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市第八高級中學(523000)曾鵬輝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出臺后,如何讓學生學習核心知識、養成核心素養、形成核心能力,從而為學生奠定終身發展的基石,是需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2020 年9 月,廣東省開始推廣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這一背景下,培養學生政治學科思維能力、打造政治新課堂成為必然趨勢。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經濟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一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教學設計為例,分析教學過程,闡釋如何基于政治新教材,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科思維能力。
知識目標的完成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評價中特別重要的指標。筆者采用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及完成對應任務的思維特征,將思維能力劃分為低階思維與高階思維,并分為六個思維要素,再根據思維要素的能力特征,將知識目標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從而制訂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思維課堂教學目標結構模型
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的要求,本框教學以“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為主線,評析市場機制的優點與局限性。由此,可確定本框的事實性知識目標為“知道供給與需求的含義及關系,同時了解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概念性知識目標為“通過完成流程圖綜合歸納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結合市場優缺點對比圖分析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原理和機制”,程序性知識目標為“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建立現代市場體系的措施,能用七何分析法梳理經濟生活材料題的基本構成要素”。
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不同的議題可以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這些事實性知識,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選取的議題往往比較簡單,學生通過視頻、簡單的文字材料或課前進行書本閱讀和知識歸納就可以掌握。對于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教師設置的議題應該能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反思,不僅要具有真實性,而且要創設較為復雜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轉換為自己獨特的思想、見解和策略,從而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以“疫情下口罩的傳奇經歷”為主議題,先通過視頻“口罩的流行背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由“口罩漲價上熱搜”“口罩漲價之爭”“口罩的紅與黑”三個子議題切入。子議題一解決“合理配置資源有哪些必要性”與“配置資源的兩種基本手段是什么”的問題;子議題二通過分析爭論的方式來解決本節課的重點問題——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及優缺點;子議題三通過分析市場存在的問題與當前采取的措施,解決如何規范市場秩序的問題。三個子議題層層遞進,同時情境素材來源于生活,選取的學習資源鮮活有吸引力,通過各種活動來引導學生完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思維能力強調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設置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深度,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所設置的問題應該具有以下特征:1.有層次性和連續性,需要對應思維的各個層級。2.有一定的挑戰性和思維含量。書本上能夠找得到答案的問題,可以更多地在課前或課后習題中出現,在課堂中應更多地讓學生展示思維過程。3.有開放性與探索性,以充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4.有辯證性。具有辯證性的問題易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本教學設計中針對子議題“口罩漲價之爭”設置的問題:結合材料,說說你更贊同哪一方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課堂有實效是評判好課堂的重要指標,同時課堂不能僅是少數優秀學生展示自身風采的舞臺,更應該是所有學生共同學習的天地。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內化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學習,消化教師精講的重難點。自主學習、個人內化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但僅僅讓學生看書并不能達到理想的內化效果,教師要教會學生運用思維工具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生理解資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后,教師可讓學生預習課本內容,閱讀相關時政材料,完成資源配置方式流程圖(見圖1),以使學生厘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資源配置的方式。

圖1 資源配置方式流程圖
師生共同探究應成為課堂常態,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互幫互助中,點燃思維火花,培養創造性思維。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分工,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優勢,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生生討論、小組展示和小組質疑等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合作探究環節如表2所示:

表2 合作探究環節(節選)
總結反思與應用遷移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作用,以課為單位構建知識體系,不僅有助于學生系統化思維的培養,而且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知識。構建合理的學科知識框架,并將新學的知識納入已有知識體系,這是實現知識應用遷移的前提。
應用遷移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第一,知識的應用,即運用知識解決教材中的問題和真實情境問題;第二,知識的遷移,即將知識遷移到本領域、本學科及其他領域和其他學科;第三,方法的應用,即運用方法解決本領域的問題;第四,方法的遷移,即運用方法解決不熟悉的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仔細思考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滲透以上內容,能幫助學生迅速成長。本教學設計主要采用思維分析法——七何分析法的變式,將思維可視化(如圖2),幫助學生厘清經濟生活材料的基本構成要素、掌握分析經濟生活材料的方法。

圖2 思維分析法圖解
開展教學評價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前進的動力。教學評價包括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兩個方面。
學生評價應該包括學生學習個體小結,可以是課中學生對自己回答問題及其他表現的及時評價,也可以是課后學生對本節課學習成果的自我反思。及時是學生評價的關鍵。本節課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以心理學為理論依據,采用元認知評價方式。學生從知識掌握、合作探究、思維能力等方面對自身進行評價,通過對比課前能力值、期待能力值與課后能力值,對自身能力值產生期待,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如表3所示:

表3 元認知評價表
教師評價要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要明確每一個評價指標,以幫助教師更快更準確地找到新課堂應具備的要素,同時要通過數據可視化與數據對比,幫助教師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以便教師更快提升自身的教學教研水平。根據評價指標開展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將更有側重,特別是會注重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
如何提升課堂思維含量,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發展?近些年來,思維導圖、概念圖等圖示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日漸廣泛,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思維可視化成為當前各個學科的教師都在談論的熱點話題。但僅通過圖示的方式是很難將學科思維完整呈現出來的。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思維可視化技術,而是應該將思維外化形成一個體系,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系統化的思維能力。筆者致力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系統化培訓,以期讓學生通過長期的系統化培訓,增強思維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助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會學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說話是學校的首要任務。隨著新教材的推廣、新課標的實施和新高考的到來,認真研究新教材、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打造政治新課堂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盡之責。只有讓學生樂學、好學,善于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科核心素養,才能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獲得有利于終身發展的能力,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