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昕晨
借助技術東風點燃數字引擎,不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大勢所趨、時代之需。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已成為當前一項重要任務。江蘇作為經濟大省、科技大省,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有著巨大的資源優勢和完備的產業基礎。據統計,2020年我省數字經濟規模已超4.4萬億元,占GDP比重超43%,規模和占比都位居全國前列。
眼下數字經濟發展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體制機制仍需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有待健全、數字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等。破解數字經濟發展難題,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離不開法治保障。5 月31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江蘇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圍繞數字技術創新、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治理和服務數字化、數據利用和保護、保障和監督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
從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到打造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再到“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當前,我省各地結合自身優勢產業,已形成一批數字產業高地,如無錫市物聯網、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名錄;蘇州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重點推進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建設;徐州徐工大數據項目入選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昆山中心陸續建成……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去年以來,我省頻頻亮出新招——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對發展數字經濟作出部署:要加強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要把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要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2021 年8月,省政府印發《江蘇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2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全面提升江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指導意見》。
制定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法治保障,是緊抓科技、產業創新機遇,積極回應時代發展主題的必然之舉。去年以來,省人大常委會將推動數字經濟領域立法作為重點任務,打出一套組合拳:從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立法正式立項,2 件關于數字經濟方面的代表建議作為重點處理代表建議,到將推進數字經濟建設情況列為年度重要監督議題,并于2021年12月舉行聯組會議對省政府推進數字經濟建設情況開展專題詢問等,為條例出臺做出充足準備。
此外,為進一步了解全省數字經濟建設情況,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結合數字經濟重點處理代表建議督辦、地方立法等工作,組織召開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專題座談會,聽取省有關部門情況介紹,圍繞數字經濟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堵點問題進行研討;赴無錫、鎮江、宿遷等地開展調研,實地考察數字經濟重點企業和項目,廣泛聽取意見建議。
“現在的數字經濟發展,對于國內各個地區來說,是轉型發展的新賽道,同時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賽道。作為關鍵增量,一個新賽道,一個主賽道,我認為要充分認識開展好數字經濟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江蘇數字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早,發展也比較好,應該講總體上處在全國的第一梯隊。”在審議省政府關于推進數字經濟建設情況的報告時,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李小敏指出,與第一梯隊的其他兄弟省市相比,江蘇的數字經濟發展在綜合競爭力、原始創新能力、人才吸引力方面還存在差距。他認為,數字經濟發展要圍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強化整體意識,圍繞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總體推進,進行系統安排和部署;強化重點意識,舉全省之力,聚焦打造有重大影響力的頭部企業,聚焦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平臺載體;強化融合意識,大力推進“兩化融合”,重塑江蘇產業發展新格局。
列席常委會會議的省人大代表、南通市三峰木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湯文峰在會上說:“我是來自基層的代表,今年我提出的‘關于順應數字時代要求創新經濟治理體制’的建議,被列為省人大重點處理建議,由省發改委牽頭與我多次進行了電話會議,上個月省人大財經委又召集省各部門專題推進建議辦理工作,我十分感謝人大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他對省人大、省政府各部門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省發改委在建議辦理上做了大量工作表示滿意,并建議江蘇要在產業數字化上努力突破,在技術研發、基礎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實現與其他省市的差異化發展,加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經過各方努力,條例草案于今年1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
1月12日下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聽取審議《江蘇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草案)》。條例草案對數字技術創新、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利用促進和規范、激勵和保障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旨在厘清數字經濟內涵和概念,對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部分關鍵內容謀篇布局,明確統籌考慮數字基礎設施部署、培育平臺經濟重點企業,強調數據要素價值化,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并重,激發數字經濟各類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等。分組審議時,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的人大代表們積極獻言,為進一步完善這部準備已久、呼之欲出的法規草案集思廣益、出謀劃策。
“這項立法,實際上抓住了人類科技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歷史性機遇,具有非常強的敏銳性和前瞻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樊金龍對立法的出發點給予高度評價,他期待通過條例的出臺,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成為打造江蘇經濟增長的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但同時,他也建議要結合省“十四五”規劃,在立法內容框架上作出改進,以更符合時代要求和江蘇實際,從而推動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基礎設施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全面發展的必要物質基礎和關鍵支撐。如何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秋林認為,要在條例中明確公路、鐵路、橋梁等公用設施的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職責,要推進基礎設施、城鄉治理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統籌推進各個領域的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構建跨行業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
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是不同的概念,分別指向不同工作內容,都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抓手。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捍東建議對條例草案進一步深入研究,找準江蘇數字經濟發展的發力點。他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應涵蓋生產、傳輸、加工、使用等多個環節,江蘇需從全產業鏈角度謀劃數字經濟布局。
“江蘇數字經濟的發展要體現‘集中產業辦大事’的原則,明確發展方向,確定重點工作,形成推動機制。”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魏國強認為,條例草案首先要對主管部門及其職責分工進行明確,而不只是對各個部門的職責作面面俱到的闡述。
全面采集數據。一是采集副科級以上單位和黨員干部基礎數據,主要用于日常監督和建立廉政檔案;二是采集市紀委信訪、案管、審理等業務數據,用于評價黨員干部廉潔守正情況;三是采集組織部、宣傳部、財政局、公安局等協同治理單位評價數據;四是采集兩代表一委員名單、財政供養人員名單、涉農資金、涉農項目、城鄉低保等相關數據。目前,共采集數據500余萬條,夯實了政治生態評價系統的數據基礎,確保“畫像”的全面性和精準性。
5G時代的到來,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大規模運用逐漸成為現實。人們面臨的不僅有技術機遇,還有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挑戰。如何加強數字應用與管理規范?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相繼出臺了“兩法一條例”,對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等方面實行規范性保障。“產業的發展要建立在數字安全之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曲福田認為要在條例中體現隱私保護、數據安全方面等內容,如此才能真正促進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數據的生產、處理、交換過程,包括價值如何體現,相關權益如何保障?”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環資城建委委員胡維平提出,這些內容要在條例中有所體現。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主任邵偉明認為,江蘇應該發揮科教優勢,加強數字技術的基礎性研究,在原始創新上有所突破,建議適當增加基礎性研究相關內容。
經過此次初審,條例草案中有待完善的地方被更多地凸顯出來,“更具針對性地完善相關條款和制度設計”“重點要更突出、政策要更聚焦、措施要更有力”,大家期待隨著條例草案進一步修改完善,引領推動我省數字經濟發展的法規條款將更成熟。
從一審到二審通過,用法治護航數字經濟發展又經歷了哪些階段?為滿足人們對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賦能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殷切期盼,省人大常委會又做了哪些工作?
3 月30 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省政府關于推進數字經濟建設情況報告審議意見落實情況的反饋報告,明確數字經濟發展要以數據資源為支撐,緊抓產業發展,規范市場環境等內容。隨后,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曲福田率調研組于4 月12 日在南京就《江蘇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草案)》開展立法調研。調研組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南京市委網信辦、市人大相關委員會,市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通信管理等部門負責人,部分人大代表,以及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社會化數據服務機構代表等對條例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和建議。
會上,大家在討論中達成共識,一致認為,做好數字經濟促進立法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政府與市場、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促進發展與監管規范四方面關系。大家建議,下一步條例草案的修改完善,要立足實際,突出江蘇發展重點,抓住需求導向,做好制度設計,體現江蘇特色,以高質量地方立法助推我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與一審時相比,條例更加凸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國家和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省委有關文件的新要求;遵循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突出前瞻性,緊扣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治理和服務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注重結合江蘇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和特色,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等。
為充分發揮我省科教優勢,有效化解我省數字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條例進一步明確我省數字技術創新的重點方向,規定省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體制機制,支持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聚焦傳感器、量子信息、網絡通信、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重點領域,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突破高端芯片、工業軟件、核心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

“引導和支持平臺企業加強數據、產品、內容等資源整合共享,探索適宜本地區的平臺經濟發展場景和模式”等內容也在條例中得到了體現。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移動江蘇公司總經理周毅激動地說:“草案修改稿與一審相比有很大進步,作為從業人員,感覺到這部法規針對性、操作性都比較強,行業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出臺以后,將對整個產業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立法為民,增強民生福祉,是地方立法的永恒主題與不變初心。數字經濟的發展最終要惠及人民群眾,如何實現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打通治理和服務數字化“最后一公里”?省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呂小鵬介紹道:“條例專門增加了‘治理和服務數字化’章節,規定了推進政府治理數字化,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融合發展,加快社會服務優化升級,關注老年人等智能技術困難群體等五方面內容。”條例還明確了發揮數字化在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突發事件應對等方面職能的支撐作用,構建協同高效的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體系,以期通過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的建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解決城鄉數字建設不均衡的問題,條例專門圍繞“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增加規定,要求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向鄉鎮、村居延伸,推進涉農服務事項線上線下一體化辦理。針對打造智慧社區,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以數字技術強化社區服務和管理功能綜合集成,推動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數字商務向社區延伸,構建居家養老、兒童關愛、文體活動、家政服務、社區電商等數字化創新應用場景。只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地方性法規才能真正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5 月31 日,《江蘇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經表決通過,將于8 月1 日起施行。相信隨著這部條例的正式實施,我省數據資源豐富和應用場景多元優勢將會得到進一步激活,“數字化”成果也會越來越豐碩,將源源不斷為“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貢獻江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