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梅


語數英教師或班主任教師一向是家校合作工作的主力軍,科學學科作為學校綜合類課程,一直處于尷尬的位置,科學教師一般與家長無過多的深入溝通。本文是一名有著家校工作經驗的科學教師在疫情線上授課期間及日常教學工作中,從學科角度所做出的經驗總結,為家校合作工作提出可行性參考,幫助所有教師加入致力家校協同育人隊伍中,為“雙減”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提供新鮮血液和思路。
一、家校合作的內涵
(一)以核心素養為發展目標的過程性
“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句經典語錄已經成為萬千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集體愿景。我們的學生,白天在學校忙著完成校內的學習任務,放學后和周末忙著穿梭于各式各樣的培訓機構中,完成各類個性化學習任務,一周七天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科學教育培訓機構“另辟蹊徑”,不以考試為目的,不以做題為手段,為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STEAM教育、機器人培訓、科學實驗室等線下科學教育類培訓機構辦得熱火朝天。這一系列現象,都預示著家長們對孩子的成就期待由“成績本位”逐漸開始向“發展本位”轉變。“雙減”減少的是過多的作業量、死記硬背的知識等,但是,教師需做的是加法,要增強學生學習的活力和熱情,增加家校協作育人的可能性與途徑,思考并探索如何用減法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在科學課程內容、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評價方式等每個環節,都要做好這道“加減計算題”。
(二)加強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家校共育,通常是說把家庭、學校、社區充分聯系起來,構建全新的合作伙伴關系,使教學資源得到最大的拓展,并且可以讓家風朝良性的方向發展,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讓參與各方能夠做好協調工作,使學生擁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它是連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座橋梁,有家委會、線上和線下家訪、座談、電話、微信交流等多種形式。雖然家校之間通過協商解決問題的意識越來越強,但有研究表明學校和教師仍然占據家校溝通的強勢地位,父母缺少說話的機會,出現了溝通中一方的“沉默”現象,這是低效溝通或者假溝通的典型表現。“雙減”政策實施后,不少家長產生了焦慮情緒。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在校時間延長,不少做作業拖沓的學生就寢時間延遲,容易出現睡眠不足,會對孩子健康和身體發育造成不利影響;有的家長認為延時服務是提供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的平臺,回家后應該是孩子的自由時間,不能接受孩子回家還有作業……家庭和學校在育人過程中的方法不同,但目標和終點是一致的,家校本應是良好的協同促進的關系,但現實中往往是小問題不斷。
二、小學科學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現狀分析
(一)家長對家校合作認識不足
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和學科自身特點有很大的關系。科學學科一般每周1~2個課時,除了日常學習外,也有校園科技藝術節、科技競賽等賽事活動。這些賽事活動雖然人人都能參與,但是對學生的要求一般比較高。例如科幻畫、科技論文等,一個班級內能夠完成的學生不少,但是能夠從班級脫穎而出,經層層選拔出校到區、市甚至到省和全國參賽的,就很少了。發明創造類的科技創新比賽對學生的創造性要求則更高,這部分學生自己不但平時就喜歡問“為什么”,喜歡到處“搗鼓”,家長也為他們提供了部分知識和技術支持。在這些看似簡單的探究背后,離不開教師的設計引導和家長的陪伴參與。教師要對學生的前概念有所了解,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適當地增加課外作業的難度。
(二)教師對自己的作用認識不足
科學教師一般同時任教多班,有的還涉及跨年級教學,一般不擔任班主任。在一些學校,因為師資缺乏或學校自身不夠重視,科學教師數量和班學生數量配比不足,有的科學教師需要同時跨學科教其他學科或由學校其他學科教師兼代。在臨近考試前,科學的課時就顯得尤為稀少。學校組織的線上或線下家長會,一般都不需要科學教師參加,科學教師也很少因為學生考試成績下滑或課堂表現問題與家長電話微信溝通。這些,造成科學教師對自身學科的認知錯位,沒有擺脫“主副科”的舊觀念,還認為科學只是一門沒有太大考試壓力的“副科”,只要好好把課堂教學做好就可以了,家校溝通那是語數英教師的事。如果教師都這么想,那么家校合作就變成了部分教師的事了。教育無小事,責任不分主副,只有從內心打破傳統思維,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形成學校的主人翁精神和家校共育的使命感。
三、設計互動活動推進家校合作
(一)家長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科學親子活動
疫情居家線上教學期間,我校科學教師組織學生集體居家觀看全國矚目的“天宮課堂”第二課。翟志剛、王亞平、葉富光三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向全中國的學生直播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四個實驗,介紹了太空艙的功能構造,還分享了太空生活的趣味點滴。有的家長一開始聽到活動安排,還在猶豫孩子要寫作業,可不可以不看;有的家長擔心學生用眼過度,影響視力。聽完科學教師耐心的介紹,最后家長們被說服了,都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孩子有必要看看。科學教師在活動發布的時候,沒有要求學生端正坐姿,或是群內打卡,而本著學生自愿、自主的原則,學生可以自由走動,喝喝水吃點水果放松一下,觀看過程中對即時產生的疑問可以展開討論以促進思維發展。最終,不少家長打開了電視,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聽太空授課;有的家長自發在群里發了一起觀看的照片打卡,熱烈地參與進來;還有的家長主動將課程錄制下來分享到班級群,方便那些不在家的家長或因網絡設備問題沒法及時看到直播的學生復播觀看;更有學生在家又進行了相似的重復實驗。這個直播活動只有短短的一個多小時,時間上等同于學校里的一節半課,但是所含知識量和產生的影響卻遠超一節半課的容量。學生不僅學習了世界前沿的科學知識,還享受了幸福的天倫之樂,也減少了父母的焦慮心情,激發了廣大學生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
實例分析:科學活動的設計并不局限于學校,往往是結合當下實時科技熱點、科學人物、節日主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開展的結果,是課堂科學教育的延伸和補充。這對科學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有一定要求。活動的設計實施,要考慮小學生的前概念水平和難易程度,要考慮到家長的時間,盡量選在周末或節假日,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參與,鼓勵家長以陪伴者或監督者的身份參與課程活動。根據學校布置的適合居家開展的校本活動類型(如“共讀”“共寫”和“共賞”等活動),家長陪伴、指導和督促學生完成,并將活動成果與學校教師、其他學生及其家長共享和交流等,一方面使家長知道孩子的課堂學習內容,一方面讓家長參與其學習過程,感受到責任。
(二)設計并實施互動式家庭作業
作業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最直接手段,對教師調整教學設計、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科學學科的體驗類作業、操作制作類作業、自然觀察類作業,學生一般需要獲得家庭的支持才能很好地完成。例如四年級《太陽鐘》一課,學生選擇外賣餐盒蓋子制作太陽鐘的鐘面,有的學生查閱資料在鐘面上繪制了十二時辰,有的學生用到了熱膠槍固定底座,整體作業效果非常精美,而這些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教師在批改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太陽鐘表盤上的時間刻度都是提前標注好的,沒有太陽光照射出的指針影子,鐘面的時間刻度從何而來呢?這部分學生實際上是沒有理解太陽鐘的內涵。古時候,人們沒有時間測量工具可以使用,因此利用太陽光和石頭等可得的簡易材料,制作了太陽鐘,用來知曉時間,后來人們在太陽鐘的基礎上發明了日晷。筆者建議教師將《太陽鐘》一課設計成2課時教學,第1課時讓學生自己設計,第2個課時在介紹講解了太陽鐘的背景知識后,修改自己的方案。這樣能夠強化學生的科學知識,也使學生明白,科學制作不是做手工,做出來就可以了,而一定要運用工程思維進行制作類科學探究。
實例分析:美不是科學追求的核心。科學作業需要考慮到藝術美,但是實事求是才是科學作業應堅守的根本原則,離開了真實性,一切探究都是空談。在這個案例中,全班大部分學生制作出來的漂亮的太陽鐘卻是存在問題的。將其制作出來不是我們的目的,教師不能忽略太陽鐘的主要功能——測量時間,發現錯誤后要給予糾正,不然一堂科學課最終等同于上了一節手工課。非文本的探究型科學作業是以家庭支持為前提的,教師在設計布置這類作業的時候,要給予學生充足的完成時間,一般一至兩周為宜。要保持跟進,強調過程性評價,確保有錯誤的學生還有時間彌補。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向家長不斷匯報想法和思路,家長提出意見修正調整方案,形成反思性互動閉環,促進學生多元思維發展。
(三)設計與評價從單維向分階多維轉變
在科學活動和作業的完成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學生完成的結果差異明顯,不能一概以“優”“良”“中”定論,在“做完”和“做好”之間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教師思考。聲波對小學生而言是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在三年級“聲音的奧秘”這一單元中,科學教師將土電話聲音傳播的原理布置為課后作業,讓學生自己研究,作業反饋情況見表1。
不少學生不認識土電話,選擇翻閱書本或上網查找資料,看著孩子束手無策,一些家長也參與了進來,跟著孩子一起制作了土電話。在家長的引導解說和幫助下,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制作、親眼觀察現象,深入探究了土電話背后的奧秘。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土電話傳播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如果紙杯底部穿的孔眼太大導致棉線與杯底小孔不貼合,或是棉線太短或者沒有繃緊,最終都會使震動傳導性大幅降低。而沒有足夠的振動就無法產生聲音,所以人會聽不見聲音……學生只有親手制作了土電話,才能獲得隱藏在這個過程中的大量隱性知識。探究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進一步優化解決方案的過程。
實例分析:每個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各不相同。分階布置、分階評價的目的就是為了縮短學生“做完”和“做好”之間的鴻溝。教師在設計科學作業時,按學生的最低水平布置,評價的時候,按學生的最高水平表揚。在“土電話”一課中,教師按照“寫出土電話的工作原理”要求布置,即學生只要寫清楚土電話的工作原理即可,難易程度是全班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的,但是學生提交的作業卻形式多樣,完成的程度有所區別。教師可以采用組內評價、多組展評、家長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針對學生分階評價:非常優秀的作業可以通過班級展評、年級展評的方式予以褒獎;出現一點小錯誤但整體比較優秀的作業,教師在給予表揚的同時一定要及時指出其中的錯誤并督促學生訂正;對于不理解題意也沒有“好好完成”、需要多花時間努力的那部分學生,則要采用鼓勵和監督并行的方法,找出其問題的原因所在,是基礎知識點混淆不清,還是工具有限?對評價的內容要確保既有定量評價也有定性評價,以提高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投入度,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最終形成家校協作育人共同體(見圖1)。
四、結語
除了上述實例外,學校也可以充分調動資源,結合家長的職業和特長,調動家長積極性,組織與科學技術主題相關的家長課堂,如造紙術、流浪地球中的物理等,打破班級的圍墻,影響更多的學生。利用好學科資源,把教育的重心回歸學校,讓每一名教師承擔起與家庭協作育人的責任,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學校和家庭擰成一股繩,推進學校教育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