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
良好的觀察品質是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課程改革推動下,教育教學工作日益重視對小學生良好觀察品質的培養。小學科學課堂是培養小學生良好觀察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小學科學課堂,以目的性為前提、以客觀性為基礎、以系統性為原則,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法,全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使學生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一、培養學生良好觀察品質的重要性
觀察既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也是一種對事物進行感知的過程。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學生應當具有主動觀察并思考的良好品質,這能夠促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正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要求。
(一)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對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不僅是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更是學生成才的迫切需求。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科學素養代表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因此科學素養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觀察是學生了解世界、形成個性思維的主要途徑,當學生具有良好的觀察品質,就會主動觀察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學生在通過觀察完善自身認知的過程中,其科學素養便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良好的觀察品質會促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主動探索新鮮事物。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效拓展自身的知識,這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在探索新鮮事物的過程中,會通過一些小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而這一過程,便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以及理解。主動動手做實驗遠比被動接受固有知識要更令學生印象深刻。基于此,必須加強對小學生良好觀察品質的培養。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觀察品質的策略
(一)以目的性為前提培養學生良好觀察品質
活潑好動、思想活躍是小學生的天性,雖然這是學生可愛之處,但也是教師頭疼之處。小學生由于思想不成熟,極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教師稍有不注意,學生便會產生溜號兒的行為,這不利于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鑒于此,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應當充分強調觀察的目的性,并為學生布置觀察任務,督促學生圍繞任務要求展開相關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品質。
例如,在教學《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具有目的性的任務,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認真觀察:“怎么證明空氣是占據空間的呢?”基于此,先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使他們對這一問題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這為接下來的科學實驗奠定了基礎。經過討論過后,有些學生會認為空氣不占據空間,有些學生會認為空氣占據空間。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帶著疑惑和問題,仔細觀察接下來的實驗。需要的實驗用具有:2根吸管、1個礦泉水瓶、1塊橡皮泥、1個水槽。實驗1:先將礦泉水瓶裝半瓶水,然后再將兩個吸管插入瓶子中(一根吸管需要插入水中,另一根吸管不插入水中),并用事先準備好的橡皮泥將瓶口堵住(可以有效防止礦泉水瓶中的空氣跑出來)。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通過吸管向瓶子內吹氣,這時學生會驚奇地發現,瓶子中的水被擠出來了。這是因為空氣被吹進了密封的瓶子中,水的空間被空氣占據。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空氣是占據空間的。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實驗,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以及科學實驗結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二)以客觀性為基礎培養學生良好觀察品質
客觀性是對科學的尊重,也是學生對科學應有的態度。客觀性指的是學生在進行科學觀察和科學實驗時,不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應科學、真實地反映出所觀察到的現象,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夠得出正確結論,才能夠確保科學實驗繼續進行。與此同時,小學生在進行科學實驗時,不應當具有從眾心理,從眾心理不僅會影響科學實驗客觀性、真實性,而且還會導致科學實驗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也不利于學生良好觀察品質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從眾心理會導致學生不能在科學實驗中投入自己的思想,這十分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測量水的溫度》一課中,如果學生不能夠以客觀的態度進行科學實驗,將會得到不準確的結果,同時學生對此實驗的印象以及相關知識點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會致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此實驗的實驗器材包括4杯不同冷熱的水(自來水、溫水、熱水、燙水)、4支溫度計(-20℃~110℃)、水溫測量記錄表。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測量水溫的方法,即手應當拿住溫度計的上端,將溫度計下端浸入水中,且不能碰到容器的底與壁。在看溫度時,視線與溫度計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時讀數,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的水。如果學生沒有按照這樣的科學步驟進行水溫測量,并且在讀溫度計時受到其他同學的影響,隨意讀出溫度計的溫度,讀數時視線沒有與液面持平,且隨意記錄數據,那么學生的實驗結果將會是不準確的。實驗要求學生應當每隔2min,對每杯水測量一次溫度,并且連續測量的時間應大于等于10min。如果學生具有從眾心理,向一些不守規矩、不按照實驗要求做實驗的學生“學習”,那么得出的實驗結果就會有偏差,而科學實驗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在做科學實驗時,應當以客觀性為基礎。規范學生科學實驗行為、培養學生客觀性意識,有助于學生良好觀察品質的養成。
(三)以系統性為原則培養學生良好觀察品質
系統性原則指的是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觀察品質是不同的,在培養學生良好觀察品質時,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展開相關的教學。堅持系統性原則,能充分保障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成長。
例如,在針對“植物”這一知識點教學時,三年級的學生只需要掌握植物的葉子的形狀以及植物的共同特點等簡單知識就可以,但五年級的學生則需要熟悉掌握種子的發芽試驗步驟,并且能夠自己進行實驗。即要求三年級的學生能夠認真觀察實驗、感知知識,五年級的學生能夠準確掌握相關的實驗步驟、深刻了解知識等。
(四)以情境教學培養學生良好觀察品質
“積極性”能夠促使學生對知識和科學實驗進行主動探索,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實驗,主動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實驗結果。為此,教師在科學教學中,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可以有以下幾種類型,分別是實驗情境法、生活情境法、多媒體情境法。
1.實驗情境法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因此其十分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學生的實踐精神。實驗情境法不僅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意識,還能使學生具有良好觀察品質。
例如,在教學《人呼出氣體的收集與檢測》一課時,教師不應僅在講臺上為學生進行講解,還應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驗中來。實驗用到的器材有水槽、集氣瓶、玻璃片、火柴和導氣管。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水將集氣瓶裝滿,并用玻璃片蓋好,使集氣瓶倒立于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利用導氣管向集氣瓶里面吹氣,通過排水法將集氣瓶中的水全部排出來,并將集氣瓶正立于桌面上。之后引導學生點燃一根火柴對集氣瓶中的氣體進行檢測。
實驗情境法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而且通過親自動手做實驗,還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實驗的樂趣,這對于培養學生良好觀察品質具有積極意義。
2.生活情境法
生活情境法指的是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當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這不僅能讓學生獲得親切感,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教育與生活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兩者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將生活引入科學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教師應當將科學知識和生活有效結合起來,并以培養學生良好觀察品質為目的,充分調動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水和食用油的比較》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巧用生活情境法。讓學生觀察水和食用油的顏色有哪些區別,用嗅覺比較水和食用油的氣味,并讓學生仔細觀察水和食用油的流動速度。因為水和食用油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物質,所以在進行相關的實驗時,學生會更有興趣,這樣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實驗。
3.多媒體情境法
多媒體情境法指的是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熱情和激情。在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時,應當遵循以下4個原則:以教學目標為基礎,進行相關情境的創設;突出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營造良好的學習互動氛圍,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對教學質量進行反思。多媒體情境法能夠有效將形象化的知識變得具體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
例如,在教學《動物的繁殖》一課時,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學生不能夠近距離觀察動物的繁殖過程,這使得學生對動物繁殖的知識不能夠充分理解,對于一些知識點只能死記硬背,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此時多媒體情境法就起到了很好的教學作用,它能夠通過視頻讓學生觀察動物的繁殖過程,并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多媒體情境法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讓學生學會敬畏生命。多媒體情境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觀察品質。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當加強對學生良好觀察品質的培養,使學生對科學實驗充滿敬畏之心,并進行主動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也有助于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