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恢復企業家信心是第一位的,其他技術性問題如解決稅費減免、金融支持、產業鏈和供應鏈數字化改造等可視市場恢復程度進一步“加碼”或“穩定”。
國家統計局6月中旬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經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尤其是4月的奧密克戎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但總體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
從今年前5個月國民經濟運行數據上看,我國經濟形勢如何?市場主體主要面臨著怎樣的困難?面對復雜局面,江蘇應采取哪些舉措助企紓困,穩住市場主體?應從哪些方面著力,有效修復和喚醒企業家信心?帶著上述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苗國。他認為,恢復企業家信心是第一位的,其他技術性問題如解決稅費減免、金融支持、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改造等可視市場恢復程度進一步“加碼”或“穩定”。
《青商》:您如何看待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挑戰,造成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原因有哪些?對江蘇而言,這些挑戰意味著什么?
苗國:大國競爭深度演進,俄烏沖突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反復,不僅深刻影響世界政治格局與經濟形勢,也給江蘇加快推動企業復產復工以及轉型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問題。
過去兩年,江蘇充分享受抗疫成功帶來的出口激增紅利。然而不少境外國家面對疫情選擇“躺平”,徹底放開,對于制造業門類最全的中國而言,這就意味著稍有不慎就可能因為病毒輸入而造成疫情反復,對制造業發展存在著沖擊和影響。作為制造業強省,疫情的出現會對產業鏈、供應鏈造成短期“堵點”,企業經營壓力因此劇增,要素流動明顯不暢,產業鏈、供應鏈運行效率出現下降。除此以外,疫情的反復還可能誘發短期“堵點”轉為長期“淤點”的風險,對經濟“外循環”恢復的影響較大。
《青商》:6月16日,國家發改委舉行例行發布會,介紹了今年前5個月的經濟形勢。從今年前5個月國民經濟運行數據上看,中國經濟走勢如何?
苗國:今年以來有很多的因素超出了預期,經濟運行確實面臨不少困難。但是也要看到這些困難都是短期的、暫時的。5月份我國經濟逐步克服疫情不利影響,主要指標邊際改善,經濟呈現恢復向好勢頭,相關“穩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成效正在釋放。
總的來說,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從全年發展來看,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仍有不少有利條件。比如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效顯著,有助于企業復工復產和消費的恢復;投資穩增長作用將繼續發揮,基礎設施和制造業投資提供了有力支撐;出口方面依舊有不少利好。
《青商》: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對經濟的復蘇有何影響?
苗國:中小企業容納了大量就業人口,不僅是穩就業的主渠道,也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之一。回顧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三重壓力,中小微企業是“六保”和“六穩”的主力軍,特別是具有一定技術優勢和研發能力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利于提升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保護國家安全、民生安全、科技安全。
但從實際供給看,供應鏈受到外部沖擊,缺芯、缺柜等情況尚未完全緩解,大宗商品保供、穩鏈壓力仍然較大,部分行業產能與升級迭代受到影響。后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也出現了變化,縱向縮短,橫向趨于區域化,能源與糧食安全問題凸顯。
長期來看,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在高端產品方面持續對我們進行壓制;另一方面,一些發展中國家同我們爭奪中低端市場,江蘇的中低端制造業面臨雙向受壓局面。在此形勢下,中小微企業要修煉內功,注重內部資源調整優化,以此來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因素。
《青商》:據您了解,中小微企業有哪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苗國:恢復企業家信心是第一位的,其他技術性問題如解決稅費減免、金融支持、產業鏈和供應鏈數字化改造等可視市場恢復程度進一步“加碼”或“穩定”。
前段時間,由于疫情反復,不僅中外交流受阻,復工復產也受到沖擊,特別是一些從事餐飲、旅游、教育培訓等受沖擊較大的行業從業者受損較為嚴重,加之其經歷在互聯網發酵,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視的悲觀、消極情緒。因此恢復信心顯得尤為可貴。
當前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工具充滿了關愛和溫暖,但仍處于“術”的層面,對“道”的強調似乎還不夠。改革開放之初,一批企業家在要素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創造出累累業績,靠的是什么?是對未來發展的長期信心。沉淀出龐大物質基礎的當下,政策可以從激活中國巨大潛在內需市場入手,營造出一種氛圍、形成一種機制,激發企業家尋找企業生機和活力的勇氣與動力。一切恐懼源于未知,幫助企業家穩定預期,戰勝未知,是恢復和喚醒企業家信心的有效途徑。
《青商》:從金融角度出發,如何才能為中小微企業更快更好地紓困解難,讓其復蘇發展?
苗國:金融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放大收益,也會放大風險。因此,一廂情愿的金融支持未必是有效的紓困手段,金融供給和需求匹配應基于市場機制的兩情相悅。
金融是一種需要審慎的治理技術,當下最主要的問題是企業家信心沒有恢復。因此,社會融資總體規模上漲都是政府部門在貢獻,而中小企業家面對太多未知風險并不愿意承擔更多額外風險。因此給出穩定預期,讓企業家吃“定心丸”是關鍵。
當然,面對企業資金缺口,政府應發揮能動性,為有融資需求的生產企業有效對接金融機構,幫助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獲得供應鏈融資和電費金融等普惠金融服務,幫助實體經濟緩解融資難題。
《青商》:從企業自身角度出發,怎樣做才能更好地應對當前的困難?
苗國:作為企業,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是抱團取暖,“抱”和“取”都需要企業家主動出擊,尋找商機。企業家也要善于利用好諸如青商會這樣的組織資源,從企業自身的難點和痛點出發,向其他商界精英學習、取經,甚至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找到合作點,共同渡過難關。“勝者為王”,應對不確定的挑戰,企業貴在堅持,一定要腳踏實地、敢于創新。
二是梳理弱項,查漏補缺。繁榮容易蒙蔽雙眼,帶來誤判;困難則讓人清醒,也是極好的調整時機。針對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企業本身要練好內功,提升產品與服務,調整自身人力資源架構,降低成本,進行內部的查漏補缺,等待復蘇的繁榮時刻。
《青商》:在政策方面,您有怎樣的解讀和建議?
苗國:拳不在多,而在精;政策的好壞也不在數量,而在落實質量上。江蘇各地要全力防范境外疫情輸入,避免疫情反復的同時,全面暢通供應鏈堵點,有序推動商場、市場復工復市,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在“外循環”方面,則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對外交流。在此過程中,要堅決防止各地“層層加碼”違規阻斷或阻礙人員與物流供應鏈,提高口岸清關效率,強化轉運、聯運的銜接性,確保交通網絡暢通有序。
面對生產資料、勞動力、物流等因素導致的生產中斷、訂單延期的違約、資金鏈斷裂、國際流動受阻等多重壓力,政府可在企業減稅、減租方面發揮作用,幫助企業承受外部沖擊的同時,助力其迅速恢復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長期來看,政策要“一碗水端平”,為企業紓困、減負應盡量一視同仁。對已經成長起來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目前反而面臨“夾心層”的尷尬,既沒有超大規模企業的融資便利等紅利,也無法享受中小微企業的國家優惠待遇,因此,政策也要照顧到“夾心層”企業的困難和需求。
至于某些城市為刺激消費推出的消費補貼政策,并不具有普遍意義。推行此項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有“余錢”,但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能有這樣的財力支撐。因此,各地助力刺激消費的消費補貼政策還是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