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鏘,咚咚鏘”,隨著鼓樂歡快的節奏聲,長龍舞弄起來,蜿蜒翻騰,紅黃兩頭醒獅或是眨眼或是吐舌,活靈活現的模樣不時贏得陣陣歡呼與掌聲——這,便是湖南省瀏陽市大瑤鎮排山完全小學(以下簡稱排山完小)每周課后服務特色課程之一的瀏陽龍獅表演。如果要問這里的孩子們,課后服務最喜歡的特色課程是什么,那么作為非遺項目的“瀏陽龍獅表演”無疑是得票最多的答案。

課堂熱鬧堪比過年
每周三下午放學鈴聲響起,排山完小的40名小朋友便成了校園里最積極的人。快速地收拾書本,孩子們興奮地沖到一樓活動室取龍獅道具。
“立正。”操場上,教練馬超與其團隊中的幾位老師正在等著孩子們的到來。2014年,瀏陽選送的龍獅表演《煙花龍舞》曾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而馬超便是表演團隊里的主要成員之一。
因為特別喜歡這節課,孩子們舍不得浪費一點時間,很快就整好了隊伍。簡單的熱身動作之后,舞龍隊按照三人一組分持龍把。舞獅隊則兩人一組,分飾獅頭和獅尾。
隨著音樂起,飾演“龍珠”的鐘瑋祺最先動起來,先是來了一套武術操,然后迅速操起了比他個子還要高的龍珠,隨即幾條紅色“小龍”便開始圍著龍珠做各種表演。
“8字花”“之字拐”“螺旋跳”……配以歡快激昂的背景音樂,孩子們手持龍把,在表演中完成了“龍”的游弋、起伏、翻騰、穿越等動作。一起一伏、一曲一伸,每一次跳躍翻轉都準確優美,猶如一條條小龍在云中盤、游、翻、滾、穿、騰、纏、戲,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龍的精神氣韻。一會兒,“小龍”又開始追逐著龍珠,時而翻騰跳躍時而入海破浪,蛟龍出海、騰飛云霄,不是真龍勝似真龍。
鑼鼓愈加緊密,醒獅上場。踢跳翻蹬、立臥滾抖,仿佛注入了魔法,隨著飾演獅子的孩子舞動起來,一紅一黃兩個道具變成了兩頭活生生的獅子,將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種種神態表演得活靈活現。
“太棒了!”而在操場外圍,未能上場的孩子們自發地圍成一圈,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與喝彩聲。
“休息一下吧!”“不用了,兩節課一起上吧!”課間,孩子們都不舍得休息。喝了口水、抹了一把汗,大家異口同聲地請求教練繼續:“下一節課又要等7天啊,太漫長了!”
校長電話成熱線
“我太喜歡這個課了。”8歲的鐘瑋祺盡管個子不高,卻渾身透著一股機靈活潑的勁兒。
“我是演獅頭的,我喜歡獅子那種活靈活現的感覺。”宋國厲以前有點調皮,自從被選入龍獅表演隊后,他的課堂表現和作業都完成得很棒。理由只有一個,怕表現不好而落選。

“8字花、單側、甩尾、螺旋跳我們都會了,真開心,學會了不少本領。”彭亞婷、劉多辰、邱美琪是為數不多的女子龍隊隊員,分飾龍頭、龍中與龍尾。盡管平日3人在不同的班級學習,但一拿到龍把,3個小姑娘卻默契得如同親生姐妹。
“這個熱度,完全是我沒有想到的!”盡管這已經是開設瀏陽龍獅表演課后服務特色課程的第二期,校長陶佑林還是有一種看不夠的感覺。在這些孩子的身上,他不僅看到了未來,也看到了少年時代的自己——
因為打小在南鄉長大,陶佑林的記憶里,過年的鞭炮煙花與龍獅表演是最熱鬧的所在。工作后,他發現孩子們觀賞體驗這些傳統習俗的機會越來越少,深深遺憾的同時,他也希望能有機會給孩子們上一上關于傳統文化這一課。
2021年9月,排山完小正式開設課后服務特色課程瀏陽龍獅表演,第一期便有20個孩子報名。孩子們先要訓練基本功,要練馬步、弓步等,幾周后才能摸龍把與獅子,但沒有一個叫苦叫累的。
“校長,給我家孩子也報一個。”
“校長,能不能優先一下我們?”
讓孩子們興奮的是,他們的龍獅表演不僅上了湖南衛視,還在全鎮的匯報教學環節進行了展演。今年春季剛剛開學,陶佑林的手機成了熱線電話,內容多是一個,要求參加龍獅表演。考慮到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熱度,最終,這個特色課程將原本的20人擴充到了40人,還有一些孩子因為身高不達標等原因暫時落選,十分遺憾。
“當前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龍獅表演因為糅雜了趣味性與技藝性,作為課后服務特色課程確實是個很好的嘗試。”大瑤鎮文旅專干陳懷初介紹,大瑤有多個非遺項目及非遺傳承人,非遺文化進校園便是一種活學活用。
(文/歐陽穩江圖/彭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