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豪寧,宋菲菲,肖偉光
(1.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3;2.鄭州市第二十中學,河南 鄭州 450000;3.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路小學,河南 鄭州 450000)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河南省群眾性合唱活動蓬勃發展,使得合唱藝術水平不斷提高,不斷涌現出大量的合唱新作,其中無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就是一首非常好的合唱新作品,它的創作者王澄泉教授,懷有很深的河南情結,四十余載的音樂生涯中,創作了大量的帶有濃厚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其中的合唱作品很是受到大家的喜愛,特別是這首無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
在這部合唱作品中,王教授在創作技法上做了大膽的嘗試,鑒于缺少對他的音樂論文的分析,筆者將從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現代作曲技法以及哲學思想的角度進行分析。另外,筆者還采取訪談的方式和王澄泉教授近距離接觸,從中受益匪淺。希望通過對這首作品的淺析,讓我們能夠對他的創作技法有所了解,使這首合唱新作品得到更廣泛的傳唱,使指揮和表演者能對此作品有更深的了解,為我國合唱事業的發展騰飛添上微薄之力。
《樂紀》中提出“凡音之起,皆出于心也。”并且描述了音樂是怎樣以不同的聲音來表達哀心、樂心、怒心、精心、愛心等六種人的不同心情的。在拜讀完王澄泉教授的這首無伴奏合唱之后,曲作者那種穩若泰山般的創作心境深深地打動了筆者,沒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怎能創作出有如此神韻的合唱作品。
王澄泉教授是一位酷愛中原文化的老藝術家,對蜚聲海外的少林文化自然是情有獨鐘。嵩山少林寺,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少林武術享譽世界,歷代文人墨客、高僧英杰、帝王諸侯,無不為這塊土地所傾倒,贊曰:“海內靈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場,滋為盛殿。”
曲作者置身少林,貼身感受,少林文化像一條清澈的小溪,在王澄泉教授的心中流淌已久。“音樂,是一種借助音響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曲作者按捺不住創作的沖動,音樂的溪水在他的筆下款款流出,勾勒出一幅天籟之作──無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
無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最初的版本是一首男中音獨唱,而后將其改編為無伴奏合唱。我們由曲目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弘揚少林精神、發揚中華禪武精神的新作品。
而曲作者的音樂創作,除了深厚的河南文化底蘊外,音樂動機精巧典雅,形象鮮明,它源自古剎少林寺“晨鐘暮鼓”相伴的誦經之聲。
少林寺的鐘樓和鼓樓,是寺院晨鐘暮鼓的場所。早晨聽到鐘聲,僧侶們到經堂來念經,為了保持誦經之聲的統一,其中還有領唱,一般由老和尚或寺里的主持、班首、執事來擔任,晚上也是如此。他們唱的經文旋律很美,帶有濃厚的中原風格,以此為音樂動機,運用模仿、調性對置等手段展開材料,便是開始部分的音樂主題。
以此為音樂動機,就形成了很強的佛教風格,如入無人之境,坦然優雅,寧靜以致遠,給人以想像空間。曲作者一氣呵成之筆,成了我們所喜愛的佛家天籟之音。
無伴奏合唱《善哉!嵩山少林》這部作品的結構為復三部曲式。這部合唱從歌詞上講,并沒有太華麗的辭藻,古樸典雅的歌詞創造了一種文化氛圍,用音樂勾勒了一幅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聽完后卻給人以肅然起敬的莊嚴肅穆之感。
全曲共80小節,有三個部分,為d小調。
(1)第一部分(1—17)共17個小節,3個樂句。三個樂句保持著很好的統一性,其原因就在于三個樂段都緊緊抓住音樂動機,運用模仿手法連續展開。而合唱色彩上,主要通過改變伴唱聲部的母音、音量、和聲色彩來表現。
(2)第二部分(18—46)共 29個小節,5個樂句。(18—26)小節,嵩山的線條漸漸清晰,由女聲部陳述材料,男聲部在女聲部長音保持一拍后,以固定音型在其上方三度下行級進行,一直到女聲部再次陳述后長音保持,保障了合唱整體上的流動感。雖然已經開始陳述新的展開材料,但從色調上還是偏暗。接下來部分,女聲部把旋律陳述的主動權交給了男聲部,從弱拍強進,音量變強,色調變亮,山清水秀,顏色分明,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
(3)第三部分(47—67)共21小節,2個樂句。這部分是全曲的動力變化再現部分,有很強的推動性,在上句發展到“棒喝殺聲”的時候,已經做好了推動的力量準備,這部分和第一部分的主題陳述形成了強烈的氣氛對比(所陳述材料展開的需要),樂曲的第一部分,以靜的景物勾勒為主,到這部分的時候,是對人物戰斗特征的素描,噴發出很大的震懾力。這時候的聲部主要突出男聲部,用男聲部剛健結實渾厚有力的聲音,表現出他們至剛至純的英雄色彩,這也是為何開始用不穩定的T6和弦烘托陳述變化主題的原因,增加了推動力。
(4)尾聲部分(68—80)共 13小節。
由于動力變化再現部分強大推動力的慣性,雖然聲音弱了下來,內在的推動力并沒有消失,這部合唱,看似平靜,實則波濤澎湃,全曲很像是在看海,時而平緩,時而潮起潮落,這部合唱按照多樣統一原則,展開陳述材料,模仿在全曲的運用是這部合唱的一個亮點,層層疊置,分布展開,使全曲的布局一目了然,整齊統一,音樂的動機以及大二度民族和聲的運用,增加了作品的宗教風格特征。
這首無伴奏合唱并非取材書畫作品,但在曲作者心中卻有一幅畫面,用視覺映像構思音樂,用音樂勾勒了幾幅色彩不同的“交響音畫”。
第一部分:音樂的音響效果是朦朧而含蓄,就好像是透過朦朧的云霧依稀可見晨曦中的嵩山本色,或許是千年古剎少林寺佛氣的熏陶,此段用音樂勾勒的仙境山—巍峨的嵩山,聽上去也有了“佛”的意蘊(主要是佛教風格音樂主題的渲染)。
合唱的第一部分在旋律陳述主要有男低女低來擔任,音域很低,即使是男高和女高的進入,最高音也只是到小字一組的a,男低和女低的聲部音樂都在其下方運作,而合唱中的男低和女低在此音域的聲音特點是:“很濃厚,但音色無光澤,應充分發揮胸腔共鳴的作用,同時也不應忽略頭腔共鳴。”在韻母上,我們的歌唱發音中的引長部分字腹(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開口呼,齊口呼,撮口呼,合口呼。”無論是開始的哼鳴,還是后來的伴唱聲部的“屋音”(屬于合口呼)。兩個方面都給人以灰色暗淡的空靈之感,同時也從色彩上道出了佛家經常講解的一個字──“空”。
第二部分:色彩明亮。這時的音樂線條清晰,仿佛看到了嵩山雄渾壯美的肌膚,我們可以用圖表來清楚地看到每一頁畫面變化(見表1)。

表1
第三部分:彩旗飄飄。心中的感慨之情達到了一個高潮,似乎整個山野都插滿了宣揚的旗幟。在最后的一兩小節,無論是音高還是在力度上都達到了最高。音樂速度上的漸慢,就預示著九九歸一后的平靜與和諧。到尾聲,又進入到空靈的色彩之中,靜默得似乎能催人入眠。
賀綠汀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即席講話中講道:“我剛從廣西回來,那里有很多民間合唱,其中有很美的大二度和聲音程,這是我們特有的音樂。”對大二度和聲的運用,可謂是對民族音樂的繼承和再創造。
在合唱的開始部分,曲作者根據和聲色彩的需求以及畫面場景烘托的需要,巧妙加入了大二度和聲音程,從調式上分析,這部合唱應為小調調式,如果僅用現代和聲技法分析,大二度關系音程在屬七和弦中解釋比較合適。這里的大二度和聲音程的運用,是主調基礎上加入了偏音,是我國多聲部民歌常用的創作技法,這種技法的運用也正是王澄泉教授音樂創作的風格特點之一,既保持對傳統和聲音樂的追求,又大膽借鑒科學的和聲理論。
這部合唱的基本骨架是小調調式,和聲運用卻是借鑒了多民族和聲音程的特點。在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民族藝術逐漸走向了恢復階段,很多藝術家開始發掘和整理運用民族和聲理論,如“高山族凱魯的合唱多用二度和聲音程,歌曲《向男人們招手之歌》,多次出現的宮—商大二度和聲音程。”壯族和瑤族的歌手要求密集的和聲音程效果,要唱的像蜜蜂嗡嗡叫,他們把大二度的和聲音程的疊唱,稱之為“碰”。
這部合唱,從總體上講有較充實的低音,和聲效果可以表現得較豐滿,取得了雄厚而完整音響的滿足感。這是一部好的合唱作品所必須具備的,而每一部好的合唱都有其精巧之處,王澄泉教授在這部合唱中創作技法的運用值得我們研究。
(1)第一部分是模仿復調手法的充分運用,借鑒了賦格曲呈示部的寫法。在(1—5)小節,先由女低聲部進入進行主體陳述,緊接著男低在其下方進入進行答題,緊接著的是男高和女高在其上方四度(下屬答題)和五度(屬答題)的連續答題。到了(6—8)小節由男低陳述主題,而后就變作了間斷性的片段主題動機答題再現。雖然第一部分采用借鑒賦格曲呈示部的寫法,但接下來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并沒有繼續,所以在創作技法上我們也只能是大膽的借鑒和運用。
(2)模仿在整首合唱作品中的應用。這部合唱通篇都可以感受到模仿的創作技法在作品中的運用,但卻絲毫沒有感覺到聽覺上的厭煩和疲倦,這主要是曲作者巧妙運用了變奏曲式的“多樣統一”的原則。在第一部分,模仿式的復調創作,到了第二部分音樂材料逐漸展開,多樣統一的原則得到充分的發揮。伴隨著色調的變化,每一個新材料的加入后面都有變體的模仿:b1與b1下行五度的模仿。在緊接著的四個樂句中,所展現的畫面雖然不一樣,由于色調趨于一致,也采用了同一材料的不同變體,在聲部的運用上做了相應的變化,由不同的聲部陳述材料。到了第三部分的材料陳述則是根據情緒的高漲作了旋律上行的處理,把音樂推向了一個小高潮。到了尾聲采用模仿復調的形式,卡農進行到結束。
這首無伴奏合唱,既表現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歷史文化古跡的由衷贊美,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表達了作者對佛的理解,對宗教的理解,體現了作者對人類和平生活和幸福的祈求,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渴望,以音樂的形式道出了一個字“和”。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對于王澄泉教授在作曲技法上的學習,對于音樂素材的運用。在中原的大地上,在河南這片故鄉云下,王教授勤奮耕耘四十余載,用一生的時間致力于風格性較強的作品創作。
在藝術表現方面,王澄泉教授走在了河南音樂創作的前列,用行動在改變中原藝術氛圍,不去盲目的追求西方技法,更不是固執己見,民族的東西是永恒的國寶。王教授銳意進取,執著追求,追尋二者的結合點,用一生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河南音樂風格夢,直到現在,王澄泉教授一直致力于風格音樂的創作。他的多部作品已經走出了國門,和國際接軌。我們對他的創作技法上的借鑒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他在素材運用和創作技法上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