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憶清
“小先生制”是1934年由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并實施的。他是這樣說的:“生是生活。先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先生,后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后生,學生便是學過生活的人,先生的職務是教人過生活。小孩子先過了這種生活,又肯教導前輩和同輩的人去過同樣的生活,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小先生了。”他提出兒童可以既當“學生”,又當“先生”,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即學即教。這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又是一種學習方式。
“小先生制”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距的,也認為學生是有巨大潛能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搞“一言堂”,而是要千方百計讓學生去動腦、去思考、去研究、去互助,從而達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所以,即便是在今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踐行陶先生的“小先生制”也是有時代意義的。
每次看到這些陶行知先生的精辟理論,都讓我感慨萬千。的確,每個學生都有其不可小覷的潛力。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靈活運用“小先生制”,不僅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還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共同成長。
一、分小組,巧安排
將班級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是實施“小先生制”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建立學習小組時,還要考慮到各個學生之間的差異,盡量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就是說組內每個成員,他們有不同的擅長之處、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對于每個小組來說,他們的人員數量,小組綜合能力等方面是類似的,不應該有明顯的高低之分,這樣方便在課堂探究中公平競爭。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按照電腦教室座位分布,適合開展四人一組的信息技術課堂探究活動。
首先,四人座位距離較近,“小先生”可以更好地幫助每位組員;其次,課堂上時間有限,若是過多人分為一組,那么不利于信息技術課堂上更深入的研究。在安排小組成員時,要盡量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將學習能力較強的和相對弱一點的學生分布在各個小組,這樣能充分調動每一個成員的參與意識,避免各小組在完成任務時出現明顯的差異,打擊學生的自信心。組內成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各成員的表現,以及學生的反映,在下一次上課時微調各小組成員,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
二、"小先生",精挑選
“小先生”,是每個小組活動的有效組織者和管理者,他的能力水平決定了該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小先生”不僅要做到先知先學,還要帶領本組成員一起合作探究,完成學習任務。所以在挑選“小先生”時,一定要挑選在能力上大家認可的,并且有良好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學生。“小先生”,可以由教師直接指派,也可以讓學生推選,“小先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采用競爭上崗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當上“小先生”。“小先生”的選拔很重要,但也曾走過很多彎路。起初,“小先生”是由教師直接指定,是教師眼中的優秀學生,但是有時這些學生卻得不到同學的認可,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后來,嘗試讓各小組商議,集體推薦,這樣效果就顯著提高了。當選“小先生”的關鍵是要得到多數同學的認可。
例如,在教學scratch《穿越迷宮》這一課時,本課知識點較多,如果直接講授,學生不一定都能理解和掌握,而“小先生”在本課中就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先將各個知識點明確,布置好小任務,各小組優先完成任務的學生成為“小先生”,“小先生”再幫助基礎比較薄弱的組員,在小組探究中作為引領者,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將老師剛剛講解的各個知識點深化,幫助有困難的組員完成任務,這就有效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最后再比一比各個小組的完成速度與完成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小組合作意識。
又如,在教學scratch《克隆飛機大戰》一課時,本課難度較大,首先需要繪制飛機和火炮的角色,再對火炮和飛機編寫腳本。
在教學時,我將這一課分成幾個小任務:
繪制飛機角色;
繪制火炮角色;
編寫火炮開火腳本;
克隆飛機腳本。
每個任務優先完成的成為本次任務的“小先生”,每個任務的“小先生”很有可能不是同一個學生,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和積極性,最后再比一比,看哪一小組最快完成整個任務。
三、共合作,齊努力
“小先生制”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是互幫互助的,每個小組成員之間要相互調整,相互改進,取長補短,要關注他人,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就要求小組各成員要學會尊重他人、傾聽他人、接納他人。
在我校信息技術社團中,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性格,都有各自擅長的方面,有些學生圖形化編程學得好,有些學生打字特別快,有些學生python語言學得不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就需要大家一起合作、努力,爭取在各類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有一個這樣的例子,2021年5月,我們舉辦了一場“數字公民”的比賽,這個比賽是以python語言為基礎的。年初時,我就已經召集了社團的學生,教會他們如何登錄系統、如何闖關打比賽,由于這個系統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的,參賽學生先自己選擇喜歡的英雄,然后根據系統的提示進行奪寶石闖關,在闖關的過程中如果有疑問系統也會有提示。我也是第一次接觸這門語言,跟著學生一起學了幾節課,之后就是寒假時間了,我叮囑學生,寒假里有時間就自己練習,如果有問題也可以聯系我,老師的賬戶后臺也能看到大家的情況。寒假里,我時不時地進入后臺看一看學生的練習情況,最讓我出乎意料的是一個四年級的學生——小源同學,居然打得最好,小源同學也是寒假里跟我聯系最多的,經常會向我反饋一些他遇到的問題。到開學時,他已經打到了第四章,后來我了解到,這第四章已經是高中生的水平了,甩出了那些高年級的孩子一大截。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每個人,即使是只學習過幾個月,只要學到一點,就應當把他學到的教給別人,甚至很小的孩子也可當‘小先生’。”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是知者為師、能者為師,以知識和能力掌握的先后為標準,而與年齡的先后沒有必然聯系。
后來,這現成的一位“小先生”,也發揮了他的作用,社團課上,我請他給其他同學講講他的心得,以及他的闖關方法。一開始,其他學生還不以為然,覺得這位四年級的同學能有多厲害。待小源同學登錄賬戶,大家才知道,原來在競技場上長期霸占榜首的居然是這位四年級的同學。大家跟著小源同學學習了幾節課后,闖關能力明顯增強了,原先大多數學生只能打到第一章或第二章,慢慢地,能打到第三章和第四章了。在競技場上,更是你追我趕,都想成為第一名。每次上課前,都能聽到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著誰的策略更好、誰更厲害。最后,在比賽中,小源同學也并不是只顧自己,他帶著社團的同學一起討論方法,研究戰術和策略,帶著社團的同學與其他學校的同學展開對抗。最終,在此次競賽中,我校有兩位同學獲得一等獎、一位二等獎和兩位三等獎。一等獎只有前5%的學生能獲得,獲獎比例不高,能獲得這樣的成績,是得來不易的。這次競賽沒有校外專業教師的指導,全靠著這位“小先生”帶領整個社團一起努力。很多高年級的學生從一開始的不服氣,到后來的佩服,再到后來的你爭我趕、攜手共進。
四、互評價,促成長
以往分組合作的評價更注重整個小組的成績,而不是小先生個人。基于“小先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評價時,不僅要看活動結果,更要看“小先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組織能力和能力提升,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評價內容要多元化。
例如,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在小組合作探究環節中的“小先生”們在帶領組內成員完成任務后,“小先生”自評,組內成員也對“小先生”進行評價。在教學三年級《復制粘貼圖形》這一課時,率先學會復制粘貼操作的學生成為組內的“小先生”,負責幫助組內有問題的成員。在所有成員均完成任務之后,我給予鼓勵以及加星的獎勵。還請最快完成的那一組的組員之間相互評價,有的成員就提出了跟“小先生”不同的方法,“小先生”是用畫圖軟件左上角的快捷菜單,而發現右擊也可以使用復制和粘貼。這時,我對這位組員給予了肯定,他們組內可以有兩位小先生了,兩位“小先生”互相學習不同的操作方法,帶領著其他組員一起探究、一起成長。
又如,在教學五年級scratch《花朵繽紛》這一課時,優先編寫完腳本的學生成為“小先生”,幫助組內其他成員。某一組全部完成之后并不是結束了,而是組內討論,評價每位成員的腳本。在這個過程中,各位成員還可以優化自己的腳本,有的將5片花瓣變成了6片、8片,有的畫的花朵顏色變化更多,有的畫的花朵有大有小……每個小組都在不斷優化自己的腳本,最后相互評價,每組再選一個最優腳本,在班級里再評一評,比一比。這樣,先小組內互相評價,不斷優化,再班級內相互評價,共同成長。
目前,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的探索只是初步的,還沒有形成系統,但“小先生制”的優勢已顯現出來。它不僅可以達到“小學生”當“小先生”、“小先生”教“小學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目的,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團隊協作意識以及自主學習意識,克服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真正地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相信通過教育界各位老師的努力以及“小先生制”實踐的逐步深化,一定會對當前的信息技術教育事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筆者也相信,推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能構建起一個更和諧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更喜歡上信息技術課,真正實現學生在共同合作中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