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215011)王 琴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它的理論依據之一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人的認知是經驗的重組和重構,是不斷體驗、發現和創造的過程。真實、自然的任務更容易激活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圖式,促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依據還來自對語言習得的研究。Krashen 認為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才有可能促成語言習得的發生,但這些語言輸入必須是有效的。有效的語言輸入應具備以下特點:滿足可理解性、趣味性、非語法程序安排和有足夠的輸入量。Krashen在強調有效性語言輸入的同時,還提出了“i+1”輸入原則,該原則的實質內容是語言輸入總體難度不超過學習者的學習能力,但又包含了略高于學習者現有語言水平的語言材料。Krashen 強調語言習得只有在真實的語境中才能發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語言交流活動才能達到音、形、意的一致。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是以交際為核心、意義為靈魂,強調通過語言交流來學習語言;強調接觸真實語言的機會、將語言運用于真實情境的機會,將真實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的環境,把課內的語言學習和社會的語言活動結合起來;強調快樂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探究精神。
Skehan(1998)在給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下定義時強調了“語言意義是最重要的”。但若過分注重語言的意義,而低估了語言形式的重要性,就難以準確操練語言,難以更好地發展語言能力。另一方面,若只強調語言的形式而忽視語言的意義,也不利于對語言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Long(1991)認為,片面強調語言形式或者只關注語言意義都是低效的。解決辦法是學生在進行有效交流時,隨時注意語言的形式,解決語言準確性的問題。他提出的focus on form 教學理論兼顧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知識水平。
根據focus on form 教學理論的基本原理,英語語法教學可以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進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注重通過填空、連詞成句、造句、翻譯等練習讓學生學習語法,然而這些練習中的句子之間缺少聯系,這么做就會導致學生只關注語言形式,忽視語言意義。如果教師能夠創設較真實的,有意義、有趣味的語境,并將情境與交際結合起來,課堂教學就會變得靈動、高效。下面以一節彭老師執教的區公開課為例,談談focus on form 教學理論在這節課中的具體運用。
牛津譯林版英語七上Unit 5 Grammar“Asking wh-questions”。
Step 1.Lead-in(看一看,說一說)
1.Show videos to students about different festivals and ask them to answer some questions by using wh-questions.
2.Show students the learning aims of the class(見圖1).

圖1
彭老師首先通過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讓學生回答與視頻相關的問題,自然而然過渡到本課學習重點——wh-questions,緊接著呈現本課學習目標。有了具體的目標,教師可以圍繞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Step 2.Various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the use of wh-questions(想一想,說一說,練一練)
Task 1.Form questions with the correct question words and find out the structure of wh-questions(見圖2).

圖2
彭老師恰到好處地使用了教材中的練習,并給每個句子都配上相應的圖片,讓語法課生動活潑起來。學生運用歸納法,從具體生動的語言實例中,積極尋找規律,總結出特殊疑問句的結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在真實的語境中接觸并更好地理解語言形式,而且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語言形式在相應語境中的意義。
Task 2.Ask questions about underlined parts(見圖3、圖4).

圖3

圖4
在設計就畫線部分提問的練習時,彭老師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設計問題,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同時,所采用的句子包含了很多中國文化元素,比如掛艾草、劃龍舟等,巧妙地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具體的語境中,既遵循了語法教學的可理解性和趣味性原則,又增強了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
Task 3.Learn about Amy’s birthday dinner by choosing the most suitable sentences(見圖5)to form a passage.

圖5
彭老師巧妙地將教材中填疑問詞的練習設計為中考題型——信息還原題,讓學生在語言交流中學習語言。練習的設計從句子過渡到有意義和語境的篇章層面,設計有梯度,符合Krashen 的“i+1”輸入原則。將語言形式與情境融合,可以讓學生在感知并描繪情境后牢固掌握語言形式和意義,進而自然地運用語言,使靜態的語言形式的教學變成動態的“言意并重”的教學,從而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效率。
Task 4.Learn about China’s Double 11(見圖6).

圖6
這一教學環節由前面練習中關于購買禮物的話題,自然地過渡到“雙11”購物節這個話題。彭老師巧妙地將本課涉及的特殊疑問詞運用到真實語境中,讓學生和同桌編寫對話并回答問題,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語言應用能力。
Task 5.Ask questions about Black Friday by reading a passage(見圖7).The more,the better.

圖7
這一教學環節由中國的“雙11”購物節這一話題,自然地過渡到美國的購物節——黑色星期五。彭老師設計了控制練習、半控制練習和開放性練習等多樣化的練習形式,將特殊疑問詞的用法這一語法知識精心融入一個個有趣味性、有語言意義的真實情境中。這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和運用語言知識,更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Step 3.Summary and homework(憶一憶,做一做)
Write back to Wendy and ask her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coming Thanksgiving.
本環節有益于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作業要求學生寫一封向朋友了解感恩節相關情況的信,能夠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鞏固本課的語法知識——特殊疑問詞的用法。
在言意并重的語法課上,教師應避免機械教授語法知識點,應關注知識點和實際應用之間的內在聯系,認真研讀教材,恰當使用教材中的例句,適當調整知識點呈現的順序,拓展或補充教材內容,根據學情適當增刪教學內容。教師還要樹立問題意識,提高問題質量,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是否可以讓學生充分運用已學語言形式,是否能引導學生表達真實語言意義,各環節的問題是否具有合理性、邏輯性,能否自然過渡等。
有效的教學設計必須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教師需要把各個知識點用精簡的活動串聯起來,形成精準的真實情境文本,讓學生走進情境,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言形式是有限的,而語言意義卻是無限的。教師應根據所教語法項目的交際功能,提供“言意并重”的優美語篇讓學生模仿,可以讓學生整體聽寫文章并背誦。語法的熟練掌握離不開有效的操練,教師設計不同的任務活動,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言語訓練,有助于學生實現語言知識運用的自動化。語法課堂應將聽、說、讀、寫活動結合起來,通過有效操練,促使學生內化語法規則,熟練掌握基于語言意義的語法形式。
教師應增強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更新教與學的方法,讓教材“為我所用”。教師應從單元主題意義出發,跳出教材,回歸教材,設法使靜態的文字變成活潑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動”中學。例如,教師可以在故事語境中切入語法主題,也可以在游戲語境中讓學生感悟并歸納語言形式。
在語法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必須注意語言形式的恰當、地道使用,同時提供大量有趣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操練。只有被學生有意注意到的東西才能被學生很好地吸收。在這節課中,彭老師通過五個學習任務對語法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設計,讓學生通過同桌對話、小組活動等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目標,使學生在交際過程中關注到語言形式,符合focus on form 教學理論的相關理念。
總之,在語法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的并重,通過多樣化的任務創設真實、有意義的情境,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化素養,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