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君 丁定明 李思康
安徽省蕪湖市中醫醫院針灸一科,安徽蕪湖 241000
失眠癥常存在入睡困難、睡眠輕淺、睡眠持續時間不足、醒后疲勞感及存在日間精神倦怠等表現[1]。近年由于學業、工作壓力增大及當前網絡直播、游戲等娛樂方式的日益豐富、年輕人群電子設備的普及等因素,使得失眠癥的發病態勢漸趨年輕化。我國成人失眠率有調查顯示已高居約四成[2]。而與此同時失眠癥也易轉變為慢性病化趨勢,病程甚至可遷延十余年之久[3]。長期失眠對患者危害亦頗多,長期疲勞可引起體質下降、思維遲鈍導致學習工作能力下降等諸多癥狀,易誘發精神疾病、心腦血管及內分泌系統相關疾病,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影響日常生活,不利于社會安全。現今失眠癥治療方式有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三大類,但各療法間存在相對不足,如心理治療需要長期介入,口服西藥治療時則易產生耐藥性及副作用,而有部分的物理治療存在療效不確切問題。在中醫理論中失眠癥歸之于“不寐”“目不瞑”,并經長期臨床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病因病機學認識,兼具多樣化治療方法。在諸多療法中,刮痧療法更是有其獨到之處。其是運用中醫經絡腧穴理論,采用刮痧板在體表皮膚結合相應手法以開面、循線、點刮拭等方式施術,使皮膚出現出痧現象,皮色常表現為紫、紅色伴有粟粒狀等。通過不同手法及部位刮痧,可達到活血化瘀止痛、祛邪排毒通經的療效[4]。本研究探討將刮痧療法中的面、線、點相結合應用于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護理干預效果。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安徽省蕪湖市中醫醫院針灸一科門診就診及住院治療的60 例經臨床醫生明確診斷為肝郁化火型失眠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 例。試驗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6~71 歲,平均(50.27±12.01)歲;病程1~18 個月,平均(5.77±1.28)個月。對照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24~73 歲,平均(51.83±12.15)歲;病程1~18 個月,平均(5.53±1.6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經臨床檢查均確診為肝郁化火型失眠癥并排除其他重大疾病和過敏史、無精神障礙。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編號:2019-12-31)。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1 年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發布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5](CCMD-3)中失眠癥的診斷標準:①以失眠為唯一的癥狀,其他癥狀均繼發于失眠,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多夢、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②具有失眠和極度關注失眠結果的優勢觀念;③對睡眠數量、質量的不滿引起明顯的苦惱或社會功能受損;④每周至少發生3 次,并至少已1 個月;⑤排除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導致的繼發性失眠。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6]中有關肝郁化火型失眠(不寐)的診斷標準:不寐多夢,嚴重者徹夜不眠,急躁易怒,胸悶頭暈,口干,口苦,喜飲,面紅目赤,尿黃便秘,舌質紅,苔色黃,脈弦數或滑數。
①符合中醫肝郁化火證證候診斷標準和西醫診斷標準中失眠診斷標準;②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 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積分>7 分;③年齡18~80 歲;④失眠時間≥4 周;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備孕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有心腦血管、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長期服用抗凝藥,凝血功能與異常及有出血傾向;③因抑郁癥、焦慮癥等神經精神障礙所導致的失眠;④因藥物作用、酗酒等其他明確原因致失眠;⑤被刮痧部位體表存在癤腫、破潰、瘡癰、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塊;⑥有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⑦正接受其他有關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
①試驗中不配合治療自行退出者、失訪者;②凡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誤入的病例或未遵循方案規定的病例;③治療期間服用其他治療藥物,有可能干擾研究結果;④病情惡化死亡。
1.6.1 對照組予患者以常規護理干預 ①一般護理措施:監測身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保持房間內環境衛生、干濕適宜、空氣流通及適宜陽光照射,保持病房內安靜。②心理疏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及病程,定期對患者及家屬以談話溝通方式進行情緒疏導,并觀察患者的情緒穩定情況。③睡眠衛生教育:保持規律作息,晚餐不宜過飽過饑,過食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食物,睡前不飲酒、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避免睡前進行劇烈活動等。
1.6.2 試驗組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中醫特色護理:面、線、點刮結合刮痧療法來疏肝瀉火、鎮心安神。①常規措施,保持患者治療室的干凈、消毒、通風等;確保患者的病室陽光充足,空氣清新。②先囑咐患者精神放松,以平臥位休息10 min,處于安靜狀態。③待患者處于平和狀態后予以刮痧操作。④具體操作,第一步開面頭部。手法采用60°支撐法握板方式以瀉刮法進行刮拭,取百會為中心點,向全頭部8 個角度各45°,呈放射狀的方式向四周刮拭,直至患者感到發熱即可。第二步循線刮拭。采用60°橫握法握板方式,由前至后以瀉刮法進行刮拭頭正中線(前發際正中至后發際正中)、頭旁一線(眉頭-前發際-后發際)、頭旁二線(瞳孔正直至后發際),每條線各刮拭50 次。第三步點刮。采用60°立握法握板方式以補刮法刮拭百會穴、神門、安眠穴(雙)、大陵(雙)、三陰交(雙),每個穴位刮拭25 次,最后用90°點按法各穴位點穴按揉5 次。⑤注意事項。a.囑患者刮痧后適量補充水分,溫開水為佳。b.刮痧后告知患者3 h 內不得洗澡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風。c.刮痧操作時頭部因頭發遮擋無需涂抹刮痧油,體表腧穴周圍皮膚在操作時先涂刮痧油,適當潤滑后再行刮拭。d.對患者頭部行刮痧治療時為保持頭部穩定和操作安全,宜雙手配合,以輔助手輕輕扶持患者頭部,使頭部保持穩定,再以操作手持刮痧板行相應刮拭操作。e.刮痧時,操作者時刻注意患者的反應,及時詢問患者感受,并根據患者的耐受力和舒適度來調整刮痧的力度,忌強行出痧,如有不適立即停刮,并予以相應處理。f.刮痧板一患一用,每次刮痧后用酒精進行消毒,并置于專用刮痧工具盒內保存。操作后及時幫助患者清潔皮膚表面殘留刮痧油,協助患者整理好衣物等,并再次告知相關注意事項。
兩組護理干預時間均為14 d,為2 個療程,1 次/d,療程結束后評價效果。
比較護理前后兩組PSQI 積分、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及護理后國際統一標準睡眠效率指標情況和護理滿意度情況。兩組治療前后評分比較采用《不寐(非器質性失眠癥)中醫診療方案(試行)》[7]中推薦的PSQI 積分,涉及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7 個方面。總分為21 分,積分>7 分者則認定為睡眠障礙,分值越高與睡眠質量越差。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6]中不寐病相關中醫診斷標準及證型分類標準。比較治療前后不寐中醫癥候評分(主癥和次癥),其中主癥癥候:不寐多夢,嚴重者徹夜不眠,急躁易怒,胸悶頭暈;次癥癥候:口干,口苦,喜飲,面紅目赤,尿黃便秘,舌質紅,苔色黃,脈弦數或滑數。按嚴重程度各分為輕、中、重三級:輕癥記1 分,中癥記2 分,重癥記3 分,總分28 分。
臨床療效評價采用國際統一標準睡眠效率指標[6],計算公式為:睡眠效率=實際入睡時間/記錄時間×100%。療效評定標準:臨床治愈:睡眠效率≥80 %;療效顯著:70%≤睡眠效率<80%;有效:60%≤睡眠效率<69%;無效:睡眠效率<60%。
采用SPSS 21.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或非參數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PSQI 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PSQI 積分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PSQI 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PSQI 積分比較(分,)
注 PSOI: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
干預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干預后,試驗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失眠癥作為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以失眠為主要表現并常伴有相關功能損害[8]。目前,神經生物學認為失眠的發生是睡眠-覺醒節律紊亂表現,而睡眠-覺醒周期是與過度覺醒機制、神經遞質的釋放、神經內分泌及神經免疫機制等多環節共同影響參與下進行調控的[9]。其中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則可能對其他環節乃至整個睡眠-覺醒周期產生影響,造成睡眠-覺醒節律紊亂,并以失眠為臨床表現的最終結果。針刺就是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共同構成的系統網絡,發揮的綜合作用從而改善失眠癥狀[10]。中醫稱失眠為“不寐”“目不瞑”,失眠常因思慮勞倦、稟賦不足、久病體虛、飲食及情志內傷等諸多原因造成,《黃帝內經》提出失眠的主要病機為“營衛失調、陽不入陰”[11]。刮痧療法的臨床優勢病種中,失眠癥則位居其主治病癥前列[12-13]。《素問·皮部論》曰:“皮者,脈之部也。邪氣客于皮……經脈滿則入舍于腑臟。”皮膚通過在表淺之浮絡、孫絡與內里經絡、臟腑相通,可通過經絡傳導聯系至相應臟腑,對臟腑功能起到雙向調節作用[14-16]。《靈樞·經脈》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皮對外抗御病邪,對內保護、營養其下的脈、肉、筋、骨,以及反映內部病候等[17]。現代研究顯示,刮痧療法可提高機體代謝水平,降低血壓水平,減輕疲勞,增強免疫,改善經絡所及處微循環[18-19]。
在辯證診治過程中,刮痧亦有補與瀉的區別[20]。瀉刮法多為逆經操作有瀉實作用的穴、區、帶,主治實熱證和急性疼痛,操作要點為刮拭程度較深、力度較重、速度較快,時間短;補刮法多治療久病、虛證,操作要求則相反,時間較長;平補平瀉法的操作要求則較二者之間[21]。同時刮痧療法與針刺療法常配合使用治療失眠癥[22],在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方面臨床效果亦佳[23-24]。
《癥因脈治·卷三·不得臥論》曰:“或因惱怒傷肝,肝氣佛郁……則夜臥不寧矣。”闡述了肝郁化火以致失眠的病機[25]。肝主疏泄,可暢情志調氣機。情志不遂則可致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火熾傷陰,陰不足則陽有余,終致陽不入陰。陰陽不和,故為失眠,此為失眠之總病機。故本研究選擇以瀉刮法取頭部頭正中線、頭旁一線、頭旁二線刮其面、線,為面、線、點結合,兼有補瀉,多層次結合。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兩組PSQI 評分、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干預前;國際統一標準睡眠效率指標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PSQI 評分指標低于對照組。面、線、點結合刮痧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失眠癥狀。但本研究護理干預療程較短,長期療效不確定,日后將從此方面開展更多類似研究彌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