為又稱為久坐,是指在清醒狀態下,以坐著或躺著的姿勢進行閱讀、閑聊、看電視、使用電腦、乘坐出行等活動,其特征是能量消耗小于1.5代謝當量[2]。大量研究證實靜態行為是獨立于身體活動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即使達到了體育活動建議(≥150 min/周),久坐仍然會對身體造成潛在損害[3]。然而目前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關于生活方式的改變,主要強調增加身體活動,醫護人員對靜態行為帶來的危害缺乏認識,導致對減少靜態行為的干預相對缺乏。本文就靜態行為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及測量工具、干預方法相關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我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McLaughlin等[4]分析62個國家靜態行為時間,數據顯示,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人們的平均靜坐時間分別是4.9 h和2.7 h。中國最新研究報道,成年人平均靜坐時間為(7.8±3.4)h/d[5]。目前關于靜態行為相關政策、指南在可用性、綜合性和執行性方面相對薄弱。Pogrmilovic等[6]對比分析76個國家關于身體活動和靜態行為政策、指南情況,92%和62%的國家分別發布身體活動和靜態行為的正式書面政策,而僅有11%的國家有可量化的靜態行為目標。
研究顯示,青春期的心臟代謝危險因素可預測亞臨床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發展以及成年期的死亡。盧少敏等[7]對42 947名兒童的調查發現,與每天課外靜態時間最低組(≤130.0 min)相比,最高組(≥241.0 min)發生中央型肥胖(OR=1.39,95%CI為1.08~1.80)和超重肥胖(OR=1.44,95%CI為1.16~1.80)的風險更高。涂青云等[8]在3 019名成年居民中開展調查,結果顯示,相較于每日靜態行為時間<2 h者,≥4 h者聚集≥3個心腦血管危險因素的風險增加(OR=1.41,95%CI為1.05~1.89)。Honda等[9]發現三軸加速度計和自我報告的久坐時間都與心臟代謝風險因素呈負相關。
心絞痛、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者每日靜坐時間分別是9.6 h、9.9 h、10.1 h和9.9 h,高于未患心血管病者的9.2 h[10]。大量研究證實,靜態行為與心血管事件呈正相關。在蘇格蘭健康調查中,每天屏前靜態行為時間≥4 h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是<2 h者的2.25倍[11]。類似的結果在國內研究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江蘇省成年居民每日靜態行為≥4 h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是<2 h者的2.07倍[8]。基于加速度測量的靜態行為時間結果顯示,靜坐≥11 h/d比靜坐<9 h/d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62%[12]。相關機制可能是久坐行為改變了血流動力學,改變了炎癥反應和代謝過程,由此導致血管損傷,間接地促進了心血管疾病的發展[13]。相對于長時間靜坐,規律性中斷靜坐時間能有效地調節血壓和保護心血管健康[14]。因此,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索靜態行為對心血管患病影響最小的最佳上限值、中斷時間和次數,為醫護工作者健康宣教提供依據。
一項基于瑞典全國人口隨訪15年的靜態行為研究表明,久坐時間與心血管病死亡存在強關聯,靜態時間最長組的心血管病死亡風險是最短組的5.5倍[15]。Cabanas-Sánchez等[16]得出相似結論,與長時間久坐者(6.89~7.24 h/d)相比,非長期久坐者(2.80~2.83 h/d)心血管病死亡風險降低33%,靜態行為每增加1 h/d,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增加6.4%。在Hamer等[17]的研究中,每增加1 h/d屏前靜態時間,缺血性心臟病死亡風險HR為1.30(95%CI為0.98~1.15)。Biswas等[18]開展的一項系統評價進一步說明靜態行為與多種不良健康結局相關,其中心血管病死亡風險HR為1.179(95%CI為1.106~1.257)。通過這一系列的研究結果可見,減少靜態行為將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結局的發生率。
主觀測量工具分為調查問卷、日志記錄和代理報告等,優點是成本低,適用于大樣本研究,且能了解受試者的靜態行為類型,缺點是存在記憶偏差,可靠性不足。目前使用較多的是全球身體活動問卷(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GPAQ)[19]和國際身體活動問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20]。GPAQ和IPAQ是較早將靜態行為納入測量內容的問卷,包含1~2個關于靜態行為的測量指標,僅作為輔助了解身體活動狀況,因此所提供的靜態行為信息和內容較為單一。隨著靜態行為的研究增多,問卷由上述單一形式演變為綜合測量形式,包括靜態行為問卷、Marshall久坐行為問卷等。針對特定環境和人群的問卷,如職業性靜坐和身體活動問卷/青少年靜態行為測量問卷等。然而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間的信效度還有待研究。
體育鍛煉在健康保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用客觀方法如加速度計和傾斜儀來監測日常體育活動成為一個迅速發展的研究領域。加速度計可將檢測到的運動轉化為電子信號或計數,一般<100次/min被視為靜態行為。其中,作為金標準而廣泛使用的是ActiGraph GT3X+,能夠測量三個軸的加速度,即垂直、中外側和前后軸,一般佩戴在手腕、腰部、大腿或者腳踝[21]。自2016年以來,消費級別的可穿戴設備如內置加速度計的智能手表成為全球大眾喜愛的運動監測設備,目前使用較多的是Fitbit、Garmin、Misfit、Apple和Polar[22-23]。這些設備不僅可以測量每日步數,還可以監測睡眠時間、能量消耗以及單位時間的代謝當量,成為研究人員實時監測體育活動的理想工具,而不需要額外的專業設備。優點是能對總久坐時間、強度和模式有準確的監測和記錄,但不能對行為的類型及行為產生的背景進行描述。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基于原始加速度計生成預測模型對活動進行分類成為了可能。國外學者根據智能手表的加速度數據和藍牙信標開發了一個能夠識別久坐行為和位置的系統,運用隨機森林算法來識別6種靜態行為的精度超過90%[24]。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個性化健康理念的普及,可穿戴設備將在醫療保健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可穿戴設備不僅克服了研究級別的加速度計無法滿足大樣本人群研究的缺陷,而且未來將借助機器學習算法極大提高分類效率和準確度。對靜態行為的全面認識和精準測量離不開主觀和客觀測量工具的有機結合。
Roberts等[25]的研究證實穿戴活動跟蹤設備可以減少冠心病老年人的靜態行為時間和收縮壓9.9 mmHg(1 mmHg=0.133 kPa ),增加每日步行約2 000步。胡婧等[26]將60例有靜態行為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在實施動機性訪談后可以減少靜態行為時間,增加中斷次數和積極靜態行為的數量(P<0.05)。由此可見,逐步引導患者充分認識到靜態行為對心血管產生的危害并激發其內心改變的潛能,有助于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靜坐時間≥5 h/d的人群中,每小時用低、中和高強度的體育活動代替靜態時間能分別降低5%、6%和8%的心血管疾病風險[5]。同時規律性中斷靜態行為,增加輕體力活動,如步行、站立等與良好的心血管功能預后有關[27]。與久坐期間經常中斷的參與者相比,那些持續久坐且不間斷的參與者心臟代謝狀況更差[9]。然而,聚焦于心血管疾病領域的靜態行為干預研究較少。大多數研究將靜態行為作為不良生活方式進行綜合干預,目前使用較多的干預措施包括利用可穿戴設備、站立式辦公桌、手機提醒軟件、激發個人信念和改變社會環境等,在短期內可有效縮短靜態行為時間,而中期或者長期的效果尚未明確[28]。因此更多學者致力于長期效果的改變研究,其中生態學模型側重于外部環境的改變,包括政策、制度、社區布局和交通基礎設施等[29]。最終目的是創造安全、有效的健康環境,教育和激勵人們做出正確的健康行為。研究表明,社區或者單位周圍有公共體育設施的受試者靜態行為時間更短[30]。
靜態行為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共識。減少靜坐行為是一個可行性的目標,可促進健康和減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展。國外在靜態行為測量工具上較為成熟,而國內尚缺乏統一、有效且本土化的問卷,同時利用加速度計或相關智能軟件來測量靜態行為的研究較為匱乏,因此應開展大樣本的流行病學研究,針對不同人群靜態行為的現狀和特點制訂相應的策略。靜態行為的干預措施長期效果尚不明確,因此迫切需要制訂可行且能夠產生持續性健康行為改變的干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