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文化工程,在保護與傳承中需要創新精神來提升自身活力,在挖掘、整理、提高的基礎上,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進而弘揚民族民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存續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受到沖擊,瀕臨消亡,所以保護和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在眉睫。鑒于此,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意義入手,介紹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及其現狀,進而提出保護策略,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一、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況
臨夏古稱枹罕、河州,地處黃河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帶,8169平方公里的廣闊大地上,生活著漢、回、東鄉、保安、土、藏等多個民族,210多萬人口,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傳承、發展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夏州非遺保護部門經過普查、收集、整理、申報,現國家級“非遺”項目有米拉尕黑、王氏銅鑄技藝、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等11項,省級“非遺”項目有臨夏回族宴席曲、和政秧歌、臨夏葫蘆雕刻等15項,州級“非遺”項目有穆斯林面食技藝、保安族服飾、民間咪咪等140多項,隨著《臨夏回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的啟動,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穩步、健康、有序地開展了。
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覆蓋非遺十大類,充分展示了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多種文化交融下孕育出的優秀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主要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研究價值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使這一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推動社會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強民族情感,促進民族團結,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意義重大,故保護好和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成為我們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等,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并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凝聚更多的社會力量開始關注、參與和保護文化遺產。
二、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民間傳承人日漸減少
目前,臨夏州已有數百名國家級及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面對種類繁多的亟待傳承和保護的非遺項目,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保護非遺項目尤為重要。但眼下的狀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數是農耕文明的產物,生產出來的產品雖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但除了極少數的產品可以獲得高額利潤外,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形式產生不了有效的經濟價值。另外,很多非遺項目在當今社會中找不到價值和出路,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已不能維持他們的正常生活,所以許多人不愿意去通過自身傳承“非遺”,絕大多數年輕人更愿意接受現代文化以及流行的新事物,而對傳統民族文化了解不多。現如今,許多古老的有價值的非遺技藝只在極少數的老人身上保留著,隨著老一輩非遺項目傳承人的逐漸老去,許多非遺項目尤其是技藝類的項目沒有繼承人,傳統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境地。
(二)開發過程中遭到破壞
承載著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同時也是旅游資源的組成部分之一,因受現代文明及經濟全球化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隨著國家對群眾文化工作和傳統民間藝術的逐漸重視,全國興起一股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高潮,各地紛紛進行大量文化遺產的挖掘、開發和傳播,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重申報和開發、輕保護和管理的現象。開發者只看到文化遺產背后的經濟利益,沒有在真正意義上了解文化本身的價值及內涵,沒有對非遺進行保護性開發,以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護措施,導致大批具有科學價值及歷史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受到嚴重的破壞。
(三)搶救、保護資金不足
首先,臨夏州是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較為困難,用于保護、搶救非遺項目的經費嚴重匱乏,多數地方因經費欠缺而難以進行全面普查、建檔等相關工作,甚至有的市縣還沒有專門保護非遺項目的工作人員,保護力量嚴重不足,難以開展正常的工作。其次,有相當一部分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及能力也無法適應非遺項目的保護工作。目前,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非遺項目的相關工作,而現有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有的還體弱多病。非遺項目傳統技藝的傳承普遍存在難度大、強度高、收入低、耗時多的特點,年輕人也不愿意靜下心來學,有不少民間技藝陷入弟子太少或難招弟子的尷尬局面。最后,多數非遺項目傳承人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手藝人,一直以來,他們精湛的藝術創作并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與回報,生活環境艱苦,經濟困難。如果相關部門再不給予有力的政策扶持及資金資助,僅靠他們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來維系創作必定難以長久,只能導致非遺項目的傳承渠道中斷、非遺項目失傳。
三、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策略
(一)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顯著特征之一是不可再生性,其精華和傳承人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其傳承方式是口傳身授的方式,通過語言、技術進行傳授,只有當非遺傳承人以多種方式來表演、制作或復述時,人們才能感受到其存在。沒有傳承人,就沒有非遺,我們要高度重視非遺傳承工作,做好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卻已瀕臨滅絕的民間工藝、技藝的搶救性記錄與保存工作,對代表性傳承人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和鼓勵政策,鼓勵一批對民間藝術頗感興趣的人去學習傳統技藝,甚至去研究它,進而達到繼續傳承的目的。相關部門要積極做好引導工作,通過舉辦傳承人培訓班,聘請非遺專家以及有威望的非遺傳承人對他們進行指導性培訓,給他們提供技藝方面的指導,明確黨的方針政策、非遺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等,引導他們樹立崇高的思想意識,鼓勵傳承人將掌握的技藝傳授他人,以使民族民間技藝永遠流傳下去。西北民族大學等高校有一批長期從事民俗文化、民間文學研究工作的專家學者,因此,我們可以充分發揮高校及博物館的優勢,并與相關機構通力合作,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現代科學技術與科研成果的結合, 為非遺項目的保護提供理論支持。另外,還要廣泛發動群眾,征集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資料,大力培養非遺傳承人,在相關高校設立非遺保護專業,招收本科生、進修生等,只有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員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專業素養,才能把保護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積極借鑒先進經驗
經過長期的摸索、實踐及積累,西方發達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已逐步完善,這些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費來源主要是相關機構的撥款及民間志愿團體或個人捐款。美國政府相關部門鼓勵有能力的企業投資,而非遺的保護資金來源主要是各級政府提供的專項財政資金。早在1840年,法國就制訂了世界上第一部有關文物保護的法案,還首創了“歐洲文化遺產日” ,它極大地促進和推動了歐美等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日本也是世界上較早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之一,對于那些造詣頗深的民間藝人及工匠,通過嚴格篩選并確認的藝人,由國家出資予以保護,并發給專項扶持資金,用于培養傳承人,改進技藝。對于其他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先進經驗,我們完全可以立足本地實際,拿來借鑒、為我所用。
保護與開發非遺資源,必須遵守非遺保護的十六字方針,即“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加強規劃,深度挖掘,切實保護與開發好地區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促進臨夏文旅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
(三)加大宣傳力度,進行多渠道宣傳
宣傳、融媒體等部門以及相關媒體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培育群眾的文化自覺行為,實現自發傳承和自覺保護的高度統一。通過組織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非遺進校園、非遺展演等多種形式的非遺宣傳活動,進一步培養壯大非遺資源生存的社會環境。另外,要做好非遺整理編輯與出版工作,打造非遺品牌叢書。
(四)充分利用多渠道加大對非遺保護的資金投入
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總體要求,逐年按一定比例適度增加已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的州級非遺工作經費,確保非遺工作經費和重點非遺項目的搶救、保護經費落實到位。地區財政每年應安排必需的非遺保護專項經費,并將其列入財政預算,保障工作的正常開展。? 深度挖掘,篩選一批能夠代表臨夏文化特色的非遺項目,積極爭取經費投入。另外,須發動社會力量,吸納社會民間資本參與非遺項目的保護開發,鼓勵個人、企業及社會團體積極申報非遺工坊,研發非遺文創產品,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來。
(五)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機制,各部門要明確職能,確保非遺保護工作各項政策措施貫徹落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建設,鼓勵非遺傳承企業、團體、個人重視非遺四級名錄申報,代表性傳承人申報,通過名錄保護體系申報制度,提升非遺保護力度。加強對國家、省、州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資金補助,實行動態考核,根據其所傳承的項目弘揚傳承狀況、實行表彰獎勵。另外,加強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積極探索對非遺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有效途徑,特別是花兒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相關部門通過詳細調研、制定比較完善的非遺地方保護辦法條例,內容應涉及非遺項目申報評定、代表性傳承人評定獎勵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切實加強非遺保護力度。
(六)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
地方政府要建立起一套非遺專業人才評審、引進機制,對非遺緊缺人才在職稱、薪酬待遇等方面給予傾斜。加強州、市、縣文化館建設,配齊配好鄉鎮(街道)和村文化站專、兼職人員,積極引導優秀文化人才向基層流動。非遺保護工作應該向文博保護工作看齊,要建立起非遺人才獨立的職稱評審標準,通過職稱評審工作,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使具有較強理論素養的人才能夠長期留在非遺保護崗位上,從事非遺保護工作。另外要充分依托高等院校,采取委托培養、聯合建立非遺傳承教學基地和場所等形式,大力開展非遺傳播、技藝展示、講學、創作研究、交流合作、項目申報等活動,加快培養一批具有較強理論功底、綜合素質過硬的非遺保護管理人才和業務骨干。
(七)搞好開發利用,形成文化品牌
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使非遺文化與群眾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開發非遺文創產品、非遺體驗項目。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對非遺的開發利用,從民俗表演到工藝品銷售到非遺體驗項目,多手段、全方位、廣角度地注入文化元素,使非遺在弘揚傳統文化、振興民族藝術的同時,開發人文旅游景觀、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切實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組織專業人才,通過挖掘、整理、提煉優秀的非遺資源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人文旅游資源的非遺內涵。積極打造非遺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形成以非遺生態保護區為主題的精品旅游線路。通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非遺保護與觀光旅游、度假休閑的良性互動,加快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可持續發展。
(八)加強非遺資源數據庫建設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保護正在逐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新手段,數據庫建設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非遺資源數據庫建設是非遺保護工作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非遺資源數字化建設、 非遺資源搶救性記錄與保護工作的重要一步。通過非遺資源數據庫建設,規范非遺文檔、視頻、影音等資料錄入標準,也可以實現非遺資源查閱與共享,更好地宣傳臨夏豐富的非遺資源。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特有精神價值及文化意識的體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當前,臨夏州非物質文化保護機制雖已啟動,但還不完善,需要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確保傳統文化更好地延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
(1):58-62.
[2]李技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方式及策略研究述評[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110-115.
(作者簡介:王延春,女,本科,臨夏州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