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現在不同,古時的“睡”字不作“睡覺”講。《說文解字》釋曰:“睡,坐寐。”睡就是坐著打瞌睡。《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此處的“睡” 也是“坐寐”,即打瞌睡。如果理解為秦孝公時時躺下睡大覺,不僅語法上講不通,情理上也說不過去。“睡”是“坐寐”,那么古代表示“睡覺”的字又有哪些呢?根據《說文解字》中的釋義,“寐”和“寢”都是“睡覺”的意思。《詩經·衛風·氓》中的“夙興夜寐”至今仍在使用。至于“寢”字,古籍上也是數不勝數,如《論語·鄉黨》中的“食不語,寢不言”,還有《戰國策》中的“暮寢而思之”等。除此以外,古代表示“睡覺”的詞還有“眠”“臥”等。“睡”的意思從“打瞌睡”轉化為“睡覺”,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歷史過程。到了唐朝,“睡覺”一詞已開始普遍使用。
中國古代漢字書寫是豎行,這大約與漢字初期的書寫材料是簡牘、書寫工具是毛筆、漢字是方塊字等有關。簡牘形狀狹長,豎寫起來很方便,毛筆也是從上往下寫比較方便。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這是古代的書寫方式。雖然漢代以后紙被發明出來了,但是漢字書寫已有很久的歷史了,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所以依然通行豎寫。
“約法三章”原指劉邦攻入秦朝都城咸陽后制定的簡化秦朝苛法的做法,后來演變成為根本性的法律規定。“約法三章”一詞,最早出現于《史記·高祖本紀》。公元前206年,劉邦占領秦都咸陽后,廢除了秦的苛法嚴刑,只保留“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三條。此“約法三章”甚得百姓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