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琴
作業設計是鞏固學生課堂學習成績、鍛煉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能力的關鍵環節。作業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口頭作業、書面作業、實踐性作業,抑或其他類型的作業。在布置小學科學課作業時,要盡可能地使作業形式多元化,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而在現實教學中,作業的數量激增不說,且形式也多集中在書面上,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作業完成的效率和質量。
一、建立作業統籌管理機制
(一)加強統籌管理
確定責任主體,建立校內為主、家校協同、分工明確的作業統籌管理機制。校長為第一責任人,教學副校長或教務處主任為分管責任人,年級主任(組長)、學科組長、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為具體責任人,學校家委會成員積極參與。
(二)健全各項制度
學校要建立作業總量和質量監測機制,定期統計和分析各年級作業的質量、數量、批改及反饋情況;建立作業總量監督檢查制度,堅決查處作業超時超量行為;建立作業研究、審查制度,不斷提升教師作業設計、審查的能力;學校要有嚴格的作業批改制度,用制度規范教師的批改評價行為;班級作業清單每天進行公示;建立作業管理教師承諾制度,引導教師踐行承諾,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三)加強業務指導
教育局要加強對各中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研究與指導,并將此項工作作為繼續教育的一項培訓內容。教師培訓與教研活動要經常性組織開展,尤其是作業的設計與實施,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優秀作業評選與展示交流活動,以達到優質作業資源的共建共享。充分發揮教育集團化辦學龍頭校的領導職能,積極成立集團化辦學教研教改專業指導小組,并深入共同體學校,對學校落實各項管理辦法的工作進行常態化指導,確保取得實效。
(四)強化宣傳引導
教育局要深入挖掘提煉作業管理的典型經驗和做法,加強各中小學、教育集團的交流學習,在擴大示范引領的基礎上加強宣傳推廣。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家長學校、家長會、致家長的一封信等方式,引導家長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重點宣傳作業在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極力營造教書育人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五)加強家校協同
學校和家長要積極引導學生,放學回家后完成剩余的書面作業,并進行必要的預習、復習及擴展閱讀。家務勞動、體育鍛煉方面,控制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培養學生健康、適宜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和網絡,家長要極力轉變育人的觀念,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激情參與學生的教育,并承擔起監管責任,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關注其心理健康,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寄宿制學校要統籌安排好學生在校的課余學習生活。要積極搭建家?;悠脚_,進行政策宣講,堅持家校協同共育,切實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二、樹立作業設計的新思想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基礎性和探究性很強的學科,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可以激發學生對自然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科學現象的變化之中,形成良好的科研精神和品質,張揚學生的個性。因此,在“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也應當革新作業設計思想,主動從圍繞“考試”打轉的思維局限中走出來,轉而重視對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自主探究能力、思維品質和個性的培養,力求作業設計的多樣化。眾所周知,小學生平時喜歡接觸一些新鮮的事物,而多元化的作業設計可以帶給學生更多的新鮮感。如,飼養觀察蠶寶寶:持續觀察、記錄蠶寶寶的變化;制作蠶一生的形態變化模型;用橡皮泥等適宜的材料制作蠶一生經歷的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通過持續的觀察記錄活動培養學生長期觀察的科學習慣;通過觀察,發現蠶寶寶所經歷的四個生長階段的形態特點和行為表現;通過制作蠶一生形態變化模型,清楚認識蠶的一生經歷的四個階段,每一階段身體形態和行為表現各不相同。理解所有動物都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的過程。
在《凝結》一課的作業設計中,提供兩個相同的玻璃杯,讓學生倒入溫度相同、水量一樣的熱水,一個玻璃杯蓋上冷玻璃片,一個玻璃杯蓋上燒熱的玻璃片。布置作業時要讓學生明確,主要觀察兩個杯子上的玻璃片在水蒸氣上升過程中會有什么不同的現象發生。通過這種引導,學生才會有目的地去完成觀察作業,才能得出“冷玻璃片下很快出現小水珠,熱玻璃片下沒有小水珠”的結論。這樣學生就會為發現問題而收集事實,發現與原來生活經驗的不同,更能以原有的生活經驗作為參照物,發現新事實,注意力集中在尋找與已有經驗不同的東西上。這不是簡單地每次都把觀察目的與任務告訴學生,而是通過訓練最終使學生自覺地根據學習需要或探究內容確定觀察的目的。例如,在學生探究“蝸牛在走過的路上留下的黏液對自己有什么作用?”這一問題時,有學生假設“蝸牛留下黏液可能同螞蟻留下氣味一樣,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也有學生假設“蝸牛在路上留下黏液可能是為了行路的方便,即減少身體與路面的摩擦”。對于不同的假設,觀察所需要搜集的事實也是不同的。學生一旦有了自我觀察的意識,必定會大大提高觀察的實效性,同時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體現作業設計的實踐性
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毕胍@得最深層、最真實的學習體驗,自然不能缺少學生親身實踐的過程。所以,作業的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寫”的表層,更要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引導,體現學科的特殊性。顯然,科學是一門非常具有特色的課程。教科版的小學科學教材中就插入了很多的實驗探究項目,如,昆蟲的觀察實驗、溶液的溶解實驗以及小燈泡的發光實驗等。這些趣味科學實驗會使學生觀看過一次依然意猶未盡。對此,小學科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科學實驗探究作業。
比如,當學生學習了“太陽能”的知識后,可以布置“制作一個簡易的太陽能裝置”的作業,讓學生利用廢棄的易拉罐或者飲料瓶,并對其進行著色,使其具備收集太陽熱量的能力。這一過程將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太陽能是一種非常清潔的能源,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利用得當,可以造福萬家。此外,還可以給學生布置“制作一個簡易的凈水裝置”的作業。學生回到家中,和父母一起搜集廢舊材料,并用剪刀、膠水、橡皮條等對原材料進行剪裁、拼接和粘貼,以制成初步的凈水設備。其次,再讓學生學會通過沙子、小石子、活性炭等材料來過濾水中的雜質,從而得到初步的清水。在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滲透環境保護意識,讓“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觀念根植于每一位小學生的心中。又如,了解指南針的發展史后,嘗試制作懸掛式指南針。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指南針的發展史,認識到科技發展對人類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影響。通過嘗試制作懸掛式指南針,學生再次鞏固了用磁鐵摩擦鋼針做磁針的方法,并能夠判斷自制磁針的南北極,能發揮創造性思維,采用多種方法來安裝磁針。
比如,觀察樹葉時,很多學生熱衷于看外觀、畫樹葉,而忽略了對樹葉的細致深入觀察,這時教師的指導很有必要。在教師示范性地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拓展:有的提出研究樹葉的葉脈與人體血管的區別;有的提出研究各種樹葉葉脈的形狀;還有一個學生提出如果樹葉損傷后,愈合后樹葉的葉脈與原來的葉脈是否一致。這提出的是一個階段性的觀察活動,教師給予必要的實踐方法指導,對這個學生以及其他學生都是一種激勵。在實踐觀察計劃中還須強調:允許學生選擇1~2項觀察內容,不宜多;要求體會觀察時的感受,要大膽想象、聯想;要邊觀察邊記錄,記錄下看到的、想到的;鼓勵記錄方式的多樣化。
科學實踐觀察不同于簡單的看一看、摸一摸,觀察者要在有目的地觀察后,對觀察對象做出精確的判斷和描述。為了加強對學生良好觀察習慣的培養,在作業設計中應該注重以下幾方面:
在教師的幫助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確定觀察目標,再運用適合自己的觀察方法,也可以使用有效工具進行輔助觀察。
知道多種感官并用比單用一種感官更有效,也有利于獲得更為豐富細致的信息。讓學生發揮感覺器官的協同觀察作用,去認識和觀察事物,在全方位認識事物的基礎上,感受各個感覺器官的不同作用。
能根據觀察,真實、客觀、詳細地記錄觀察的結果。實踐性作業在科學實踐觀察上的意義,就是要求學生在長期的觀察中對于觀察結果進行準確分析,還能進行有效分享,從而使得觀察資料不斷積累。所以在科學作業的設置中,觀察作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選擇“觀察”什么樣的事物,在觀察過程中,不但要如實記錄“觀察”到了什么現象,還要對“觀察”進行客觀、真實記錄。在準確記錄的基礎上,還要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觀察方式,并注明觀察的時間、地點,便于在以后的檢驗中容易找到痕跡,舉一反三才能有新的發現。比如,在實踐作業中,讓學生觀察一杯水,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用比較的方法去觀察。發揮綜合運用感覺器官在認識事物上的重要性,從而達到觀察認識事物的全面性。在作業設計的實踐過程中,尤其是在實踐觀察的各種活動中,要培養學生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并在觀察過程中學會尊重大自然、尊重他人,善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意和同伴進行合作、交流。通過這樣持續不斷地培養,使學生能準確地說出觀察順序并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在實踐觀察活動結束后,逐步養成整理收拾實驗觀察用品的習慣。
四、加強作業設計的有效評價
作業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采取喜聞樂見的生生互評,也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價評,根據不同類型的作業靈活選擇評價方式。當然,也可以綜合運用幾種評價方式。作業評價在關注學生完成結果的同時,還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產生的困惑。學校要統籌考慮,在實踐性和探究性作業評價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情況、家長情況、作業的內容和特點。在此基礎上,可以靈活采用調查問卷、過程記錄表、評價表等評價工具,從而全面掌控學生完成作業的完整過程,讓作業評價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作業評價結果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呈現評價結果,不要拘泥于分數或等級評價。根據作業特點,也可以書面反饋和口頭反饋。不論怎樣的評價方式,都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在評價過程中,針對存在的不管共性問題還是個性問題,都能提出改進與完善的建設性建議。
五、加強作業設計的研究指導
學校和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情況,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學習規律,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把作業設計作為學校學科教研、集體備課的重要內容,科學精準地設計作業,探索設計不同學習環節、不同功能型作業,增強作業的層次性、適應性。作業設計交流研討、教師作業設計培訓及比賽,都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提升作業設計研究水平。學校每學期至少要組織開展一次作業評選與展示交流活動,廣泛開展優秀作業案例征集遴選,逐步積累,形成優秀作業資源庫,支持學校提高作業質量,實現優質作業資源重點向鄉村學校和薄弱學校開放共享。
綜上,小學教師要樹立嶄新的教學思想和作業設計觀念,重視在作業設計中體現學生的思維探究性,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彰顯作業的新鮮感和多樣化。這樣學生才會帶著主動、積極的情緒去完成作業,而不再將作業視為負擔,便于提高小學生課后學習效率和質量,也讓課程改革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