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鵬 胡時靜 符俊杰 陳瑞全 胡 玥 張騰飛 胡 鑫 孟思進
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漢 430079;2.武漢大學健康學院,湖北武漢 430071;3.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安徽合肥 230022;4.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康復科,安徽合肥 230031;5.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運動訓練監控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 430079
肌內效貼是一種具有良好彈性和通氣性的膠布且常用于貼于體表[1]。肌內效貼作為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方式,具有操作簡便舒適、經濟安全等特點[2]。現已廣泛應用于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領域中,在改善疼痛[3]及運動防護[4]方面尤為顯著。目前國內對肌內效貼的研究現狀、研究趨勢及研究熱點方面尚存不足,尤其是從文獻計量學方面進行探討研究。
本研究將利用CiteSpace 軟件[5],對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數據庫中近10 年中有關肌內效貼的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概述其研究現狀、研究趨勢及熱點演變等,旨在為未來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利用計算機對CNKI 進行檢索,以“肌貼、肌內效貼、運動貼布、運動貼扎”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各主題詞之間用OR 進行連接,檢索時間限定為2011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檢索結果以RefWorks 格式導出。納入標準:與主題相關期刊論文;排除標準: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報紙等文獻等。
本研究主要利用CiteSpace V 軟件進行分析,首先對其進行數據轉換,再對其進行可視化分析。軟件設置主要參數如下:Time Slicing 選取2011—2021,Years Per Slice 為1,Pruning 選取Pathfinder,其余參數均為默認值。分別選取作者、機構、主題詞來繪制相應的知識圖譜。
本研究共檢索到中文文獻845 篇,排除學位論文84 篇,會議論文62 篇,不符合研究主題91 篇,最終納入文獻608 篇。從2011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肌內效貼的研究發文量整體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個別年份出現小幅度波動,2021 年1 月至7 月發文量為53 篇。見圖1。
2.2.1 作者發文量分析 對納入608 篇文獻進行作者分析發現,共有315 名作者參與相關論文。其中發文量居于前5 名的作者分別是:陳文華(18 篇)、余波(18 篇)、祁奇(16 篇)、王人衛(6 篇)、雷邁(5 篇)。
2.2.2 作者合作關系可視化分析 利用CiteSpace 軟件繪制作者合作網絡,得到節點(N)=315,連接線(E)=396。其中,陳文華團隊合作最為緊密;雷邁團隊較為其次。見圖2。
2.3.1 研究機構發文量統計 對所納入文獻分析發現,共有222 家單位參與相關論文,其中發文量處于前5 位機構見圖3。
2.3.2 研究機構網絡可視化分析 利用CiteSpace 軟件繪制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得到N=222,E=101。其中,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上海杉達學院國際醫學技術學院等機構之間形成網絡關系,且中心度為0.01。見圖4。
利用CiteSpace 軟件繪制關鍵詞共現圖譜(圖5),得到N=363,E=728。其中網絡詞頻居于前5 位和中心度居于前5 位關鍵詞分布情況見表1~2。

表1 關鍵詞詞頻居于前5 位分布情況

表2 關鍵詞中心度居于前5 位分布情況
對關鍵詞采用LLR 算法計算,得到關鍵詞聚類標簽,共10 類(圖6)。其中modularity 值為0.6536,Mean silhouette 值為0.9529,本聚類標簽結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對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和繪制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可知:“急性踝關節扭傷”突現時間最長;在近3 年里,“腦卒中后肩痛”“痙攣型腦癱”“運動功能”“慢性踝關節不穩”突現不斷增強。見圖7~8。
在發文量方面雖然個別年份出現波動,但整體呈平穩增長趨勢。作者可視化分析方面,陳文華團隊在發文量和發文質量上均較高,且研究方向呈現多元化,以“膝骨關節炎[6]、急性踝關節扭傷[7]、運動損傷[8]、腦癱患兒[9]”為代表。
研究機構可視化分析方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發文量居于首位,研究涉及運動損傷康復[10]、腦卒中康復[11]、腦癱康復[9]等方面。在合作關系方面,國內研究機構間合作程度低,相關機構應重視跨區域、跨領域間合作。
對關鍵詞可視化分析,可知肌內效貼在腦卒中康復領域的應用是當前研究熱點方向。通過關鍵詞突現和時間線譜圖可知,早期肌內效貼的研究側重于下肢的急性踝關節損傷和下肢肌肉力量等方面為主,且持續時間較長。近些年來肌內效貼已逐步應用于足下垂[12]、淋巴水腫[13]、腦卒中后肩痛[14]、痙攣性腦癱[15]、慢性踝關節不穩[16]等研究中,此外有關肌內效貼的循證醫學方面研究不斷增加[17-25],研究呈現多元化趨勢。
不足與建議:第一,本研究是基于CNKI 數據庫進行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建議在臨床肌內效貼療效研究方面,多開展高質量臨床試驗研究,同時注意療效評價指標客觀化[26];第三,在肌內效貼的作用機制研究上,可從生物力學[27]和神經生理學等角度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