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軍,楊宇航,白 宇,曲媛媛
(1.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2.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在國家倡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今天,大學生的素質不僅體現在知識的掌握程度上,還體現在創新能力的強弱上[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的要求,并對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做出了重要戰略部署。顯然,創新人才培養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工作重點[2]。
當前我國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仍以5 年本科教育+住培、規培或研究生教育為主,已經不能滿足臨床特別是“高精尖”專業對醫學創新人才的要求。醫學院校創新教育不僅能讓醫學生掌握臨床專業知識,還能發揮其思維束縛少、新想法和新點子多的優勢,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創新教育不僅可以保障大學生就業,還可以滿足臨床“高精尖”專業對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臨床“高精尖”專業是指臨床二級學科內的引領該亞專業發展及新技術應用的尖端學科,如心臟內科電生理專業(以下簡稱心內電生理專業)。因“高精尖”專業人才培養周期長,專業知識深奧艱澀,導致專業人才培養緩慢,人才梯隊不合理,創新訓練不足,創新人才緊缺。以心內電生理專業為例,傳統培養模式為經過5 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后才有傾向性地選擇臨床專業重點學習。近年來心血管技術日新月異,心內電生理專業知識更加深奧難懂,需要有興趣支撐的心血管臨床醫師甘于寂寞、常年學習才能熟練掌握,而一旦學有所成,就會覺得心內電生理專業其樂無窮,形成正向激勵,持續深入鉆研。但因為初期學習艱苦,有畏難心理或半途而廢者較多,導致心內電生理專業人才緊缺。如何盡快培養更多的成熟的心內電生理專業醫師,成為醫學人才培養中的難題。我們通過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工作的實踐和思考,提出本科階段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問題式學習(Web Problem-based Learning,WPBL)的臨床“高精尖”專業創新人才早期選拔、早期培養的新模式,即“雙早”培養模式,旨在為臨床“高精尖”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
1.1.1 國際研究 WPBL 教學模式是由美國Barrow 和Gossman等提出的一種基于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教學方式。以問題為導向是該模式的主要特點,鼓勵學生應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和思考,創新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并從探討、懷疑和總結中激發新思維、新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創新能力[3]。
1.1.2 國內研究 談玉平將WPBL 教學模式應用于醫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4],提出當前我國醫學教育的主要矛盾不是醫學人才數量的缺乏,而是培養質量參差不齊。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培養優秀醫學人才,是滿足我國社會需求、增強醫學國際競爭力的根本保障。然而,臨床教學內容更新緩慢、操作訓練不足、考核評價體系落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質量創新人才的培養。
廣西醫科大學的WPBL 教學模式則比較適合現階段因疫情人員聚集管控的情況[5]。該校建立了基于網絡的教學輔助平臺,專人專管,實時更新,每個模塊對應特定的知識點和考核點,學生實時預習、實時上傳,隨堂錄音,便于學習效果的考核。這樣就實現了教務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在課前、中、后的雙向無障礙交流,體現了WPBL 教學模式的優越性。特別是全國各地疫情多點出現的情況下,該模式既保證了教學的靈活性,也保證了師生的安全。
在緊張的基礎知識學習階段,臨床“高精尖”專業知識的長期學習正需要WPBL 教學模式。特別是疫情反復出現,面對面交流的線下教學受限,而臨床課程的學習又要求有真實的操作訓練和實操經驗的積累。WPBL 教學模式具有信息資源豐富、方法直觀易懂、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以網絡為載體等優點,故應用于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符合臨床“高精尖”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6]。
醫學院校臨床“高精尖”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尚在探索階段,由于專業師資不足,課程和教學內容設計較為單調,多講解一些寬泛的臨床專業知識和創新教育理論,讓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創新創業的概念、方法等,少有創新實踐和操作指導,且針對性不強,缺乏對學生在醫學領域或運用所學醫學知識進行創新方面的指導[7]。另外,由于基礎醫學課程學習任務重,寬泛的學習中學生并不能充分了解自己想深入學習的“高精尖”專業知識,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適合該專業。這導致很多“高精尖”專業人才是在進入臨床后才開始真正接觸最新的專業知識,培養周期短,需要掌握的知識多,人才培養困難。
比如,學習心內電生理專業需要掌握心電學、心內電生理學、心臟解剖學、無創電生理學等相關知識,而且本專業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需要學生時刻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通過網絡或會議進行學習,掌握最新治療方案的推薦級別。這種專業對于創新能力強的學生更適合,對于性格相對保守的學生來說學習可能比較吃力。因此,本科階段可以WPBL 教學模式為依托,以各種創新創業項目為平臺,早期選拔、早期培養臨床“高精尖”專業人才,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學習艱澀的知識,有充足的時間試錯和培養興趣,真正實現以臨床為中心培養人才。
臨床“高精尖”專業知識更新快、對學生創新能力要求高,所以實行早期選拔、早期培養的“雙早”模式非常必要。我們希望通過心內電生理專業“雙早”模式的探索,逐漸形成成熟的教學和人才選拔模式,先在其他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的專業如腫瘤專業等試點,然后逐漸推廣到所有專業。
基于WPBL 的臨床“高精尖”專業創新人才“雙早”培養模式,主要是在本科階段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讓學生了解各“高精尖”專業的現狀,選拔對某專業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培養,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和不斷接觸“高精尖”專業知識,把培養周期拉長。這不但能使本科生盡早確認自己是否適合該專業,而且可以把艱深的臨床專業知識分成小的知識點和塊,讓學生通過不間斷、長時間的學習,反復琢磨和掌握,融會貫通,避免學生因短時間突擊學習而造成的知識掌握不牢、畏難情緒嚴重情況。通過在心內電生理專業的試點應用和階段考核,證實了基于WPBL 的臨床“高精尖”專業創新人才“雙早”培養模式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今后可將該模式應用于所有臨床“高精尖”專業緊缺創新人才培養中,為臨床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
第一步,通過溝通確定本科生喜歡什么專業、適合什么專業,然后雙向選擇。進入“雙早”模式組的本科生通過網絡確定每周的學習和實踐內容,每次內容宜精宜專,力求充分掌握、積少成多。引導學生對該專業進行深度思考,培養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
第二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輔助學習,建立網絡平臺專用教室,專業知識實時更新。每周推送的專業知識講授時間約為30 分鐘,便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每周固定時間組織答疑,集體討論本專業的前沿進展;保證教務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在課前、中、后雙向無障礙交流。
第三步,本科教學結束后了解學生的專業選擇和對專業技術的掌握情況,與未接受“雙早”培養的本科生進行對比。
第四步,利用本課題組設計的專用調查量表和專業知識考核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專業知識考核和評價、創新評價,獲得數據。
第五步,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最終結果和相關結論。證實基于WPBL 的臨床“高精尖”專業創新人才“雙早”培養模式效果較好。
進入傳統教學組的本科生,按教學進度常規進行理論學習和臨床實習。兩組具體實施路徑見圖1。

圖1 臨床“高精尖”專業創新人才“雙早”培養模式和傳統培養模式實施路徑
我校各附屬醫院很早就開展了WPBL 教學,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從2008 年開始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臨床課程整合,2010 年開始陸續開設臨床技能訓練課、臨床病例討論課及試題分析課,具有教學改革創新所需的基本教師資源。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有很好的前期工作基礎與鋪墊,新的教學理念也很容易被教師接受。
我們前期調研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及臨床“高精尖”專業人才需求情況,確定現階段本科創新人才培養與臨床需求不完全一致。人才培養無法滿足臨床需求以及“高精尖”臨床亞專業越分越細的現實,要求醫學創新人才在早期培養中就確定要學習哪個專業及該專業的哪個臨床亞方向。通過溝通明確學生喜歡什么專業、適合什么專業,然后雙向選擇。“雙早”模式組進行為期15 個月的基于WPBL 的臨床“高精尖”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培養過程中實時溝通,隨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學習困難。培養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和專業知識考核,評價“雙早”模式的實際效果,并與傳統教學組進行對照分析。
“雙早”模式組本科生1 名,研究生4 名(八年制);傳統教學組本科生1 名,碩士研究生4 名(三年制)。培養結束后,“雙早”模式組獲得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業銅獎并擁有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傳統教學組也獲得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業銅獎;兩組都能初步掌握心內電生理基本知識和介入技能;兩組基本能力評分無明顯差異,創新能力評價“雙早”模式組優于傳統教學組;兩組培養時間比較,從本科階段算起“雙早”模式組用時4 年,傳統教學組用時6 年。
同時,我們發現“雙早”模式組的臨床醫學生能更早地明確專業學習方向和興趣點,創新能力更強,如擁有國家發明專利一項,且在臨床實踐中較少受專業知識的束縛,思維發散,能結合多專業提出更具創新性的觀點和方法,專業知識掌握更扎實,更容易實現學習和臨床工作的順利對接。培養結束后的問卷調查和專業知識考核兩組未見明顯差異,說明亞專業“高精尖”知識學習可以在本科階段廣泛學習基礎和臨床醫學知識的同時同步開展,起到縮短培養時間、培養專科創新人才的作用。
基于WPBL 的臨床“高精尖”專業創新人才“雙早”培養模式不僅有利于臨床短缺人才的培養,也適應我國現階段疫情管控期間的教學。充分發揮WPBL 教學模式的優勢,盡早讓學生了解臨床“高精尖”專業,雙向選擇、擇優培養,既減少人群聚集又不降低教學質量,既縮短創新人才的培養周期又有利于人才的早發現、早培養。“雙早”培養模式下,新鮮血液融入學科發展,學生思維活躍,不斷追蹤新技術、新知識,推動“高精尖”專業的創新和發展。
總之,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基于WPBL 的臨床“高精尖”專業創新人才“雙早”培養模式更具優勢,為臨床緊缺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當然,“高精尖”專業醫學人才選拔應建立在醫學通識教育基礎之上,醫學知識的全面學習與亞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之間的平衡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