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姝玲


“在真摯中求真知,在多元中找出路,在細節中優素養”,這是朱濤在教育中始終堅持的三種觀念。從教十一年,她認真對待每一個課堂,認真教育每一個學生,在教育教學中充分實踐這三種觀念,她相信,人來世上走一遭,是為了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她期盼帶給學生以美好,讓教育這條路充滿歡聲笑語。
教育觀:在真摯中求真知
以真摯之心求真知之路,朱濤以真摯的熱情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給予學生人生的指導,每一次的課堂,每一次的班會都是她在這條求真知道路上的探索和付出。
“如果不能保證每堂課都是精彩的,至少努力讓學生是快樂的。”朱濤表示。對待課堂,朱濤始終保持教學的真摯和嚴謹,追求課堂的快樂和高效。從教十一年來,她牢記“一課一收獲”的教學理念,明確課堂目標,原創教學設計,總結課后反思,在一次次扎實的教學流程中尋求進步與突破。在《論語》選讀的課堂教學中,經歷過一次次枯燥乏味的課堂之后,她果斷設計了“串章成篇”的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制作思維流程圖,將《論語》這門課的知識進行串聯,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論語》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既收獲了知識又收獲了快樂,這次的教學設計取得了良好的課堂反饋,也獲得了學生和老師的一致認可。課后她積極地對這次課堂進行總結反思,將教學內容整理成課題成果,為其他老師教學本門課提供借鑒。
朱濤期待讓學生能在每節課都有所得,但是她知道有些時候自己預設滿意的設計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她希望用真誠的態度、飽滿的熱情、幽默的表達給學生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語文課是有意義且快樂的。
不僅是語文課堂,朱濤在班級最重要的班會課上也始終保持真誠和熱情。“班會課是指導學生成長、實踐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一堂針對性強、精心設計的班會課可以解決學生現下的困惑,甚至給他們的人生留下深遠的影響。”朱濤表示。每一次的班會課她都會精心設計,祈求給學生的人生道路以重要的指引,她總會根據最新觀察到的班級里存在的問題設計班會課。通過班會課的形式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例如根據自修課存在學生閑聊、大聲討論問題、頻繁倒水等不遵守紀律的問題,朱濤特意設計了一次班會課,請學生們參與情境重現、模擬感知、自由討論等環節來解釋自修課為什么要求“保持安靜且不隨意走動”,討論的結果最終歸向獨立思考和尊重他人。她通過班會課讓學生們認識的,嚴格規則的背后是對集體利益的最大維護,在自修課上約束自己的言行是為自己、他人創造一個安靜地思考環境,是生活在集體中的一個成熟社會人的自我要求。
朱濤相信只要對教育真誠,對學生真誠,就一定會有回報,她說教過的知識會遺忘,講過的道理也不一定人人都記得,但只要她認真準備的東西曾影響過一部分學生,甚至有一個學生一直記得,她也為此感到自豪。
成才觀:在多元中找出路
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在朱濤看來亦是如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和潛能,然后把它盡力地發揮出來。”在平時的教學中,朱濤經常通過各種方式來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
朱濤表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的、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渴望外部世界的傾聽與支持、尊重與肯定,這是日常教學中鮮少觸及的,但確是班主任可以去努力開掘的。”為尋找學生的個性特點,朱濤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一張自己設計的特色信息調查表是她了解學生的開始,在接收一個班的初期,朱濤會進行家訪,而在正式家訪前,她會設計一張基本信息調查表,除了了解學生性別、出生年月、家庭成員等基本信息之外,還包括優勢學科、個性特點、身體狀況、個人特長等內容,甚至添加了一些個性的小欄目,例如希望在班級里擔任的職務、想與老師溝通的問題等等,在對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之后,再通過家訪從學生家長那里對學生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后續則是通過對日常學習和生活的觀察來發現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其中朱濤還充分利用了班會課,在班會課的互動環節,設計讓小組同學依次在彩紙上寫下對班級中某位同學的贊揚,從學生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在挖掘學生的閃光點之后,朱濤會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時利用各種機會讓學生展示他們的優勢,讓他們逐漸變得自信自強。在朱濤的講述中,她向記者透露,在她最新畢業的2021屆學生中,有一位叫車康佳的同學在高中階段文化成績并不是很好,但是他的體育成績特別好,所以她就聯合體育老師鼓勵他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持續的鼓勵之下,他變得自信堅定,最后體育考出了浙江省前列的好成績,這一成功又對他文化成績的提高產生了觸動,他的學習主動性被調動,文化成績也有了一個較大的提升,最終被北京體育大學所錄取。“每一個學生都有值得被肯定的地方,我們要學會贊揚和鼓勵學生,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朱濤表示。
朱濤始終堅持“因材施教”,她堅信成才的道路有很多,只要找到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并加以指導和教育,每個人都能收獲自己的那一份成功。它不一定是其他人眼中巨大的成功,但一定是屬于自己的,具有自我突破的成功。
育人觀:在細節中優素養
《教育的細節》一書中提到,“堅持一厘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厘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朱濤也十分贊同這一觀點,為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朱濤在教育中十分注重把握細節。
一直以來,朱濤就十分重視班風的建設,她習慣從一些細節上來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通過環境的變化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言行。“班風建設最重要就是安靜和團結”,安靜需要老師的監督,在學生最容易松懈的早自修、午自修、晚自修、自習課、就寢等環節不放松監督,讓他們慢慢靜下心,逐漸明確每個時間節點的要求,然后再走向自律自覺自治。創造安靜的環境就是一個要注重細節的事情,每個人都要做到不說閑話、不隨意走動,需要一個長期養成習慣的過程。另一個就是團結,朱濤認為團結需要培養每一個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對這個班級有歸屬感,這也需要從一些細節出發,只要學生做了對班級有利的事情,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可以給予鼓勵和獎賞,即使只是放學最后走的學生隨手關燈這件事,也可以提出來給予肯定,因為每個學生都渴望被肯定,當把一件小事放大,學生們就會趨向于向這些值得肯定的方向去努力,隨著習慣的養成,大家也就會逐漸地團結在一起。
朱濤說:“作為班主任,我無法將我的學生全部培育成社會的精英,但至少他們可以成為一群熱愛生活、做事認真、尊重規則、關懷他人的平凡人,而這足以成為讓我時時回首、終身自豪的成就。”懷著這樣的期望,朱濤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行,她時常觀察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學習的細節問題,并從這些細節出發轉到對學生的品行教育上,例如她發現學生進出班級門的時候總是弄出很大的動靜,她就以這一問題為出發點,啟發學生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如:自修時不隨意進出教室,開關門一定要輕聲;扔垃圾注意分類,還要扔進桶里;在食堂吃完飯后要自己收拾碗筷,放碗筷的時候要彎下身去等等,讓學生明白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在育人上,朱濤同時堅持中國儒家的“忠恕之道”。“忠”,盡力為人謀,中人之心,故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為“恕”,“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她向學生傳達這個理念,同時也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
GOOD TEACHER
朱濤
浙江省紹興市高級中學語文教師、備課組長。在教學上完成市級課題一項,撰寫論文獲市直一等獎,基本功比武獲市直優秀,獲“市直先進工作者”稱號。所帶班級多次獲市直“先進班級”和“先進團支部”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