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燕 劉 穎 安麗珺
空軍軍醫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唐都醫院老年病科,陜西西安 71003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的血、缺氧所造成的心肌壞死[1-2]。近年來,我國AMI 的發病率逐年上升,2011 年我國因AMI 住院的患者數為15.40/10 萬人[3-5]由于AMI 發病迅速且病情兇險[6-8],在臨床診治及護理中醫務人員常因搶救而忽視對患者的心理干預[9],且患者產生劇烈胸痛等癥狀以及多功能心電監護儀、吸氧面罩等儀器的應用,常引起患者抑郁、焦慮及瀕死感等不良心理狀態[10]。由此可見,對AMI 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尤為重要,但由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心理護理的實際效果卻有待商榷。據此,本研究納入心理護理應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文獻,從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值的角度對其進行評價,從而為提高AMI的護理服務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英文檢索詞為“AMI”“mental nursing”,中文檢索詞為“急性心肌梗死”“心理護理”。檢索PubMed、CNKI、The Cochrane Library、VIP、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CBM 等醫學數據庫中的相關文獻,檢索時段為各數據庫自建庫至2021 年12 月。
①研究對象:符合AMI 診斷標準,不限性別與病程;②干預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診療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③結局指標:須包含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2 個指標;④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⑤語言種類:不限。
①樣本量<10;②重復收錄;③數據不全;④檢測指標與本研究不符。
對兩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統一文獻篩選標準。兩位工作人員獨立對所有文獻進行全文閱讀進行初篩,對于篩選意見不一致的文獻,由第3 位工作人員進行全文閱讀及決定是否納入。
首先由一位工作人員對數據進行提取與整理,再由另一位工作人員進行核對。提取內容主要為:論文題目、第一作者姓名、文獻發表年限、樣本量、干預措施、結局指標。
由兩位工作人員根據“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for interventions(5.1.0)”對文獻質量進行偏倚風險評估,對于意見不一致的文獻,由第3 位工作人員進行評估。
通過RevMan 5.3 軟件對納入文獻的各結局指標進行meta 分析。連續性變量使用均差(mean difference,MD)分析效應量,置信區間設置為95%CI,并通過I2及P 值分析異質性。當P >0.1 且I2<50%時,提示各文獻在該指標上的異質性較低,可以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當P <0.1 且I2≥50%,提示各文獻在該指標上的異質性較高,應該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收集文獻2571 篇,最終納入11 篇[11-21],見圖1。所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文獻基本特征
納入文獻僅有2 篇[14-15]指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1 篇[13]指出是按入院時間順序進行分組的,故評價為“高風險”;5 篇[17-21]文獻均表示為隨機分組,但隨機方法并未明確;3 篇[11-12,16]文獻未表明是否進行隨機分組,故評價為“不清楚”。所有納入文獻[11-21]均未描述隱藏分配序列方法,故評為“不清楚”。所有納入文獻[11-21]均未描述是否使用盲法,故評為“不清楚”。所有納入文獻[11-21]的數據均完整,故評為“低風險”。所有納入文獻[11-21]均不存在結果的選擇性報告及其他偏倚問題,故評為“低風險”。偏倚風險評價見圖2。
2.3.1 SAS 評分 對各文獻SAS 評分分析顯示[11-21],各研究間具有異質性(P <0.000 01 且I2=85%),運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可顯著降低老年AMI患者的SAS 值(MD=-7.52,95%CI:-9.23~-5.80,P <0.000 01)。見圖3。
因本指標異質性較大,需進行敏感性分析:原森林圖顯示3 篇文獻[11,16,19]的發表偏倚較大,剔除后異質性明顯降低(P=0.69 且I2=0%),可運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仍顯示心理護理可顯著降低老年AMI 患者的SAS 評分(MD=-5.95,95%CI:-6.61~-5.29,P <0.000 01),結果未發生變化,敏感性較低,較為穩健可信。見圖4。
2.3.2 SDS 評分 對各文獻SDS 評分分析顯示[12-21],各研究間具有異質性(P=0.0001 且I2=75%),運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可顯著降低老年AMI患者的SDS 評分(MD=-8.02,95%CI:-9.38~-6.66,P <0.000 01)。見圖5。
因本指標異質性較大,需進行敏感性分析:原森林圖顯示3 篇文獻[17,20-21]的發表偏倚較大,剔除后異質性明顯降低(P=0.23 且I2=27%),可運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仍顯示心理護理可顯著降低老年AMI 患者的SDS 值(MD=-8.98,95%CI:-9.77~-8.19,P <0.000 01),結果未發生變化,敏感性較低,較為穩健可信。見圖6。
本研究顯示,心理護理可顯著降低老年AMI 患者的SAS 評分和SDS 評分。但SAS 評分和SDS 評分的森林圖顯示,納入文獻在各結局指標方面均有異質性,經敏感性分析,3 篇文獻[11,16,19]在SAS 方面發表偏倚較大,3 篇文獻[17,20-21]在SDS 方面發表偏倚較大,數據的異質性較強,這可能是由于這2 項研究所納入患者的病程、基礎疾病、平均年齡、男女比例與其他研究的差異較大。
AMI 常出現呼吸困難、胸骨后壓榨樣疼痛、面色蒼白等癥狀[22]。患者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搶救措施及陌生環境時易產生焦慮、抑郁、絕望等不良心理應激反應[23]。而不良情緒又會引起患者交感神經興奮[24],并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釋放更多的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這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進而加重心肌缺氧與缺血,甚至導致心律失常或猝死[25]。因此在AMI 的臨床診療及護理中,及時的心理干預顯得彌足重要。縱觀納入文獻[11-21],心理護理可顯著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可避免患者因負面情緒陷入惡性循環中,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還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與生存質量,使患者重拾康復的信心,在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