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墻之隔,聆聽“先聲”
新民學會舊址是一個簡樸靜謐的農舍小院,是“建黨先聲”發聲地,湖南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的地方。1938年,新民學會舊址曾在一場大火中焚毀,如今舊址是根據1984年的新建館翻修而成。
100多年前,這里曾經墳塋環繞,屋舍簡陋,租金當然也很便宜。1917年,為了在長沙求學,蔡和森將全家從湖南湘鄉永豐(今屬雙峰縣)遷往這里。當時,環境異常艱苦,蔡和森結識了毛澤東、蕭子升等一批志同道合之好友,大家時常相聚于此,或種菜勞動,或抒懷言志。
蔡和森故居的堂屋正中間,擺著一張方桌,就是在這張方桌前,以毛澤東、蔡和森和蕭子升為主的13名熱血青年共同成立新民學會。成立之初,只有基本會員21人,隨著影響擴大,發展會員至70多人。
1920年,蔡和森和一批進步青年赴法勤工儉學。蔡和森廢寢忘食“猛看猛譯”上百種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書籍,逐漸堅定了以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社會、挽救民族危機之信念。此時,以毛澤東為首的另一部分新民學會會員留在國內堅持斗爭。
蔡和森先后給毛澤東寫過11封長信,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以及建黨理論和步驟。毛澤東給蔡和森的回信中,對蔡和森的主張,表示“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這就是“建黨先聲”的歷史回響,新民學會一半左右的會員都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理論和干部隊伍的準備。時過境遷,它的留續,不僅是革命青年拯救國家危亡的見證,也用歷史證明了當時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必然趨勢。

小小講解員,傳遞“先聲”
“瞻名山巍巍兮,惟楚之有才;俯江水悠悠兮,為盛之于斯。興校辦學,歲在舊日丁亥,初號赫石坡,或因地而相稱;移址承繼,年逢新政立國,復更名麓山,皆憑山而卓異……”根據學校歷史撰寫的“新民賦”猶在校園回蕩,青年毛澤東、蔡和森的銅像在學校“新民園”熠熠生輝,時刻激勵著師生們不斷前進。
因新民學會而得名,新民小學辦學70余載,每年開學季,一年級新生都會到新民學會舊址上思政第一課;逢畢業季,六年級學生也要到舊址上小學階段最后一堂思政課。
2021年4月13日,為迎接新民學會成立103周年,新民小學校長吳新華在舊址前坪給低年級學生上了一堂《聆聽建黨先聲,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題思政課。當天大雨滂沱,學生們促膝而坐,聽得格外認真。
不僅如此,為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新民小學還將課外實踐活動搬到新民學會舊址,每到周末或寒暑假,學生們可以走進舊址,擔任“紅色小小講解員”。
“蔡和森從一師畢業后,工作一直沒有著落。有一次他聽說用黃豆、芝麻拌糖做成餅,一餐可以保持7天,于是蔡母用當月僅剩的一點錢買了材料回家做,結果我想大家都猜得到。這件事讓蔡和森意識到,只有喚醒千千萬萬的人民起來革命,把反動統治階級推翻,貧困才能被攆走。”2021年的“五一”假期,“紅色小小講解員”、新民小學學生周梓軒來到新民學會舊址,為省內外游客講起了蔡和森“一頓美餐”的故事。
當天,周梓軒的搭檔便是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的初二學生周紫瞳。從新民小學畢業后,每逢節假日,周紫瞳仍會佩戴志愿者綬帶,走進新民學會舊址,為游客提供義務講解服務。
2018年,經過海選、復試、考核、培訓等環節,新民學會舊址首屆紅色小小志愿者講解員正式上崗。在這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成為新民學會革命精神和革命內涵的傳播者。4年來,新民小學50余名“紅色小小講解員”成為了一道特別的風景線,他們利用周末、節假日走進舊址,義務講解300余場次,接待中外游客近8000人次。
讓“先聲”代代傳遞,新民小學營造了濃厚的新民紅色文化氛圍,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并以紅色德育特色項目化活動開展為基礎,將新民紅色文化內涵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學習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