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前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的需求也隨之日益增長。如果群眾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矛盾。所以,文化館一定要做好群眾文化工作,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通過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群眾的綜合文化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本文主要圍繞新時代背景下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對策進行分析。
一、群眾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一)內涵
群眾文化,與其他文化有一定的區別,群眾文化具有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特性。自我參與,就是在參與文化活動中有著自我、自愿、自由的特點,彰顯著自我的個性和個體的意識。而自我娛樂,簡單而言就是為了自身愉悅而產生的文化活動,它也是文化的一種,是群眾文化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群眾在工作之余可以通過適當的文娛活動來消除疲憊感,從而達到讓身心得到自然放松的效果。群眾文化具有自我開發的特點,就是群眾通過參與以及創新各種各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讓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得以提升,由過去被動地欣賞文化,轉為主動參與和創造文化。
(二)特點
1.群眾文化是普及性文化,相比于專業文化,雖然自身也有一個從普及到提高的過程,但普及性仍是其主導方面。群眾文化以淺顯易懂、婦孺皆知的特點,與專業文化形成鮮明對比。
2.群眾文化同時也屬于“俗文化”,通俗性是其又一特征,其內容多系群眾所關注的焦點、熱點等民生主題。
3.群眾文化在形式上還體現出多樣性、小型性、群體性的特點。首先,群眾文化活動因參與人數多、參與面廣,而不同的人群興趣不同、愛好不同、年齡結構不同、文化需求不同,所以群眾文化在形式上出現明顯的多樣性特點。其次,群眾文化活動宜根據本地群眾實際,多設計小型活動等,以適應群眾文化活動業余、分散、靈活、機動的特點。再次,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以群體參與為特點,無論是廣場舞還是合唱等,均能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實現群體參與,讓群眾在參與的過程中拉近鄰里關系。
二、新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群眾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相關部門為了提高群眾對我國群眾文化建設的滿意度,不斷豐富群眾文化建設的內容。它不僅需要相關文化工作者有較高的專業知識,而且還需要文化工作者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與群眾溝通,將優秀傳統文化潤物無聲地傳播,同時群眾文化的發展也要朝著多元化的方向進行。基于此,群眾在參與豐富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同時自身綜合文化素質得到不斷提高,人際關系更加和諧,從而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
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取決于全民族的綜合素質,不是單憑一小撮群體就能支撐起來的。如現今的年輕人大多數能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有專業知識,可是身體素質、藝術修養欠缺;而一些中老年人文化專業知識欠缺,但業余時間喜歡文娛活動,藝術需求不斷增長。所以作為新一代的文化工作者,應該多多倡導組織不同類型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群眾文化活動。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基礎不斷夯實,群眾文化也隨之不斷發展,但是由于傳統文化與新生事物間的碰撞需要較長的融合過程,所以群眾的一部分文化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得不到滿足,這使文化工作者迅速轉變思想,針對群眾不斷提高的文化要求準備迎接時代的挑戰。在發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礎上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能讓群眾了解與熟悉本土文化特點,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從而既能從活動中享受樂趣,又能在活動的協調配合過程中增進人際交流,提升溝通能力,進而提高綜合素質。當前各地文化館組織的各類文化活動均能較好地結合本土文化特點,在實踐中一方面要繼續開拓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要積極調研,并為本地區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合理化的意見以及建議。
(三)助力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文化是增強我國國家軟實力的關鍵,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事業在社會發展中也越來越重要。文化事業具有公益性,公益性也是文化事業最大的特點。時代在發展,群眾的需求也會隨之增長,群眾的需求增加了,如何滿足這種文化需求,這就要發展文化事業,開發出更多更好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
文化事業的發展共同構成文化軟實力,其實是對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評價,軟實力相對而言更加有號召力和感染力。群眾文化建設在某種程度上繁榮了社會主義文化,更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三、新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以人為本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并不斷傳承至今。傳統文化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文化的創造離不開人,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也離不開人,以人為本的精神也是我國群眾文化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群眾文化建設其特點決定了一切文化活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應是人,豐富群眾文化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服務群眾。
(二)發揮教育性和導向性作用
在文化館組織豐富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中,使群眾親身感受藝術之美,這對提高群眾審美能力和文化素質有著積極的教育作用。同時,群眾文化活動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對在群眾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起著重要作用,是引導群眾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陣地。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
(三)重視文化活動內容多元性
一些地區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活動內容單一的問題,群眾反響差。基于此,群眾文化活動要重視多元化內容設計。比如說,群眾文化活動在組織策劃時可以通過歌曲、舞蹈、戲曲、小品、演講等不同的方式,吸引群眾參與活動的興趣,讓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興趣愛好的群體都能有自己喜歡的活動。例如,海鹽縣首屆市民文化節以“全民共享 文化海鹽”為主題,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各方支持、群眾受益,精心安排了5大板塊42項特色明、品質高、影響廣的活動,多方位展現海鹽特色公共文化品牌和地域文化元素,全方面展示海鹽群眾文化建設豐碩成果和城鄉群眾風采。其中,廣場展演子板塊相關活動以綺園文化廣場為舞臺,集中開展2018海鹽縣中老年文藝展演、2018海鹽縣五一紅歌會等大型廣場文藝演出活動,展現基層文化建設的豐碩成果和市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群眾愛國熱情。而品位優雅子板塊相關活動于5月中旬在綺園和綺園文化廣場舉辦,安排了百名兒童圍棋對弈、百名青年瑜伽展示等內容。
(四)提升文化工作者綜合能力
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而首先參與的是相關文化工作者,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群眾文化,就要提升文化工作者的專業能力。首先,文化工作者要對自己從事的領域有熱情,帶著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才能發揮巨大的潛能。其次,文化工作者要兼具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這里并不是單純指文憑或者專業的要求,還指自身文化素質。最后,就是要有創造性思維,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尤其是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當下,文化的發展也會有很多突破性的改變。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化工作者如果不具備創造性思維的話,就很容易在工作上故步自封。
(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五千年,為我們積累了文學、醫學、建筑、美食、工藝等多方面文化瑰寶,這些文化一直令國民感到驕傲和自豪,也深受群眾所喜愛和推崇。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具有多元性,從古代的文化輝煌,一直到近現代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文化一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而發展。因此,想要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那么對文化的傳播途徑也要多元化。由古至今,我們作為文化傳播者,一直秉承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而目前中華文化推廣程度最弱的部分是“思想道德文化”,古人提倡做人應儒雅、律己、本分、謙遜、勤奮、樸素、尊重他人、知書達禮。黨和國家也在這方面開展適應新時代的文化補給,如通過諸多形式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播,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文化館作為加強群眾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機構,在今后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文化館作為提供文化的服務機構,要在文化活動過程中,注重整合地方民俗民間的文化資源,進一步突出本地區的民俗文化特色,從而為本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并且要積極調研,充分了解當地民間手工藝人基本情況,實現對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
(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其需要物質基礎的保障。在現在信息萬變、科技先進的新時代,單憑一張嘴去進行文化傳播顯然是落后的。相關部門要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物質層面的保障,著力提高“硬實力”,開辟活動場所,加大群眾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和建設力度。如此,才能有底氣繼續著力提高“軟實力”,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載體豐富、內容新穎的各類文化活動。例如,大城縣把加強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的主要途徑,把它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中,列入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拓展融資渠道,整合各種資源,加快建設步伐。近年來,該縣建成、完善了縣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完成了10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全縣396個行政村中,98%的村街配備了文化活動室。
(七)加強群眾思想道德建設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而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是直接影響到社會和諧發展的,所以提升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所謂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因此,必須通過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組織策劃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與形式,將抽象觀點生動形象地展示給群眾,而且能起到宣講、說教所達不到的良好的教育作用,讓群眾在娛樂的同時有所收獲。例如,夏閣鎮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提升群眾文明素養為目的,繪制文化墻面2900平方米,一墻一風景,全面展示美麗小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此外,新增公益廣告800平方米,宣傳價值觀、好人榜等精神文明建設內容,一墻一陣地,全面提升群眾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群眾精神文明內涵。
四、結語
群眾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促進和諧社會構建、提升群眾綜合素質、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群眾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城鄉發展不均衡,鄉村群眾文化普及不到位,而且隨著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生活也要再上新臺階,在此背景下群眾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本文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對策,希望能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并希望能以此激勵更多研究者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
參考文獻:
[1]于天奎.新時代背景下豐富群眾文化的措施路徑探討[J].文化產業,2021(17):67-68.
[2]朱麗平.新時代背景下豐富群眾文化的措施路徑分析[J].戲劇之家,2021(02):197-198.
[3]王秀杰.新時代背景下豐富群眾文化的措施路徑探究[J].山西青年,2020(08):242-243.
[4]徐曉兵.豐富基層文化生活讓群眾更有幸福感[N].蘭州日報,2019-12-19(003).
(作者簡介:潘愛蓮,女,本科,廣州市從化區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