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秋紅,方玉琦,蔡益民,吳賢琳*
(1.湖南師范大學附屬長沙市婦幼保健院,湖南 長沙 410007;2.湖南師范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臨床實習[1-2]是護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護生從理論學習到實踐學習的重要階段,而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嫻熟的臨床護理操作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代護生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的臨床工作的基本要求。到實習后期,隨著社會實踐接近尾聲,護生面臨著職業資格考試、崗位應聘考試及人際關系等[3]諸多壓力,容易出現不良情緒。巴西學者Amaducci 等[4]的研究顯示,58.9%的護生疲勞感已影響正常生活,且已產生焦慮情緒。我國學者宮娟等[5]對799 名護理學專業本科生的一項研究顯示,其焦慮發生率為28.8%。焦慮是一種常見的不良情緒反應,是對現實的潛在挑戰或威脅的一種情緒,是一種高度不安及憂郁的狀態。適當的焦慮能激發樣學生的進取心,有助于學生提高自身專業技能,但焦慮過度則對學生學業成績及身心健康有明顯的不良影響[6]。有研究顯示[7],大學生群體焦慮對其學業、人際適應和社會功能等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目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對實習初期護生心理應激問題的關注,實習后期作為一個特殊的階段,護生心理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因此,了解實習后期護生焦慮情緒及其影響因素,制訂針對性干預措施,對改善護生心理狀態、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提高患者滿意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2020 年11—12 月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選取長沙市某三甲醫院實習的高職院校護生為研究對象。首先以不同學校為單位,將護生分為9 個層級,然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選擇其中7個層級的572 名實習護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全日制高職院校護生;(2)理解能力正常,愿意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既往有心理、精神疾病;(2)近3 個月面臨重大生活事件。
1.2.1 調查工具(1)一般資料調查表。研究者在查閱相關資料及請教相關專家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包括研究對象性別、家庭所在地、學歷、是否為獨生子女、性格、在校期間是否擔任班干部、月生活費、與實習同學間的關系、與居住者間的關系、是否戀愛、與人相處、從小由誰撫養、畢業后是否愿意從事護理工作、選擇護理學專業的原因、是否在實習過程中與患者及其家屬發生過矛盾。
(2)焦慮自評量表[8](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該量表是由華裔教授Zung 于1971 年編制,是一種簡單分析研究對象主觀焦慮感的臨床工具。本量表共20 個項目,采用4 級評分法,主要評定焦慮相關癥狀出現的頻度。該量表中有15 個項目正向計分,其余5 個項目反向計分。將項目得分相加所得的粗分乘以系數1.25 取整即為標準分,以50 分為界限,<50 分為無焦慮,50~<60 分為輕度焦慮,60~<70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為重度焦慮。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31[9],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1.2.2 調查方法 選擇長沙市某三甲醫院臨床實習7~10 個月的高職院校護生,采用自愿參與的原則進行問卷調查,征得護生同意后,由調查者發放電子問卷并解釋調查內容、目的及填寫要求,護生獨立填寫。回收問卷時,調查者仔細核對,以免漏項或錯填。數據收集完畢,由雙人核對錄入計算機建立SPSS 數據庫。共發放問卷572 份,回收有效問卷572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
1.2.3 統計學方法 原始數據由雙人核對并錄入,使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占比采用卡方檢驗,使用Logistic 回歸分析實習后期護生焦慮的影響因素,P<0.05 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護生一般資料及實習后期焦慮情況和單因素分析(n=572)
實習后期,176 名護生有焦慮癥狀,占30.8%,其中輕度焦慮145 名(25.3%),中度焦慮25 名(4.4%),重度焦慮6 名(1.0%)。以一般資料調查項目為自變量(x),以有無焦慮為因變量(y)進行卡方檢驗。
以有無焦慮為因變量(y),以單因素分析中有影響作用的變量為自變量(x),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α進入=0.10,α剔除=0.15)。結果顯示是否戀愛、與人相處、畢業后是否愿意從事護理工作、是否在實習期間與患者及其家屬發生過矛盾是實習后期護生焦慮的影響因素,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實習后期護生焦慮影響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n=572)
研究結果顯示30.8%的護生有焦慮癥狀,與孫輝等的研究結果相近[10],說明實習后期護生焦慮情緒是普遍存在的。可能原因為:(1)實習后期護生即將畢業,面臨著角色轉換的問題,部分護生缺乏系統的職業規劃,職業定位不明確。82.9%的護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職業意識薄弱,擇業準備不足,使其產生焦慮情緒。(2)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對護生來說是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許可證,隨著實習結束越來越接近考試,部分護生理論知識不扎實,這也加劇了焦慮情緒。(3)就業壓力大,隨著高職院校擴招,應屆護理學專業畢業生數量龐大,帶來了一定的就業壓力,省內各大三甲醫院需求有限,護生就業競爭激烈,也提高了焦慮情緒的發生率。此外,高職院校護生綜合能力和社會認可度與本科護生、研究生相比,學歷層次不高,就業競爭力不強[11],處于劣勢,也加劇了其焦慮情緒。
研究結果顯示[12],人際關系及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是導致護生焦慮情緒加劇的重要因素,由于人際關系轉變,人際交往問題會給護生帶來情緒困擾。對患者而言,往往期望得到最優質的護理服務,而護生由于專業操作技能不嫻熟,往往不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屬信任,在此過程中,容易發生護患矛盾,而且護生初入社會,溝通技巧不足,不能很好地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以化解矛盾。對護生而言,患者及其家屬的評價及鼓勵可幫助護生提升自我價值感和職業認同感;相反,與患者關系處理不當[13],護患矛盾的激發會使實習后期的護生產生負能量,對護理工作失去信心,引發焦慮情緒。影響護生焦慮的人際關系不僅包括與患者及其家屬間的,還包括與居住者間的。護生遠離父母、家人,工作之余大多時間與合租室友度過,上班時間不一致,加之輪班導致休息時間存在沖突,易產生矛盾,引發其焦慮情緒。研究結果顯示,未戀愛的護生焦慮發生率顯著高于正在戀愛的護生,與國內學者單玉香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是在戀愛的護生多數性格外向、喜歡社交,另外戀愛對象的陪伴也更有利于排遣負面情緒。實習后期護生由于工作環境、角色的不斷轉變,相關知識及能力欠缺,面對長期超負荷的學習工作、緊張的護患關系、社會輿論等,致使其心理壓力較大,若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則易產生焦慮、畏懼、自我否定等消極情緒,嚴重影響其正常的工作學習[15]。
59.6%的護生被動選擇護理學專業,選擇護理學專業的原因大多源于家長、師長的灌輸及專業調劑,這種被動選擇降低了護生對護理職業的認同感。護生對專業了解程度、愛好程度、專業態度及實習態度也會影響護理效果[10],被動選擇的護生遇事容易退縮,在臨床遇到問題易產生負性情緒。因此,需要護生不斷完善自身職業規劃,發揮角色榜樣作用,讓更多護生真正了解護理職業,提升其職業認同感。
(1)有研究指出[16],提高心理資本水平有利于提高護生核心競爭力,通過提升護理學專業認同感、工作滿意度及降低職業倦怠水平等,進而提高護生綜合素質,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護生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干預。(2)溝通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方法,良好的溝通可促進人與人間的交流互動[17]。培養良好的溝通交流技巧是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的前提,醫院各科室應就自身科室特色定期開展共情教育,讓護生學會換位思考,使其理解和尊重患者,與患者及其家屬保持和諧的護患關系,從而提高其職業認同感,緩解焦慮情緒。(3)研究發現,職業認同感是護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影響因素,職業認同感高能堅定護生從業立場和從業信念,護生職業認同感對個人從業態度和從業傾向也有影響[18-19]。王丹等[20]研究發現,職業認同與自我效能呈正相關關系,因此,針對護生職業規劃不清晰問題,高職院校可在理論教學期間增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引導護生明確職業定位,可有效減少高職院校護生在實習后期對未來職業的迷茫感,從而降低焦慮情緒的發生率。(4)醫院在護生輪科初期就應組織專科護理操作、理論培訓及相關溝通技巧培訓,使實習后期護生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增強其職業自信心,學會理性行事。此外,無論學校還是醫院都應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提高護生自主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同學間多溝通交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及時排遣壓力和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