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安縣第一中學(434300)孫 沙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方面。政治認同是中國人民創造未來美好生活的精神動力和價值追求,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使學生成長為有信仰、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國公民。筆者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提出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路徑,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置身于國家的政治生活之外。關于政治認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是這樣界定的:“人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因此,首先,政治認同屬于意識范疇,是對國家政治體系在心理上或意識上產生的一種歸屬感;其次,政治認同也屬于政治范疇,它是一種政治態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最后,政治認同還屬于社會實踐范疇,由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政治認同不僅是一種情感和信仰,還能指導人們的行動,因此它具有客觀實踐性。
政治認同素養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是實現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價值的內在要求。結合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高中生身心發展特點,筆者認為政治認同素養應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1.理論認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和旗幟,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它是對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產物。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引導學生認同并內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是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重要途徑。
2.道路認同。道路認同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深度理解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堅定道路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后選擇的獨特的、正確的道路,具有歷史必然性。
3.制度認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就是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性的認識,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符合中國國情,具有巨大優越性,對保障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作用。
4.政黨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歷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選擇。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引導學生堅信中國共產黨能代表并實現人民的利益。要培養學生的政黨認同,教師就要善于運用歷史素材,為學生展示黨的光輝歷程和共產黨人的先進事跡,讓學生了解歷史事實,理解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5.核心價值觀認同。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教師要引導學生認同、踐行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把教師所講授的內容轉化為自身的認知、信仰和價值追求,并將其作為自己行動依據的過程。而要真正實現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不能單憑教師的“權威布道”,因為純理論教學往往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從而出現學生能聽懂但不信服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實現學生由質疑到信仰的轉變,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選取恰當、豐富、生動的教學素材。教學素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依據,是溝通教材知識和學生生活實際的媒介和橋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植根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素材最能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進行探究。
比如,在講授“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一課時,教師利用視頻創設教學情境。
視頻呈現:凡凡家所在的居民樓進行了電表改造,居民插上卡就可以直接用電,這原本是便利居民生活的好事情。然而,這也引發了新的問題。樓道內的照明燈也要插卡才能供電,居民普遍認為,樓道照明燈的電費應該由大家共同承擔。但是,每一戶的這筆電費應該交給誰,又應如何進行管理和支配呢?人們對此莫衷一是,也沒有人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就這樣,樓道里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居民上下樓很不方便,還有發生跌碰事故的隱患。
師:如果你是這棟居民樓的居民,對于這樣的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呢?
生1: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有牽頭負責的人,如果有人負責這件事,居民也不反對共同出資,那么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師:那么,應該由誰出面協調、解決此事呢?
生2:應該由居民委員會出面,即我們常說的居委會。
視頻呈現:居委會為解決此事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印發了告知書,耐心地向居民解釋電費的收取標準和支配原則,安排工作人員到居民家中收取電費,并和電力部門進行溝通,最終順利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播放視頻后,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居民委員會的性質、作用和意義。
由于社會生活經驗有限,學生對基層民主管理的了解并不多,在理解這部分知識時存在一定困難。在教學中,教師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選取了“居民用電”這一學生再熟悉不過的生活事例,由此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學習居民委員會的相關知識,并對我國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產生認同感。
高中思想政治課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就會壓抑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不利于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更是引領學生思考的航標。恰當的問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逐步靠近知識本質。在教學中,教師可給學生設置恰當、有序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比如,在講授“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一課時,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和討論。
問題一:腐敗問題是否為我國所獨有?你認為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加強對權力的監督?
學生分析后認為,腐敗問題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并非我國獨有。要實現對權力的有效監督,就要依靠民主,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各項權利。
問題二:目前我國依法建立的全面行政監督體系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得出以下結論: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由行政系統內部監督和行政系統外部監督兩部分組成,前者可以細分為上級政府監督、監察部門監督、審計部門監督和法制部門監督等,后者可以細分為人大監督、政協監督、司法機關監督、社會監督與公民監督等。
問題三:面對國家反腐倡廉的新形勢,我們中學生應該怎么做?
有學生認為,應該提高行使民主監督權力的意識和素養;有學生認為,應該努力提高自己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還有學生認為,應該勇于監督,正確行使監督權力。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不斷思考,逐步探究。在閱讀與思考、合作與探究中,學生深刻理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具體內容和獨特優勢,培養了政治認同素養。
教育家陶行知曾言:“行動產生理論,行動發展理論。”積極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在“做”和“動”中把握知識內涵、加深知識感悟、樹立政治理念,加深對政府和政策的理解。因此,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悟政治認同。
在設計實踐活動時,教師要遵循“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的原則。比如,在學校活動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社團等組織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生干部競選活動,以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講授“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時,教師可以將此內容與班級文化、校園文化結合起來,通過教室中的板報和教室外走廊的櫥窗等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在社會實踐活動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政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進行訪談,通過這種訪談活動,使學生真實地體驗我國的政治生活,感受我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并由此產生政治認同。
開展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有效途徑。無論是學校活動還是社會實踐活動,其目的都是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和實踐中深刻理解國家的各項政治制度,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升政治認同素養。
在課堂中引入時事熱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視野,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時事熱點,以增強學生對國家政治體系和價值觀體系的認同。
比如,在“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 執政為民”一課教學中,教師為了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播放了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關于中國政府抗疫評價的講話視頻:“問題越嚴重挑戰越大,中國政府的應對舉措就越有效——這很好地說明了中國政治體系的有效性……中國在10 天或是兩周這么短的時間里建成了兩家新醫院,我認為任何一個稍稍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對此感到特別驚訝。中國的治理體系能夠調動各種資源并且能從戰略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做到深謀遠慮。作為一個治理體系,這是它強大的優勢。它在這些方面大大優于西方的治理體系。”播放視頻后,教師提出以下問題:1.馬丁·雅克所說的“中國政治體系”是一種什么樣的政治體系?2.你認為中國政治體系的優勢在抗疫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3.觀看了上述視頻,你有何感想?
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播放馬丁·雅克關于中國政府抗疫評價的講話視頻,這可謂匠心獨運。馬丁·雅克從一個西方學者的角度對中國制度給出的客觀評價,無疑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較強的說服力。馬丁·雅克所說的“中國政治體系”實際上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抗疫過程中,中國的制度優勢和道路優勢得到了充分體現,“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全國一盤棋的強大動員機制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和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油然而生,政治認同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發展。
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使學生產生對黨和國家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將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融入課堂教學中,多措并舉,把思想政治課講“活”,讓政治認同素養觀照學生的精神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