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會寧縣第二中學(730799)強發泉
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中小學結合當地實際,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近幾年,各地紛紛建立研學旅行基地,制訂相關政策及制度,以促進和保障研學旅行活動健康有序開展。但不同地區因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研學資源等有所差異,研學活動開展的效果參差不齊??h級中學的研學活動相對城市中學來說較難有效開展。筆者結合專業知識,深度挖掘地方資源,開發出了多條研學線路,每年帶領學生在本縣范圍內開展研學活動。本文就以其中一條線路為例,講述在地理教師的視角下如何開展有地理韻味的研學實踐活動,以期為基層學校開展研學活動提供參考。
作為日常課堂教學延伸的研學活動,是“知行合一”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教育理念的踐行。為避免校外研學活動開展期間出現“游而不學”“游而不研”或更甚者“游而不學不研”等現象,研學活動組織者要學習相關政策,領會其精神,還要研讀相關著作,借鑒其方法,如美國學者庫伯的《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陜西師范大學岳大鵬教授關于研學旅行的文章等都很不錯。教師在制訂研學計劃時要明確學是目的、研是手段、活動是載體、技訓是抓手、探疑是突破,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根據該目標設計可行的研學計劃,其中包括研學內容、研學路線、研學時間、研學主體、前期準備、后期總結等。
研學地點的選擇和研學內容的選取十分重要。不同地區的環境特征不同,同一地區不同時間的環境特征也不同,因此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地方資源的教育價值,確定研學地點與內容。如本次研學活動選取的地點為位于會寧縣城西北角的桃花山。桃花山是本地名山,省級森林公園,占地面積約36 萬平方米,山上植被茂密、樹種豐富,自然景觀優美。該山建有紅軍長征勝利景園,因此也是紅色旅游的重要資源。該景園名稱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題寫。該景園依地勢地貌和紅軍長征歷史事件先后順序等,在山上仿建了14 處長征路上的景觀,人文景觀豐富,是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平臺。在研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體驗“用萬分之一的時間走完萬分之一的長征路”,讓學生在登雄山、覽勝景的過程中長知識,接受紅色文化帶來的真善美教育,達到寓教于樂、勵志育人的目的。
要準備好筆和紙(用于記錄研學活動期間需記錄的內容,以及整個活動期間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等)、細繩(便于攜帶,用于測量植物地下部分長度與地上部分高度的關系)、小鏟子(用于挖掘土層,便于觀測土壤濕度)、相機和手機(用于拍攝,形成相關影音資料;手機還可下載安裝識別植物的小程序,用于識別當地典型植物,了解其特點)。
安全保障:保障師生安全是開展各種校外活動的首要原則,研學活動也不例外。因此,在開展研學活動前,教師要召開以安全為主題的班會,并將學生分組(既是學習小組,又是相互照應小組),每組5~6 人為宜,為便于組織和管理,每組設一名小組長。
實地考察和時間選取:研學活動組織者要在活動開展前實地考察路線,安排乘換車方式和地點等事宜,還要根據研學內容確定研學時間、選取合適年級的學生作為研學主體等。如在乘換車方面,筆者所在學校與本次研學地點正好位于1 路公交車的起點和終點,交通極為便利且安全性高。研學主體選取的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全面掌握了本次研學活動的相關知識。研學時間確定在3 月末,此時正值當地杏花盛開的季節,景色秀麗,如雨后登山,則空氣清新,景色更加迷人。
桃花山是會寧縣的重要旅游景區,承載著當地兩千多年來厚重的歷史文化,山上歷史人文景觀眾多。據記載,桃花山石窟始鑿于北魏,自宋、金以來,歷朝歷代陸續在桃花山上修筑廟宇達40 余座,開鑿石窟14 座。上自漢武大帝,下至明清重臣,都在桃花山留下了遺跡軼事。還有山上的紅軍長征勝利景園,仿建了瑞金塔、遵義會議會址、瀘定鐵索橋、天險臘子口等長征路上14 處景觀。桃花山旅游景區已經成為讓游客接受紅色教育、欣賞自然景觀與了解佛道宗教文化的綜合性旅游景區,游客在此既可體驗“用萬分之一的時間走完萬分之一的長征路”,又可享受登山覽勝景之樂趣,還可接受與宗教文化有關的真善美教育。在此開展研學活動能達到寓教于樂、勵志育人的目的。
1.名山探源,激發學生研學興趣
在中國,任何一座山的名稱都有來歷、都有講究,桃花山也不例外。在研學活動中,學生坐車到達桃花山,下車就能看見山門上“桃花山”三個大字。為激發學生的研學興趣和研學熱情,筆者特設計“名山探源——山名來歷”活動,讓學生探究桃花山山名的來歷。關于山名的來歷,有說法是“山形似桃,故名‘桃花山’”,還有說法是“滿山桃樹,故曰‘桃花山’”(看見山上有樹木開花,以為是桃花,其實是杏花)。據史料記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游歷此處,雨后登桃花山,發現其勢若鯤鵬展翅,待沖云霄,其色似桃花綻紅,煙霞流丹,故命名其為桃花山。此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研學興趣,促進了后面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2.刨根問底,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生物是自然環境的產物,其特征往往與當地環境相統一,體現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征。桃花山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部,年降水量230 mm 左右,植被抗旱能力強。為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筆者特設計“刨根問底”活動,具體如下:在山上任意選取一小塊區域,用手機中能識別植物的小程序識別區域內的植物名稱、查詢植物特征,并挖掘一株完整的當地典型植物,觀察其根、莖、葉特征,用自帶的小細繩作為測量工具,估算植物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的長度,探尋它們之間的關系,運用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探究此地氣候特征在植物形態中有何體現,然后用手機APP 搜索該植物,進一步認識該植物。本次活動選取的當地典型植物是沙蔥,又名蒙古韭,百合科蔥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具根莖,鱗莖柱形,簇生,花期6—8 月,多數小花密集成半球形或球形的傘形花序,呈淡紫色至紫紅色,種子壽命長,在沙土中埋幾年還有可能發芽。它是沙漠草甸植物的伴生植物,耐旱耐寒,不耐積水,常生長于海拔800—2800 米的荒漠、砂地或干旱山坡,因其形似幼蔥,故稱沙蔥。沙蔥可用于烹制各種佳肴,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3.感知陰陽,探究自然之奧妙
在退耕還林政策的引導下,人們在桃花山南北兩側大量種植杏樹及其他樹種,現已長成樹林,但由于自然條件不同,同一時期在不同坡向的山體種植的相同植被后期生長茂盛程度截然不同。此類情境在近年高考題中多有出現,本次研學活動指導教師借此機會引導學生探究其原因,并總結如下:桃花山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植物生長缺水。由于該山起伏相對較小,迎風坡與背風坡的降水差異很小,因此,該山體的不同坡向降水量相差無幾,但陰陽有別。在北半球,尤其是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南坡為陽坡,光照充足,熱量豐富,蒸發量大,土壤含水率低,嚴重影響植物生長,故栽種的同種植物生長茂盛程度不及北坡。
4.觀察滑坡體,感受自然之力量
桃花山后山多滑坡體。桃花山地處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疏,降水后,山體土壤因吸收水分重力大增,當重力大于支撐力后,土體或巖體會沿著軟弱面或軟弱帶發生錯位或整體下滑,當地人俗稱“地滑”“走山”等。大的滑坡體可摧毀山間道路,掩埋農田,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本次研學活動指導教師給學生講述滑坡體形成原因,以及山體滑坡給人類造成的影響,并帶領學生近距離觀察滑坡體,感受大自然之力量,促使學生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
5.鳥瞰縣城風貌,培養學生愛鄉之情
桃花山主峰海拔1944 米,主峰頂為縣城周邊地勢最高處。登頂桃花山,整個會寧縣城盡收眼底。由于縣城東面有東山,西面有西巖山,故縣城布局為南北走向。會寧縣南連平涼市靜寧縣,北通蘭州市(省會城市)、白銀市(會寧縣為白銀市管轄縣)靖遠縣,地形北闊南窄,北部可用土地多。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縣城未來延展方向、產業布局出謀劃策,并簡述其理由,以此培養學生愛鄉之情。
在研學活動結束后,研學指導教師要結合研學主題梳理研學過程和方法,并整理研學成果,必要時可將優秀的研學成果匯報學校并向全校師生展示,也可根據研學內容將研學活動凝練為小課題,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廣。下面是本次桃花山研學活動結束后的總結:
本次研學活動將校外探究性學習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準備充分,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有經驗豐富、組織和領導能力極強的指導教師為本次活動的成功開展保駕護航?;顒咏M織者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在路線選擇、時間選取、活動內容取舍等方面都遵循了該原則。
指導教師在研學活動中深度挖掘鄉土素材資源中所蘊含的地理問題,并指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從而踐行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在這次校外研學活動中,學生做到了用自己聰慧的大腦積極地思考、用自己明亮的雙眼敏銳地洞察、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認真地測量和記錄、用自己勤快的雙腳去丈量。整個活動既讓學生重溫了革命故事,緬懷了革命先烈,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引領學生感悟和研究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還帶領學生遠眺縣城,了解了近年來縣城舊貌換新顏的巨大變化,從而增強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和造福桑梓的信念,提升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絕大部分學生在這次研學活動中能積極參與,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能做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互幫互助,在參觀展覽時能做到文明有序,在聆聽指導教師講解時能做到專心傾聽、認真記錄。對學生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研學活動,更是一次有著特殊意義的學習經歷和挑戰活動,是一次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的體驗與成長。
當然,本次研學活動也有不足之處。研學活動本應還“研”與“學”于學生,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學生才是整個活動的主體,但由于研學活動時間緊、任務項目多,加之高中階段學生課業任務重、壓力大,校外活動經驗不足,各項能力也欠缺,因此在部分研學活動中教師成了主體。本次研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都是指導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整個過程有點像一部編寫好的劇本,學生只是作為“演員”,被動地參與活動。研學活動中缺少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環節。如三月正是桃花山杏花盛開的時節,不同海拔處由于溫度不同,杏花開放程度不同,這是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最直接的體現。相關知識點高二學生已經學過,但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十分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此例正好可以加以利用。但因本次研學活動時間有限,急于趕往下一個研學點,指導教師只是用隨身攜帶的相機和手機拍攝了幾張照片和幾個視頻,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觀賞,導致學生錯過了一次學以致用的良好機會。又如,坐車前往研學地點時,有學生發現沿途綠化樹的樹干都被涂白?!盀槭裁礃涓杀煌堪祝坑惺裁醋饔??涂白顏料的成分是什么?”學生在車內展開了熱烈討論,指導教師也只是略知一二,不能完全解答學生的困惑??紤]到上述不足之處,今后筆者將致力于進一步完善研學旅行課程,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有更多的收獲。
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向來推崇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增長學問和見識,即使是在學有所成之后,他們依然會游歷祖國大好山河,以期領略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F如今,國家教育部門提倡研學旅行,讓學生在“游中思、思中學”,鼓勵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大自然,通過探究、合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在未來社會生活中所需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這次的校外研學活動讓學生走進自然和社會,使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干,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鄉之情和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