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庚,張夏夢,李 鑫,王紅艷,張 文,孫 坤
(1.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2.成都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81;3.成都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慢性失眠是目前老年人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以入睡及睡眠維持困難為主要癥狀[1-2]。調查顯示,老年人失眠患病率為43.90%~53.89%,其中慢性失眠患病率為21.84%[3-4],患者常有內向、情緒不穩定等表現,應對方式多消極,從而導致病情逐漸加重[5]。研究發現,中醫護理治療失眠效果顯著[6],耳穴壓豆作為一種簡、便、廉、效的中醫護理技術,通過緩慢持續地刺激耳穴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運行,達到平衡陰陽、寧心安神、緩解失眠的目的[7]。有研究表明,耳穴壓豆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有效率達95%[8],但針對社區心脾兩虛型慢性失眠老年患者進行耳穴壓豆的研究尚未見報道。本研究通過對該類患者實施中西醫健康指導結合耳穴壓豆,旨在探討該措施對社區心脾兩虛型慢性失眠老年患者睡眠質量與中醫癥狀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采用方便抽樣法,于2020 年7—11 月將成都市兩個社區符合納入與排除標準的76 例心脾兩虛型慢性失眠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8 例)。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老年人年齡標準(>60 歲)[9],符合《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 版)》中慢性失眠的診斷標準[10],符合《中醫內科學》中心脾兩虛型不寐的診斷標準[11];(2)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7 分;(3)在本社區居住時間>3 個月;(4)病情穩定,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由神經、精神或軀體疾病導致的繼發性失眠;(2)正在接受慢性失眠藥物或其他治療;(3)耳廓皮膚感染、破損等;(4)溝通障礙;(5)干預前一周內使用過安眠、抗焦慮、抗抑郁等藥物;(6)合并嚴重并發癥或伴有嚴重器質性疾病;(7)正在參與其他類似研究者。本研究獲得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
1.2.1 試驗組 提前與患者確定來訪時間以便人員分流,減少聚集。健康指導采用“一對多”形式,包括疾病相關知識介紹、生活起居指導、中西醫飲食指導、中西醫用藥指導、中西醫心理指導,每兩周一次,每次30 分鐘。耳穴壓豆選擇神門穴、交感穴、皮質下、心穴,配以脾穴。單側耳穴交替貼壓,教會患者自我按壓方法,連續按壓5 天后撕下休息兩天,更換另一側耳朵,一周為一個療程,連續6 個療程。
1.2.2 對照組 常規健康指導,內容包括疾病相關知識介紹、睡眠習慣指導、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心理指導,指導形式與時長同試驗組。兩組均建立失眠檔案。
1.3.1 基本情況調查表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由課題組自行設計基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居住方式、其他慢性病數量、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
1.3.2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 該量表由美國匹茲堡大學精神科醫生Buysse 博士等[12]于1989 年編制,其總體Cronbach′s α 系數為0.845,分半信度為0.824,重測信度為0.949[13]。該量表包括7 個維度(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及日間功能),共19 個自評條目、5 個他評條目。每個維度0~3 分,總分0~21 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1.3.3 中醫癥狀量表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4]中失眠的臨床常見伴發癥狀,提取出現頻率最高的14 個臨床癥狀,分別為心悸易驚、多夢易醒、入睡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健忘、脅肋脹痛、口苦咽干、脘痞納呆、汗出、耳鳴、晨起困倦、煩躁、頭暈頭痛、四肢倦怠,根據延緩衰老中藥篩選規程和臨床觀察規范[15-16],按照患者主觀感受分為無、輕、中、重(計0~3 分),總分越高表示中醫癥狀越嚴重。
選擇相距較遠的兩個社區,嚴格遵循納入與排除標準,由三甲醫院主治醫師篩選患者;提前對研究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包括耳穴壓豆的操作方法、健康指導內容、溝通技巧、提問與講解方式、數據整理等,保證資料的可靠性;由兩名研究成員負責數據錄入,隨機抽取10%進行檢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描述,計量資料若服從正態分布采用(±s)描述。組內比較時,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 檢驗和Wilcoxon 符號秩和檢驗;組間比較時,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研究中,試驗組共脫落3 例,對照組共脫落4 例,最終共69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平均年齡(69.80±4.99)歲。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居住方式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n(%)]
干預后,試驗組PSQI 低于對照組及本組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對照組PSQ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PSQI 比較(±s)

表2 干預前后兩組PSQI 比較(±s)
注:a 表示資料服從正態分布且方差齊,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b 表示資料差值不服從正態分布,采用Wilcoxon 符號秩和檢驗
Z P試驗組對照組組別 干預后11.60±2.00 14.21±1.70-5.816a 0.000 35 34-4.995b-1.517b 0.000 0.129 tP n 干預前14.14±1.99 14.44±1.62-0.683a 0.497
干預后,試驗組中醫癥狀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及本組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對照組中醫癥狀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中醫癥狀量表評分比較(±s)

表3 干預前后兩組中醫癥狀量表評分比較(±s)
注:a 表示資料服從正態分布且方差齊,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b 表示資料差值不服從正態分布,采用Wilcoxon 符號秩和檢驗;c 表示資料差值服從正態分布,采用配對t 檢驗
n 干預前29.91±4.44 30.32±4.07-0.399a 0.691 P t/Z試驗組對照組組別 干預后19.49±4.83 30.35±3.58-10.591a 0.000 35 34-13.572c-0.013b 0.000 0.990 tP
睡眠質量對一個人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不僅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還與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17],長期睡眠障礙或睡眠不足會增加焦慮、抑郁、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同時影響壽命[18],臨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具有一定局限性與依賴性,近年來非藥物干預逐漸成為治療失眠的重要方法[19]。國內一項關于耳穴壓豆治療失眠的Meta 分析結果顯示,耳穴壓豆可以改善患者睡眠狀況,并提高治療有效率[20]。國內學者對失眠患者進行耳穴壓豆及情志護理后,患者的睡眠質量逐漸提高[21-22]。還有學者對失眠患者進行運動、心理、疾病知識健康指導,患者的睡眠質量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23]。本研究將簡、便、廉、效的耳穴壓豆和中西醫健康指導相結合對慢性失眠老年患者進行干預,結果發現,該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提示社區照護工作應重視慢性失眠老年群體,拓寬服務領域,重視知識教育、中西醫心理指導、運動起居指導等中醫保健形式,使健康指導融入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康復的各個環節,促進慢性失眠老年患者康復。
《靈樞·大惑論》記載,“衛氣不得入于陰,則長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說明不寐是陰陽失衡的結果。心脾兩虛作為慢性失眠的主要證型,其證機是脾虛血虧、神不安舍、心神失養,治法以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為主[24]。隨著不斷探究與實踐,中醫護理技術治療失眠的作用逐漸得到證實和廣泛應用[25],其效果明顯,副作用少,患者接受度也較高[26]。劉楊[7]對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進行口服中藥與耳穴壓豆干預后發現,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明顯降低。馬瑞卿等[27]對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進行中藥配合耳穴壓豆治療后發現,試驗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本研究將中醫知識融入健康指導,從中、西醫兩個方面對慢性失眠老年患者進行指導,滿足其知識、心理、藥物等諸多需求。在護理技術上,選擇效果得到廣泛證實的耳穴壓豆進行干預。結果表明,中西醫健康指導與耳穴壓豆聯合能有效緩解心脾兩虛型慢性失眠老年患者的中醫癥狀。中醫護理技術在治療失眠、緩解癥狀方面具有其優勢,社區在提供相關服務時應注意辨證施護,在失眠及其他慢性病健康指導、護理操作、疾病咨詢等方面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全面有效的服務。
綜上所述,中西醫健康指導與耳穴壓豆能有效提高心脾兩虛型慢性失眠老年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中醫癥狀,應將其納入社區中醫護理保健內容,促進社區失眠老年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