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Yu
英國《金融時報》7月22日文章,原題:搜尋打折商品的中國顧客推動臨期食品熱潮 隨著中國中產消費者適應更困難的經濟時期,他們正對一股新熱潮推波助瀾:競相購買超低折扣的臨期食品和飲料。過去12個月來,中國共注冊119家專門從事臨期商品業務的企業,而在此前的十年內僅注冊92家。疫情暴發以來,這種折扣行業的一家領軍企業員工人數擴大20倍,已超過500人。
今年,上海保險經紀人簡?陸(音)開始每月花費600元購買臨期進口飲料,而在普通商店要花1000多元才能買到這些商品。32歲的她表示,在每月的收入變得不太穩定以后,她決定開始這么做,“無論掙多少錢,我都是能省則省”。
調查顯示,薯片和牛肉干等保質期長的小吃尤其受到青睞。其他受歡迎的商品包括臨期乳制品、速食食品等。“消費者希望購買臨期食品,因為產品質量仍很好而價格更低”,中國市場研究集團負責人雷小山說,“眼下人們正盡可能省錢”。預計該行業的銷售額有望從2019年的250億元增至今年的360億元。
推動這股臨期食品熱潮的另一個背后因素,是工廠和經銷商在中國嚴格的疫情防控形勢下出現高庫存。北京某打折食品店的店主大衛?王(音)說,今年4月當中國首都禁止堂食后,他從一家全球快餐連鎖店購進5000個保質期不到一周的蛋糕,20元的單價還不到平時批發價的一半。3天內他就以30元的單價將蛋糕銷售一空,“利潤很可觀”。但他說,在疫情穩定且放寬限制措施后難以復制這種成功。
業內一名高管稱,盡管面臨一些困難,但他們仍有信心,“我們顛覆了傳統定價體系。許多品牌想跟我們合作”。他認為供應挑戰可控,尤其因為是臨期商品,買家對可買到的品牌不太挑剔,“若我們沒有可口可樂,就會賣百事可樂”。(作者Sun Yu,丁玎譯)
環球時報202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