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峰
在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上,筆者時常發現教師在賣力地教學,很多學生卻“身在曹營心在漢”:或自顧自地擺弄文具,或偷偷地和旁邊的小伙伴聊天游戲,或時不時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同學身上,不停地舉手向老師報告“XX小朋友在XXX”……課堂教學秩序時常被學生的諸多“非學習事件”打斷,影響教學進程的有效推進。
如何讓低年級學生在科學課堂上靜下心、耐心聽、積極思、樂于行,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筆者認為,在低年級科學課堂上,教師必須正確把握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緊密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需要,充分顧及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讓低年級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認同感,從而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有效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強化指導,提高探究效率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低年級學生自控力差、動手能力弱,會對探究學習產生影響。為保證探究學習取得實效,教師對低年級學生活動前、中、后更需強化指導,促使他們活動前明確任務要求、活動中做到規范有序,確保活動后有所收獲。
在《數星星》一課的教學中,我安排讓學生用電筒光模擬星星,通過拉上窗簾關上燈觀察、拉上窗簾打開燈觀察、拉開窗簾觀察三個活動,讓學生認知“白天看不見星星是因為白天有陽光,周圍的環境太亮了”?。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時常會晃動手電,或者打開窗簾后關閉電筒,導致他們對“白天看不見星星是因為白天有陽光,周圍的環境太亮了”這一認知出現偏差。為此,在吸取前期失敗的教訓后,我再三向學生強調:手持打開的電筒,不用晃動,不用關閉,完成這三個活動。在活動中,我不斷加強指導,及時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糾正。活動結束,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白天看不見星星是因為白天有陽光,周圍的環境太亮了”。
從案例中可以發現,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并盡可能做好活動前指導、活動中糾錯,可以有效提高活動效率。教師規范地指導,有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這在科學學習的起始階段尤為重要。
二、直觀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更擅長形象思維,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對數據的敏感度不強。因此,教學中教師宜采用直觀教學法,少用數據分析,盡量讓學生通過畫圖、語言描述等直觀的方式闡述對事物的認知。
在《感官總動員》一課的教學中,在A班教學時,對蒙眼品茶猜測和蒙眼捏鼻品茶猜測兩個活動的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后加以分析,學生看著統計出來的數字一臉茫然。在我再三的引導下,學生牽強理解“吃東西時鼻子、嘴巴共同作用”。
為此,在B班教學時,對蒙眼品茶猜測和蒙眼捏鼻品茶猜測兩個活動的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后,我并沒有急著讓學生對統計數字進行分析,而是讓學生再次睜眼品嘗那杯茶水,再來說說和剛才蒙眼捏鼻品茶有沒有什么不同。學生再次品嘗后說“比剛才更加苦了”“剛才是甜的,現在有點苦了”“剛才像白開水一樣,現在有茶的味道了”……我緊接著追問:“同學們,你們喝的還是一樣的茶水,怎么味道會變化了呢?”有學生說:“老師,我鼻子可以聞到茶的氣味了。”順著學生的回答,我接著追問:“小朋友,你感冒后會鼻塞嗎?感冒后吃東西,和你平時健康的時候吃東西,會有什么變化嗎?”隨后,我再讓學生分析兩個活動的統計數據,學生一下就明白數據代表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我進行總結:“吃東西的時候,眼睛、鼻子、嘴巴是共同參與的,眼睛看到色彩鮮艷的食物,可以勾起我們的食欲;鼻子聞到食物的香氣,讓我們食欲大增;最后舌頭嘗到的食物就更加美味了。很多時候,眼睛、鼻子、嘴巴這些感官會共同參與我們的生活,缺一不可。”此刻,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感官總動員”。
從案例中可以發現,采用直觀教學的方式,雖然“輕視”了數據在得出活動結論中的作用,但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更有利于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教學中,教師要秉承“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理念,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地向低年級學生傳授他們能夠理解接受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
三、適時追問,豐厚認知底蘊
低年級學生思維跳躍性大、模仿力強,在表達過程中往往缺乏邏輯性、完整性,常常會受其他學生影響而“人云亦云”。因此,教師需適時追問,幫助學生理順表達思路、厘清表達內容,引導他們合理地展開想象、從容地進行表達,擺脫“人云亦云”的困境,豐厚認知底蘊。
在《四季的天氣》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用幾句話描述春季、夏季、冬季的天氣。交流時,我讓學生先不說是哪個季節的天氣,等描述結束,讓其他同學猜是哪個季節。
學生在描述的過程中,往往只會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如“燕子飛向南方”“果實累累”代表秋季,其他學生根據經驗馬上就猜出“秋季”。此時,我打斷學生:“只有燕子飛向南方嗎?還有哪些小動物在秋季有變化呢?”“只有秋季有果實嗎?夏天有西瓜、水蜜桃、葡萄、香瓜、梨……也是果實累累,怎么解釋呢?”學生一下子被我問愣住了,不知怎么辦。我追問:“同學們,就憑剛才小朋友說的一個現象,你不一定能猜準確,那該怎么辦啊?”學生說:“可以多說幾個,這樣就好猜了。”我追問:“可以從哪些方面多說幾個,這樣更容易猜出來呢?”學生說:“可以多說幾個小動物,多說幾個水果、幾種植物。”我說:“是啊,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描述,選擇典型的現象描述,這樣其他小朋友就更加容易猜對了。”接著,我順著剛才那個學生的描述接著說道:“果實豐收了,樹葉變黃了,大雁往南飛了……”他們一下子豁然開朗,紛紛舉起了小手。在接下來的描述中,內容越來越豐富,描述越來越詳細,學生的學習興致居高不下。
從案例中可以發現,在教師適時地追問下,學生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轉變,變得嚴謹又開闊,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高效完成活動任務,各項技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顧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發展需求,適時開展追問,充分激發學生的認知潛能,穩步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
四、傾注耐心,鼓勵深度學習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持久性差易走神、思維跳躍缺乏邏輯性、表達含糊缺乏連貫性,這些特點對他們的科學學習會形成不小的障礙。為此,教師需更加耐心:耐心傾聽,聽懂學生的表達意圖;耐心引導,引導學生在表達上更加精確、完整;耐心指導,指導他們敢于動手、規范操作、及時記錄;耐心等待,等待學生漸入深度學習佳境,并有“驚人”的表現。
在《感官總動員》一課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蠟油很感興趣:蠟燭熄滅后,有的學生用手去觸摸,輕聲地發出“啊,好燙啊!”的感嘆,然后不停地甩手;有的學生用筆尖去戳蠟油,蠟油粘在了筆尖上,甩也甩不掉……學生在做完這些動作后,眼睛偷偷地看著我,生怕我責怪他們。但是,我對學生的表現假裝“視而不見”。沒過多久,學生就安靜下來了,坐端正,等待我的提問。
隨后,我讓學生匯報從“點燃的蠟燭”中觀察到的現象,學生的發現一下多了起來,除了蠟燭的顏色、形狀、氣味、發光、發熱、火焰的顏色等現象,很多學生都關注到了“蠟油”的變化:“蠟燭點燃了有水流下來”(我隨即糾正,流下來的水是“蠟油”),“蠟油有點燙”“蠟油黏黏的”“蠟油一會兒又變硬了”“蠟燭那根燃燒的繩子變短了”(我隨即告訴他們那根繩子叫“燭芯”),“燭芯變長了”“蠟燭慢慢變短了”“蠟燭熄滅后有煙冒出來”……有學生提問:“蠟油為什么變軟又變硬?”“為什么有黑煙冒出來?”……想站起來交流的小手一直舉個不停。
從案例中可以發現,教學中教師不能急于“趕進度”,有時需要“停下來”耐心等待,說不定會等出驚喜:課堂上,學生已然成為主人,學習熱情再度高漲,對事物的探究由被動接受走向主動探索,且步步深入,深度學習的小芽已然萌發。
五、合理引導,養成合作習慣
低年級學生獨立性較強,常常將喜歡的東西“占為己有”,同伴之間往往會因為爭奪同一個活動材料而鬧僵關系。然而,每一次探究活動,幾乎都需要同伴之間相互合作,同伴之間的關系將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通過有效指導、合理引導,盡快讓學生彼此融合,明確各自任務,有序開展合作,形成合作習慣。
在《形狀改變了》一課的教學中,有讓學生探究力與橡皮筋長度變化關系的活動。在其他幾個班級的教學中,我只是簡單地將活動的步驟介紹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分組開展活動。結果,經常有學生向我報告:“老師,我們的鉤碼掉了,找不到了。”于是,我便成了“搜索隊長”,幫著學生一起找鉤碼。這樣,本來五分鐘可以結束的活動,硬生生地被拉長到十分鐘。
調查原因,我發現大部分小組在活動的時候,只有個別學生在操作,這些“小能人”既要扶著掛鉤的工具,又要掛鉤碼,還要進行測量,一個人承擔多項任務,著實忙不過來;而同桌的同學卻坐在座位上無動于衷地看著那個“小能人”,或者漠不關心地做著自己的事情。
摸清了情況,我調整教學策略:在活動前明確分工,落實任務,詳細指導活動要點;活動中,我不斷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妥當處理。活動結束,我發現大部分小組的完成速度要比原來快很多,有些配合默契的小組只用了兩三分鐘就把活動完成了,而且效果非常出色。
從案例中可以發現,怎么“合作”需要教師悉心、耐心地指導,手把手地教給學生“你該干什么”“你該在什么時候干”“你干完后還得做什么”。在一次次的強化訓練中,學生的合作意識會不斷增強,角色任務會越來越清晰,合作起來會越來越順暢,最終形成良好的合作習慣。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頒布以來,小學科學課程由三年級下開課調整為從一年級開始,這對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無疑有更大的幫助,但也對科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中,教師要秉承“學生主體”的理念,及時調整、優化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讓低年級學生愛上科學課、會上科學課、上好科學課,為他們今后的科學課學習奠定堅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