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飛 梅楷波 汪啟明 劉芳蘭
1.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西上饒 334000;2.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江西上饒 334000
根據《中國糖尿病足防治指南》定義,糖尿病足為糖尿病患者踝關節以遠的皮膚及其深層組織破壞,常合并感染或下肢不同程度動脈閉塞,嚴重可累及肌肉和骨組織[1],臨床常行外科手術治療,嚴重者需行截肢手術[2]。幻肢痛是截肢手術后常見并發癥,是指患者在肢體截除后仍感覺截除肢體存在且伴隨疼痛的現象[3],發病率高達50%以上,持續時間個體差異較大,部分患者可轉化為慢性疼痛持續數年, 有較大身心負擔,嚴重降低生活質量[4]。 臨床鎮痛多采用阿片類藥物,但其不良反應明顯,促使鎮痛制劑研發[5]。艾司氯胺酮是手性環己酮衍生物, 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有研究顯示其具有較好鎮痛效果,有助于減少術后鎮痛藥物使用[6]。本研究將艾司氯胺酮作為糖尿病足截肢術患者全程鎮痛藥物, 探究其對術后幻肢痛的影響。
選取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上饒市人民醫院收治的40 例行糖尿病足截肢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n=20)和空白組(n=20)。試驗組中,男11 例,女9 例;年齡55~74 歲,平均(63.17±1.04)歲;糖尿病足病程1~4年,平均(2.56±0.41)年。 空白組中,男12 例,女8 例;年齡56~75 歲,平均(63.89±2.01) 歲; 糖尿病足病程2~3年, 平均(2.45±0.87)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因糖尿病足在上饒市人民醫院行全麻下截肢術;③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Ⅰ~Ⅱ級[7];④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存在藥物禁忌證;②長期使用鎮痛、鎮靜藥物及藥物成癮史;③合并青光眼、顱內壓增高、冠心病及嚴重精神疾病。
兩組患者均術前禁食禁飲8 h, 進入手術室后常規監測生命體征、吸氧,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中以靜脈注射麻醉維持。
麻醉誘導前,試驗組靜脈泵注鹽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江蘇恒瑞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336,產品批號:201101)0.1 μg/kg,空白組泵注等量的生理鹽水。
空白組采用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5,產品批號:191202)0.05 mg/kg,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03688,產品批號:201003)3 μg/kg,丙泊酚注射液(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40122,產品批號:191204)2 mg/kg,羅庫溴銨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86,產品批號:200302)0.8 mg/kg 進行麻醉誘導;試驗組采用咪達唑侖注射液0.05 mg/kg,鹽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0.2 mg/kg,丙泊酚注射液2 mg/kg,羅庫溴銨注射液0.8 mg/kg 進行麻醉誘導。 兩組患者誘導完成后均在可視喉鏡下行氣管插管。
監測患者腦電雙頻率指數值處于40~60;空白組以丙泊酚注射液4 mg/(kg·h), 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H2003019,產品批號:190501)0.2 μg/(kg·min)麻醉維持;試驗組以丙泊酚注射液4 mg/(kg·h), 鹽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0.2 mg/(kg·h)麻醉維持。
手術結束后送麻醉復蘇室觀察,待患者清醒后拔除氣管導管,確定無異常后送回病房。 兩組患者均采用靜脈自控鎮痛,空白組處方為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1 mg+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48)200 μg+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持續2.5 ml/h,負荷劑量2 ml,單次追加量2 ml,鎖定時間15 min;試驗組處方為鹽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100 mg+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200 μg+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持續2.5 ml/h,負荷劑量2 ml,單次追加量2 ml,鎖定時間15 min。
①麻醉前15 min(T0)、術后24 h(T1)、48 h(T2)取患者5 ml 外周靜脈血于無菌離心管內保存靜置,打開離心機,離心半徑10 cm,設置3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皮質醇(cortisol,Cor)、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 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擾素(interferon-γ,IFN-γ);②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③統計T1、T2的鎮痛泵有效按壓次數, 用視覺模擬評 分法[8](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者疼痛;④統計術后不良反應; 術后6 周用McGill 疼痛問卷簡表[9](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評估患者疼痛,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10](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估患者焦慮,統計術后幻肢痛發生率;⑤術后3 個月電話回訪患者滿意度。
SF-MPQ:該量表包括疼痛分級指數(pain rating index,PRI)、當前疼痛指數(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和VAS;PRI 分為感覺11 條目、情感4 條目,每條目選項由無至重計0~3 分;PPI 將疼痛分為6 個等級,得分范圍0~5 分,0 分表示無痛,5 分表示極為痛苦;VAS 將疼痛分為11 個等級, 得分范圍0~10 分,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劇痛。 得分與疼痛正相關。
HAMA:該量表共14 條目,每條目選項由無癥狀到癥狀嚴重計0~4 分,得分范圍0~56 分,得分與焦慮正相關。
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問卷,本問卷將滿意度分為10 個程度,得分1~10 分,歸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1~4 分為不滿意,5~7 分為一般滿意,8~10 分為非常滿意, 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本問卷Cronbach′s α 系數為0.714。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T0時的CRP、Cor、IL-6、TNF-α、IFN-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時,兩組患者的CRP、Cor、IL-6、TNF-α、IFN-γ 均高于T0時,而試驗組的CRP、Cor、IL-6、TNF-α、IFN-γ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應激反應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應激反應指標的比較(±s)
注 與同組T0 時比較,aP<0.05;CRP:C 反應蛋白;Cor:皮質醇;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FN-γ:γ-干擾素
組別 CRP(mmol/L) Cor(nmol/L) IL-6(pg/ml) TNF-α(pg/ml) IFN-γ(pg/ml)試驗組(n=20)T0 T1 T2空白組(n=20)T0 T1 T2 4.85±1.33 22.14±5.86a 25.37±5.41a 225.61±57.58 305.42±75.37a 265.13±49.87a 57.23±17.64 68.85±21.87a 71.42±22.61a 42.19±9.87 50.42±12.93a 56.58±17.12a 23.85±3.47 40.73±9.48a 42.33±3.46a t 兩組T0 時比較值P 兩組T0 時比較值t 兩組T1 時比較值P 兩組T1 時比較值t 兩組T2 時比較值P 兩組T2 時比較值5.16±1.07 27.34±4.82a 35.15±7.19a 0.812 0.422 3.065 0.004 4.861<0.001 233.84±60.89 356.95±69.34a 345.33±57.14a 0.439 0.663 2.250 0.030 4.729<0.001 55.52±17.73 83.77±19.88a 91.76±21.17a 0.306 0.761 2.258 0.030 5.869<0.001 43.47±10.49 59.63±13.32a 73.61±16.39a 0.397 0.693 2.219 0.033 3.213 0.003 24.26±3.61 49.89±10.32a 53.94±9.88a 0.366 0.716 2.923 0.006 4.960<0.001
兩組患者T0時的CD3+、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時,試驗組患者的CD8+低于空白組,CD3+、CD4+高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1、T2時, 兩組患者的CD3+、CD8+均低于T0時, 試驗組T1時CD4+低于T0時,T2時CD4+高于T0時,空白組T1、T2時CD4+低于T0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免疫抑制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免疫抑制指標的比較(%,±s)
注 與同組T0 時比較,aP<0.05
組別 CD3+ CD4+ CD8+試驗組(n=20)T0 T1 T2空白組(n=20)T0 T1 T2 65.85±10.34 59.94±6.87a 62.46±7.31a 35.42±9.82 32.25±5.34a 36.09±7.53a 30.52±4.34 23.62±3.34a 20.81±2.42a t 兩組T0 時比較值P 兩組T0 時比較值t 兩組T1 時比較值P 兩組T1 時比較值t 兩組T2 時比較值P 兩組T2 時比較值66.32±10.42 53.16±5.41a 55.15±4.32a 0.143 0.887 3.467 0.001 3.850<0.001 36.09±8.75 26.18±3.14a 29.98±5.12a 0.228 0.821 4.382<0.001 3.001 0.005 30.24±4.13 27.47±3.15a 25.77±2.61a 0.209 0.836 3.750 0.001 6.323<0.001
兩組患者T2時的VAS 評分均高于T1時,鎮痛泵有效按壓次數均少于T1時,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T1、T2的VAS 評分均低于空白組,有效鎮痛泵按壓次數少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疼痛及鎮痛泵使用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疼痛及鎮痛泵使用的比較(±s)
注 與同組T1 時比較,aP<0.05;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 VAS(分)T1 T2鎮痛泵有效按壓次數(次)T1 T2試驗組(n=20)空白組(n=20)t 值P 值2.89±0.97 3.85±1.26 2.700 0.010 3.25±1.13a 4.34±1.42a 2.686 0.011 4.73±1.52 7.01±2.59 3.395 0.002 5.64±2.02a 9.11±2.93a 4.361<0.001
試驗組術后出現惡心1 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5.00%(1/20);空白組出現頭暈、惡心各3 例、嘔吐1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35.00%(7/20)。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isher精確檢驗,P=0.044)。
試驗組術后6 周的PRI、VAS、PPI、HAMA 均低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試驗組患者術后發生幻肢痛2 例, 發生率為10.00%(2/20);空白組發生術后發生幻肢痛8 例, 發生率為40.00%(8/20),試驗組術后幻肢痛發生率低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00,P=0.028)。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幻肢痛及焦慮情緒的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幻肢痛及焦慮情緒的比較(分,±s)
注 PRI:疼痛分級指數;VAS:視覺模擬評分法;PPI:當前疼痛指數;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組別 PRI VAS PPI HAMA試驗組(n=20)空白組(n=20)t 值P 值3.56±1.02 6.35±1.74 6.186<0.001 0.75±0.34 1.39±0.56 4.369<0.001 0.31±0.17 0.65±0.22 5.469<0.001 13.14±2.76 17.12±3.68 3.869<0.001
試驗組患者術后3 個月的滿意度高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n(%)]
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右旋對映異構體[11],主要作用于NMDA 受體, 同時結合阿片類受體、 單胺類受體、 類膽堿能受體在內多種作用位點且親和力較高,具有鎮痛、鎮靜、麻醉等作用,是臨床應用廣泛的麻醉藥物[12]。
本研究將艾司氯胺酮應用于糖尿病足截肢術患者全程鎮痛中,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T1、T2的VAS評分均低于空白組, 有效鎮痛泵按壓次數少于空白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艾司氯胺酮有較好圍手術時期鎮痛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少。 艾司氯胺酮具有神經遞質抑制作用,能阻礙神經遞質的再攝取,可通過與中樞神經系統NMDA 受體非競爭性結合以減緩神經興奮,達到鎮痛效果,而且其含有多個作用位點,與其他麻醉劑協同效果較好。 此外,空白組患者采用阿片類麻醉劑,易產生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而艾司氯胺酮安全性較好,不良反應較少,同時其具有阿片類受體作用位點,可減緩阿片藥物耐受[13]。
手術是伴隨創傷的一種治療方式,其造成的損傷可激發機體CRP、Cor 等含量的增加而導致機體進入應激狀態,或影響患者血流動力、呼吸等方面,對手術順利進行造成阻礙[14]。本研究結果顯示,T1、T2時,試驗組的CRP、Cor、IL-6、TNF-α、IFN-γ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應用艾司氯胺酮全程鎮痛能減緩手術帶來的應激反應,分析是因為艾司氯胺酮具有神經遞質抑制作用,能阻礙神經遞質的再攝取,阻滯神經沖動降低中樞神經敏感性以減緩患者應激[15]。 此外,T1、T2時,試驗組患者的CD8+低于空白組,CD3+、CD4+高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應用艾司氯胺酮能減緩免疫抑制作用。早有研究提示免疫抑制常與應激及炎癥反應有關[16],手術過程中機體受到刺激以促進炎癥因子釋放、機體進入應激狀態,常見阿片類麻醉劑可抑制巨噬細胞功能以發揮免疫抑制作用,而艾司氯胺酮具有較好抗炎、減緩應激的效果,可知其是通過調節炎癥因子釋放以減緩免疫抑制。
截肢患者術后常并發幻肢痛,其發病率可達50%~90%[17],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6 周的PRI、VAS、PPI、HAMA 均低于空白組,試驗組術后幻肢痛發生率低于空白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應用艾司氯胺酮全程鎮痛降低截肢術后幻肢痛發生率。 疼痛可使脊髓后角C 纖維上的突觸過度活躍, 引發長時程增強是疼痛轉化為慢性疼痛, 而應用艾司氯胺酮則能有效抑制長時程增強, 通過阻斷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減緩中樞神經敏感化,進而控制慢性疼痛。 此外,結果中試驗組HAMA 得分低于空白組, 說明艾司氯胺酮有助于減緩負面情緒。 截肢患者術后常面臨行動不便,可使患者陷入負面情緒而降低生活質量, 艾司氯胺酮能通過雷帕霉素途徑激活、 前額皮質突觸產生等多種機制發揮改善負面情緒的作用, 并且其近年來在應用于抑郁癥治療取得較好成果[18]。 最后,術后3 個月試驗組患者滿意度高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可能是與艾司氯胺酮有較好鎮痛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 在糖尿病足行截肢術患者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全程鎮痛,能減緩圍手術期應激反應、免疫抑制,有較好鎮痛效果,可減少術后鎮痛劑用量且能預防術后幻肢痛發生, 對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