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

做教師,大概是刻在我基因里的選擇,因為我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我的姥爺、我的父母,以及我周圍不少的親人,都是堅守講臺多年的教師,從小受家庭環境的熏陶,我耳濡目染的都是和教育教學有關的零星碎片。在我學會走路的時候,便在父母從教的校園里奔跑,竄到教室的角落,聆聽生動的課堂,尤其當自己看到教室里父母絢麗的身影、學生們仰慕的神情,我便堅定了做教師的理想。
發散思維,勇于探索
在成為一名語文教師之后,我意識到,教育是一門神圣的職業,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教育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對學生學習觀和價值觀的培養。一個真正優秀的老師,注重的是對學生思維的開導,對學生興趣的煥發。因此在我的課堂,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讓課堂充滿思維的碰撞。
語文教材中不乏歷史小說故事,比如《孔明借箭》一文就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這是一個情節生動的故事,于是在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小說的三要素不外乎:情節、人物、場景。我把重點放在了人物上。先從結尾周瑜的感嘆入手,抓住“神機妙算”一詞,在學生并不完全理解詞義的情況下,不急于查字典,而是直接讓學生在全文中去找諸葛亮神機妙算體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為什么你覺得他這么做很好?”學生踴躍發言,基本能夠把這些句子找到,還說出了自己的理由,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人物既然是重點,那么,怎樣才能夠在不偏離中心軸的前提下挖出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呢?于是我把諸葛亮識人心放在重要的位置,讓學生通過讀,通過交流知道諸葛亮怎樣識人心的,我把課文的2、3、7、8自然段作為重點,以讀代講,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
而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對話形式組段。于是在課堂上我提出:“同學們來分角色朗讀課文,或表演有關情節,給周瑜和諸葛亮兩人加上他們說話時的動作、語氣、神情,并想想為什么這樣加、他們在說話時想些什么。”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甚至我還扮演《三國周刊》的記者采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會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并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在結束部分,我又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得到的,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后,總結出: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講完時,我布置學生課余時間再讀《三國演義》,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在文學名著中去學習和積累,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整體來說這節課還算順利,我卻從這節課中看到了許多不足。例如:雖然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并沒有達到我的要求,我感到學生只是在被我牽著走,缺少自己的看法,對文本只是盲目地服從,沒有質疑能力。課堂看起來比較活躍,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會讓課堂顯得沒有靈魂,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善思考、會思考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課題。
鼓勵質疑,引導閱讀
在教授《孔明借箭》這篇課文時,我清楚地意識到,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關系,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并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于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于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掌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駁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通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后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一個人成長必不可少的精神修煉,閱讀應從小孩子抓起。唯有通過閱讀生動感人的文學作品,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從心里喜歡。課堂上,我沒有急于講課文,而是為學生播放截取的《用奇謀孔明借箭》視頻,因為課堂的特殊氛圍,學生看得格外入神,當播放到孔明與周瑜立下軍令狀三日造出十萬支箭時,視頻戛然而止,孩子們余興未消地嚷嚷著要知道結果,我微笑著說:“想知道結果就自己看書。”此時,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書中找答案了。在知道結果后,我又為學生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孔明是何許人也?他為什么會來到東吳?“這條計”指的是哪條計?周瑜為什么會嫉妒諸葛亮?
有的問題,孩子通過進一步讀課文,能夠略知一二,而有的問題,卻必須通過認真閱讀小說的其他章節才能找到答案。孩子們紛紛要求我告訴他們答案,我卻裝模作樣地說我也不清楚。我們班的孩子求知欲還是很強的,看著他們一個個抓耳撓腮的著急樣,我覺得時機成熟了,就把從圖書室借來的《三國演義》發給每個小組一本,小組內輪流看。三天之后,孩子們就開始圍著我告訴我答案了,我壓抑著內心的欣喜又問了他們一些其他問題,孩子們張大嘴看了我片刻之后,又急急地去書中尋找答案了。后來,甚至有的孩子告訴我:“老師,原來我真傻,怎么沒想過看這本書,我現在才覺得這比那些卡通讀物好看多了。”
現代社會,各種各樣的誘惑使得我們的孩子缺乏了靜下心來讀書的心境和興趣,作為教師的我們理應責無旁貸地引導孩子走進文字的世界,去品讀中華文化的精髓,去營造濃濃的書香氛圍。在我們為孩子創設各種閱讀條件,孩子還缺乏閱讀興趣的時候,在課堂教學中,巧用文本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失為一種巧妙的方法。
杜玉
山東省肥城市第三中學教師,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