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530000)魏述濤 陳素珍 韋星旭
2014 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強調,要在學校工作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當前,資助工作已經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不僅要在經濟上幫扶學生,而且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業指導、心理疏導、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使學生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學校資助工作要結合學校、學生和學生家庭的情況,將資助育人與項目式學習(PBL)、思想政治教育和教研活動等相結合,進而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自強意識、勤儉意識和誠信意識。
項目式學習(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結合現實情景,在一定的時間內,以某一主題內容為學習任務,以團隊形式共同解決問題或完成一項綜合性任務的學習過程。項目式學習(PBL)注重學科核心知識與外部環境的關聯,強調主動性、應用性、邏輯性和真實性。其過程包括選擇項目或問題、制訂方案和計劃、探究實踐、交流分享、反饋評價等五個環節(如圖1)。

圖1 項目式學習的五個環節
一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進行問題探索,并通過建立知識體系來解決實際問題。二是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學會打破學科界限,借助數學、物理、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培養高階思維。三是自發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確定目標,以團隊形式收集、整理、研究資料,培養合作學習能力。四是學會運用工具。培養學生自主使用工具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溝通合作的意識,使學生改變被動等答案的習慣,養成自主獨立思考的習慣。五是獲得有價值的項目成果。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領導能力、動手能力、計劃能力和執行能力等,為其今后的職業發展打下基礎。
項目式學習(PBL)是培養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在持續互動中,經過推理、思辨、遷移等綜合性思考,解決復雜性問題,真正培養核心素養。其意義是:(1)在選擇、確定項目的過程中,培養觀察事物、關聯思考、提出問題的能力;(2)在設計、實施和修訂方案過程中,培養跨學科思維、科學思維;(3)在動手實踐、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培養時間管理和項目管理能力;(4)在展示匯報成果時,體驗和感受成功帶來的成就感;(5)在反思和改進環節,培養深入分析的能力。
學校資助工作包括經濟資助、學業資助和精神資助三個方面,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每年分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兩個時段進行,由資助宣傳、材料發放、材料回收、審核統計、上報入庫、材料校對、資金申請、資金發放等基礎工作組成。同時定期對受資助學生開展家訪,通過座談、調研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這對時間分配、材料整理、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比較高。學校資助工作有三級審核要求,只有按學校、年級、班級成立三級領導小組,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關工作,才能保證資助工作不出差錯。可見,資助工作具有項目瑣碎、工作量大、時間跨度長且要求高的特點。
將項目式學習(PBL)的內涵、特點與學校資助工作的要求、特點進行比較分析后,發現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從學習模式來看,兩者都強調理解知識而非擁有知識,強調用知識指導實踐而非正確地解析知識,強調跨學科育人而非學科孤立;從學習過程來看,兩者都要基于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經驗來進行整體規劃,都要考慮是否涵蓋核心知識和科學的管理方式;從實施過程來看,兩者都要評價學生,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專注度、參與度和應用知識的情況;從團隊合作來看,兩者都要進行組內分工、合作研討,并考慮個人對團隊的貢獻;從成果來看,兩者都要有階段性收獲以及顯性成果。因此,把兩者相結合,構建以學校管理為核心的經濟資助“內圈層”,以骨干教師為核心的學業資助“中圈層”,以素養發展為核心的精神資助“外圈層”,即“三圈層”資助育人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在構建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關心身邊事、身邊人,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
學校資助工作中的經濟資助工作比較容易開展,只要嚴格按照學校資助管理制度和資助流程,強調三級評審和最終審核的標準,控制好材料收集、資金發放的流程和時間即可。雖然事情瑣碎,工作量大,但仍屬于學校資助工作中的基礎性操作。學業資助主要是在學科教學中對受資助人開展輔導,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輔導,讓學生增強自信,同時培養學生自強自立、奮發進取的意識。精神資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我管理,積極參加到學校的資助工作和其他活動中,如參加志愿者團、“誠信賣場”等活動,從而讓學生懂得關心身邊的事、關愛身邊的人,形成誠實守信意識和勤儉節約意識。可見,學校資助工作與項目式學習(PBL)具有一致性,都是讓學生在提出任務、團隊合作、設計方案和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感受自身的價值,用學習成果回報團隊,回饋學校和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意識。
根據經濟資助工作時間緊、要求高的特點,結合項目式學習(PBL)的要求,對資助工作進行科學規劃、嚴格分工,指導學生科學安排時間,并利用座談、訪談等形式收集所需信息,完成項目任務,有效、準確地達到經濟資助目標,同時培養學生感恩奉獻、愛黨愛國的情懷。
根據學業資助全面性和個性化的特點,結合項目式學習(PBL)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將教材內容、學情分析和校本資源進行整合,指導學生開展項目任務并及時根據反饋情況進行評價和修正,以達到學業資助目標,同時培養學生奮發進取、自強自立的精神。
根據精神資助“自主管理”“以體驗為主”的特色,結合項目式學習(PBL)“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自發學習”的特點,開展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的自主管理資助工作。鼓勵受資助學生積極參與項目,達到自主管理、團隊合作的精神資助目標,同時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的精神。
在分析項目式學習(PBL)與學校資助工作所具有的相似之處的基礎上,將經濟資助、學業資助和精神資助三個維度的育人理念融入項目式學習(PBL)的五個環節中,形成學校資助工作手冊,實現“三圈層”資助育人模式(如圖2)的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圖2 “三圈層”資助育人模式
明確項目式學習(PBL)的理念與特征,梳理學校資助工作的要求,在發現問題、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反饋不足中調整圈層內容,實現“三圈層”資助育人模式的構建,從而更好地完成資助工作。
1.依照資助工作手冊進行常規資助管理,培養學生嚴謹做事的態度
為了更好地完成資助工作,學校應制作資助手冊。南寧三中很早就制作完成了《南寧三中學生資助工作手冊》,其中包括相關文件、申報表格及要求、家訪記錄表等內容,且每年都進行更新。這讓教師、學生和家長對資助的政策、要求及操作步驟一目了然,也讓學校資助工作的開展更方便、有效,更讓學生感受到學校資助工作的嚴謹,進而培養學生嚴謹做事、有計劃做事的意識。
2.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讓學生和家長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
為了讓學生了解資助的政策和內容,確保國家的各項資助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和落實,學校要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資助政策宣傳活動。學校可通過板報、“致家長的一封信”、宣傳手冊、資助工作手冊、主題班會等途徑,讓每一個學生和家長都能了解國家對貧困生的一系列資助政策,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國家的溫暖,進而培育學生報效祖國、回報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通過座談會和家訪等形式,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
學校可通過開展關于資助工作的學生座談會和家訪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要注意在經濟資助工作過程中開展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同時培育學生自強自立的意識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4.建立完善的資助制度,及時進行工作總結
學校資助工作細碎繁雜、工作量大、時間跨度長,且對經費的發放不能出現任何誤差。這就需要制訂一整套制度和流程,以確保資助工作順利開展。為了更好地優化工作流程,學校要定期組織開展資助工作的教師進行總結和反思,通過總結來提高資助工作的效率。
為跟蹤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可成立以學科骨干教師為主的學業資助教師團隊,成立以年級組和備課組為主的指導團隊,利用項目式學習(PBL)進行學科指導,如成立“筑夢班”、開展課題研究等。學業資助教師團隊要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有學業需求的受資助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PBL),或者開展個性化輔導,以任務驅動的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對受資助學生學業的精準指導,讓受資助學生感受到學校資助工作帶來的溫暖,同時形成感恩意識。
學校開展資助工作時,不能只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更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不能讓學生等著享受成果,更應該引導學生一起體驗和創造。資助要先助志,為此,學校要開發與資助相關的校本課程,讓學生主動參與校本課程的學習和資助工作的管理,主動完成項目任務,感受幫助別人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在開展項目式學習(PBL)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溝通,建立自信,培育誠信觀念和感恩情懷,從而發揮精神資助的育人功能。
總之,學校應將項目式學習(PBL)與資助工作相結合,形成嚴謹完整的“三圈層”資助育人模式,并利用該模式更好地開展資助工作,真正完成思想引導、學業指導、心理疏導等任務,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