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王廷英,吳永麗,李 姍
(昆明衛生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行動導向,即教師與學生在確定共同的行動目標后進行教學組織的過程,學生主動、全面地學習,實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統一。行動導向教學實質上是在教學中營造一種學生與教師互動的學習情境,其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提高自身專業能力,保證學生畢業后不僅可以適應當前職業崗位需求,還具備操作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1]。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包含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等,其更加重視案例以及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旨在提高學生管理能力[2]。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結果進行評估,在促使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綜合素質[3]。我們選取50 名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校2018 級護理專業學生50 名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5 人,男11 人,女14 人;年齡18~19 歲,平均年齡(18.18±1.33)歲。研究組25 人,男11 人,女14 人;年齡18~19 歲,平均年齡(18.17±1.18)歲。兩組學生一般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可進行對比。
對照組實施常規教學模式,教師講授課本知識,做完實驗示范后,學生進行相應實驗操作。
研究組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具體步驟如下。
(1)準備階段。課前教師充分了解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相關知識及要求,制訂教學實施方案。教師準備相關教學材料,例如,教學項目卡、期末考核評分量表。上課前,向學生介紹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相關知識,使學生對該教學模式有所了解,做好自主學習準備。
(2)實施階段。①布置學習任務。在進行相關內容學習之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設置學習任務,提前一周分發給每個小組。教師還可以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通過情景教學的形式進行展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帶著問題聽課、觀看操作錄像。②收集信息。學生按照教學任務認真預習,對課本知識以及教師講課內容進行學習。對于部分較難理解的內容,利用課間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則指導學生將自學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新發現記錄在學習筆記上,隨后在課堂上與同學或教師討論。③制訂計劃。小組討論后,制訂相應護理計劃,教師指導學生對操作要點進行羅列,而不是詳細記錄具體操作步驟。按照實驗計劃,每組安排一人準備實驗物品,其他人在實驗室進行自主學習及討論。④評價。第一,教師將各組護理計劃進行匯總,張貼在練習室。對于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組織全班討論,使學生深入理解。第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護理計劃進行情景模擬,對優秀小組進行錄像,作為教學資料供其他小組參考。第三,學生利用自評表進行自我評價及組內評價,對護理計劃進行完善。教師指出操作中的錯誤,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出應對措施。第四,組織學生總結分析,對優秀小組給予表揚與肯定,分析不足之處,找到解決措施。教師可在最后提問部分設置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今后工作中出現類似情況應如何解決。⑤檢查。實驗課結束之前,教師教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并告知遇到類似問題時應如何解決。⑥章節總結。章節學習結束后,教師和學生進行討論,設計綜合性項目或搜集臨床典型案例,組織學生討論。
(3)其他措施。①培養合作能力。培養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將個人目標融入當前學習目標,從而確定團隊目標,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體系,促使學生在工作中相互配合。②培養溝通能力。與學生每周進行一次交流,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對學生進行分組,模擬患者入院情景,“護患”交流溝通,提高學生溝通能力。③建立微信群。建立班級微信群,學生可以在微信群提問,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群了解學生的薄弱之處。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每次實驗課的重難點發送至微信群,便于學生查漏補缺。針對重要的實驗操作細節,或值得探討的問題制作小視頻,通過微信群分享,師生互動,使學生獲取更廣泛、更全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微信群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及時干預。④培養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護理工作中比較重要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維是保障個體能夠有效獲取信息、做出臨床決策的關鍵。實驗課上指導學生對實驗內容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觀察能力。⑤提高心理素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學會排解負面情緒,自我放松,更好地面對壓力,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1)對實驗教學的評分;(2)單元操作考核成績;(3)理論考試成績;(4)教學滿意度。
利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數據,考試成績屬于計量資料,行t 檢驗,以(±s)表示;教學滿意度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百分比(%)表示。P<0.05 為差異有顯著性。
研究組對實驗教學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1~3。
表1 兩組對教學模式的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對教學模式的評分比較(±s)
師生互動組別 明確學習目標3.58±0.42 4.70±0.15 12.460<0.001 n 營造課堂氛圍對照組研究組25 25 tP 3.27±0.15 4.08±0.39 9.692<0.001集中課堂注意力3.28±0.44 4.13±0.75 4.888<0.001 3.33±0.27 4.32±0.46 9.562<0.001促進知識掌握3.19±0.27 4.58±0.69 9.38<0.001
研究組單元操作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4。
表4 兩組單元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4 兩組單元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單元3 84.65±2.13 93.15±2.14 14.076<0.001 n 單元2對照組研究組25 25 tP單元1 85.42±2.16 90.32±1.47 9.337<0.001 80.18±2.27 91.27±2.59 16.101<0.001單元4 85.19±2.08 92.16±2.75 10.107<0.001
研究組理論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 或P<0.001),見表5。
表5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5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 總分35.17±8.79 40.23±10.22 1.877<0.05單選題多選題對照組研究組tP 14.33±1.28 15.26±1.51 2.349<0.05 1.53±0.21 2.14±1.28 2.351<0.05填空題3.29±0.88 4.51±1.03 4.503<0.001名詞解釋4.28±0.56 5.33±0.72 5.756<0.001簡答題3.88±0.25 4.22±0.49 3.090<0.001病例分析題7.63±1.22 8.86±2.41 2.277<0.05
研究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教學滿意度比較(n)
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采取傳統授課方式,先利用幻燈片或板書進行理論知識講授,隨后教師根據臨床經驗進行講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積極性不高,師生交流形式單一[4]。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可以加深師生之間的聯系,提高教學滿意度,教師注重與學生交流,不僅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高,還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與質量,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具有更顯著的優勢[5]。
從表1 可知,研究組對本組教學模式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6]。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對教師沒有提到的內容很少進行思考,缺乏學習主動性。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增強學生使命感及成就感,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注意力更加集中,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7]。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學生要想出色地完成任務,就需要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主動查閱資料,加強師生交流。但傳統教學模式大多為教師指導學生分組練習,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操作步驟和流程的記憶上,對教師的動作進行模仿,師生交流機會較少[8]。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實驗過程中,學生不斷思考、提問,增進了師生交流,教師以教學任務為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討論,也能增進師生交流[9]。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實用型護理人才。面對復雜的護理環境,護理人員應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傳統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注重操作技能學習,學生模仿教師的操作,只記住最基本的步驟,導致其面對真正的患者時,護理行為刻板,無法解決復雜的臨床問題。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可以引發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使學生在實驗課上除了掌握相關知識外,還可以獲得更多經驗[10]。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行動導向教學模式表示認可,能夠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上課時熱情高漲,課余時間通過各種渠道學習相關知識。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護生護理技能水平。從表2結果可以看出,研究組各項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有直接關系。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強調使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專業能力。教師對教學相關信息進行收集,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制訂學習計劃,并且按照學習計劃一一落實,最后進行評價,針對存在的問題反思、改正,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及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自身教學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始終將學生作為主體,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問題的解答者、課堂的主持者,將學習內容串聯起來,不再將知識傳授作為唯一任務,還負責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與教學情景等。學生在完成各項教學任務時需要面對不同患者,應變能力也得以提升。例如,學習靜脈輸液時,教師設置不同臨床情景,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模擬,如液體外滲、水腫、動脈硬化等,要求學生處理,以提高應變能力及操作能力。
表2 兩組對護理技能的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對護理技能的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操作流程3.15±0.44 4.19±0.72 6.163<0.001 n 應變護理對臨床情景的認知對照組研究組25 25 tP 3.36±0.19 4.35±0.19 9.764<0.001獨立操作3.15±0.48 4.08±0.22 8.807<0.001 3.27±0.28 4.21±0.56 7.507<0.001健康教育3.79±0.58 4.36±0.51 3.690<0.001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重視通過真實情景展開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學生置身臨床真實情景,在教師引導下實踐,掌握專業知識,豐富臨床經驗,構建自身知識與能力體系,為后期開展護理操作奠定基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常用的教學形式包括情景學習,即學生在教師創造的臨床真實情景中對某項知識或操作進行學習;情景決策,即學生結合臨床情景做出相應的判斷及選擇。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學生針對不同患者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健康教育能力及護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學生進行護理操作時會不斷總結及反思,評價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也得以提升。
從表3 結果可以看出,研究組各項評分都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效果。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更重視操作是否流暢、動作是否規范,面對臨床患者時,常常生搬硬套,忽視患者的感受,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例如,在為入睡患者測量體溫時,學生常會生硬地表示“這是醫生的要求,請配合”。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模式后,學生對臨床操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白操作不是簡單的模仿,不是將課本上的流程生硬地套在患者身上,操作步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護理操作前,應先獲得患者的理解,實施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在其出現不適時,立即停止,了解患者出現不適的原因,并對護理措施進行改進,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表3 兩組對能力培養效果的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對能力培養效果的評分比較(±s)
組別 解決問題3.51±0.22 4.36±0.38 9.679<0.001 n 自學分析問題對照組研究組25 25 tP 3.01±0.15 4.06±0.28 16.528<0.001協作3.26±0.38 4.28±0.75 6.066<0.001 3.72±0.15 4.29±0.47 5.777<0.001溝通與創新3.49±0.36 4.27±0.51 6.247<0.001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有利于護生掌握實驗相關知識。從表5可以看出,研究組理論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主動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提高綜合能力。傳統的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以教師示范為主,學生被動接受,課堂參與度不高。另外,傳統實驗教學缺少探究性、綜合性實驗項目,學生的創造性得不到激發。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目的是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1)內在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與好奇心,激起學生求知欲。學生雖然學習了較多理論知識,但是面對復雜的臨床問題仍然不知所措。通過實踐,學生不斷積累經驗,自我完善,操作能力得以提高,也能將課本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2)外在方式。教師的鼓勵、同學間的配合、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與喜悅,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以病例分析為主,將臨床上遇到的復雜問題作為重點,在病例中融入較多信息,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臨床實踐聯系起來,對患者做出合理、科學的護理決策,從而提高判斷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主導,知識的流動是單向的,即由教師流向學生,忽略了對能力的培養。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重視案例教學及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夠使學生在快速掌握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能力及創新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學生查找分析有效信息,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獨立制訂工作計劃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
護理人員的基本能力是團隊合作能力及溝通能力。一項有效科學的護理操作,并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需要集體的力量。小組討論加強了學生間、師生間溝通,學生學會如何科學地對自己、他人進行評價;在討論中學習他人的長處,與他人合作,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溝通能力和護理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缺少主動思考及靈活使用知識的機會,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式簡單,不利于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培養。行為導向教學模式模擬臨床場景、開發綜合性實驗項目,更貼近臨床,有利于縮短護理教學與實際工作的差距,培養高素質護理人才。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收集分析信息,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評判性思維,使其在未來工作中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研究發現,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模式后,學生的學習成績、動手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及批判性思維都得到提升,且顯著優于對照組。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研究時間較短、樣本數量較少,后期應增加樣本數量,延長研究時間,進一步分析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能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模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