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衛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入藏旅游、轉山朝圣的人數增多,被困高原雪山的情況也在增長。高原地區自然環境惡劣,容易造成嚴重的高原反應,給人們的生命帶來威脅。在救援過程中,有可能遇到道路阻塞、通信中斷、保障不足等困難,使救援的風險和難度增大。無人機具有飛行速度快、高空視野廣、搭載功能多、風險成本低等優勢,可以在雪山搜救被困人員的過程中發揮搜索、通信、安撫、運輸等作用,增強救援效率,減少風險。文章圍繞高原雪山人員搜救任務的特點規律及潛在困難研究分析,對應用無人機開展這類搜救任務進行探討。
關鍵詞:無人機;高原雪山;人員被困;搜救
地理學把海拔高于1000m,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稱為高原;醫學上的高原是指海拔高于3000m的地區[1],這個區域具有高寒、低壓、缺氧的特征,如果有人長時間被困,很可能出現高原反應,嚴重時危及生命。西藏自治區海拔高、雪山多、冬季長,高山冰雪災害導致人員被困的情況逐年增多,單純依靠人工救援有可能因惡劣的自然條件,在人員搜索、現場通信、后勤保障等方面受限,亟需一種新的技術手段提高救援效率,降低安全風險。
1? 任務特點及趨勢
高原雪山搜救是近年來任務中較為新型、增長較快的一類任務,我們對此類任務的趨勢特點進行了統計分析。
1.1? 任務量顯著增加
西藏地區平均海拔4000m以上,是典型的高原地區。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朝圣、轉山等宗教活動和旅游、探親等群眾性活動不斷增加,并且冬游西藏、冰川探險、攀登雪峰等極限挑戰運動也逐年增多,被冰雪災害威脅的可能性也不斷加大。2020年12月20日,網紅“西藏探險王”在那曲市依噶冰川探險過程中遇難;2022年2月9日,5名游客在阿里地區岡仁波齊山轉山遭遇暴風雪,2人失去生命。
1.2? 任務時間覆蓋全年
由于氣象條件變化,特別是近兩年受拉尼娜現象影響,冬季暴雪降溫等極端天候概率明顯增加。此外,全區約2.8萬km2的面積常年被冰雪覆蓋,主要分布在林芝市、阿里地區和日喀則市。因此,全年都可能發生人員被困雪山的情況,重點時段在秋冬季,重要區域在藏東南和藏西、藏南高海拔地區。
1.3? 任務區域集中在道路沿線和人口居住區
西藏地區道路總里程約9萬km2,多數分布于高海拔區域,如青藏公路109線和新藏公路219線平均海拔4000m以上,川藏公路318線進入西藏后平均海拔超過4500m。多數警情是由于車輛性能不足或者塌方雪崩阻塞交通,導致司乘人員被困。此外,藏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一旦出現極端天氣,很可能造成牧區群眾被困、牲畜走失。
1.4? 任務目標以弱勢群體為主
這類人員時間及經濟上較為寬裕,自然流動頻繁,但自救和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特別是區外人員對風險預判和準備不足,極易出現被困情況。
2? 高原雪山被困導致人員傷亡的原因
據統計,暴露在高原環境數小時,生理機能和心理參數會發生顯著下降,甚至誘發心腦血管、肺水腫等疾病,加之被困前準備不足,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人的生命很可能遭到威脅[2]。
2.1? 缺氧
大部分雪山人員被困發生在海拔4000m以上的區域,含氧量僅為內地的47%左右,冬季尤甚。長時間處在缺氧環境中,容易誘發嚴重的高原反應,特別是外地游客未能完全適應高原環境,反應更加強烈。研究表明,低氧環境可以對人的意識和認知功能產生較大影響,造成視聽覺感知力、注意力、短時記憶力、思維判斷力下降等癥狀[3]。部分被困者在等待救援時,往往情緒激動,甚至難以正確表述所處的位置和現狀,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氧氣,也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2.2? 失溫
失溫是指人體熱量流失大于熱量補給,從而造成核心區溫度降低,并產生一系列寒顫、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癥狀,至最終造成死亡的病癥[4]。一般來說,海拔每升高1000m,氣溫會下降6℃。高原雪山氣溫較平原地區顯著降低,而且晝夜溫差較大,一旦被困者短時間內沒有得到有效救援,或采取有效保溫和能量補給措施不及時,很可能造成重度失溫,威脅被困人員生命安全。
2.3? 壓埋及摔傷
由于高原地形復雜,多數人員被困現場環境惡劣,塌方、泥石流、雪崩等災害隨時可能出現。“4·3”察隅益秀拉山救援途中,遇到2次塌方、1次雪崩,甚至最近的雪崩區域距離被困人員不到100m。被困人員缺少情況判斷能力和保護措施,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壓埋、墜落等危險。
2.4? 迷失
部分被困人員在等待救援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足,加之避險指導不夠及時,有的情緒緊張、驚慌失措,可能會試圖自行逃生,很容易在野外迷失方向,給救援增加難度。一旦補給中斷或者保暖措施不到位,甚至造成傷亡。
3? 救援行動面臨的困難
高原雪山出現人員被困時,往往伴隨著復雜的地形和惡劣的環境,給現場救援造成很大的難度。綜合考慮救援全程,需要重點考慮以下問題:
3.1? 力量投入難
西藏地區地廣人稀,現有救援力量難以形成有效覆蓋,加之各類設施建設基礎薄弱,機動和救援時間通常比較長,途中也可能由于道路和設施損毀,需要等待疏通,很難第一時間到位和集中力量投入。
3.2? 救援難度大
人員在野外遇險后,通信很可能中斷,通話時斷時續,對被困位置以及現場情況很難全面掌握,現場也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并且,被困人員心態隨著時間推移和通信、給養、油料消耗殆盡,等待救援的信心和耐心也會逐漸減弱,出現放棄等待、盲目逃生等情況。
3.3? 責任風險高
搜救隊伍在途中時刻面臨天氣、地形等帶來的風險,隨時可能因為惡劣環境導致自身陷入險地,出現進退兩難的窘境;搜救隊伍到達現場后,還可能遇到被困人員疾病、走失等問題,一旦處置不當,容易引發嚴重后果。
4? 應用無人機開展高原雪山搜救任務的探討
無人機是指不搭載操作人員,采用空氣動力為飛行器提供升力,能夠自動飛行或遠程引導,可一次性或多次重復使用,攜帶各類有效載荷的動力空中飛行器[5]。歐美等發達國家應用無人機參與搜索救援、防災減災等活動起步早、智能化程度高,如2006年美國卡特琳娜颶風搜救,以及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因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核泄漏事故后,對核輻射范圍調查和后續搜救等救援行動中,各類無人機都發揮了顯著作用[6]。隨著無人機技術的創新發展,其適應性和實用功能越來越貼近實戰要求,將無人機技術與高原雪山搜救相結合,能夠有效提高任務的效率和安全性,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4.1? 優勢作用分析
通過總結以上案例,結合高原雪山搜救任務的特點,無人機具有以下優勢:一是飛行速度快。無人機可以在空中直線飛行,捷徑到達指定位置。在高原雪山搜救中,由于地形復雜,溫差較大,加之可能遇險受阻,救援人員難以快速抵達現場,無人機可以迅速展開作業。在組織林芝察隅“10·27”森林滅火過程中,火場往返路程遠、耗時長,給養物資難以運送,組織無人機投送給養和裝備,保障一線人員第一時間吃到熱飯。二是高空視野廣。無人機是一種航空器,在空中俯瞰的觀察范圍大、視野廣,可以實現更好的覆蓋作用。2020年3月福建某酒樓夜間發生坍塌事故,救援現場利用無人機實現了長航時高空照明,保證了夜間救援行動的正常開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無人機也為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晝夜施工提供了照明保障;2022年3月22日,東航MU5735航班墜機救援中,無人機攜帶應急通信高空基站為現場5km范圍提供通信覆蓋[7]。三是輔助功能多。無人機可以搭載集成搜索、投擲、攝像等多種功能單元,輔助救援人員實施搜索救援行動,解決單純依靠人力無法作業的難題[8]。2020年7月14日,江蘇省常州市警方接到報警,請求幫助尋找因家庭糾紛負氣出走并可能自殺的一名女子,警方通過路面監控確認,該名女子獨自一人走入了空曠的蘆葦蕩,隨后迅速開展搜索,在持續4個小時仍無進展情況下,119指揮中心通過無人機搭載紅外熱成像儀,僅5min左右即發現了躺在蘆葦蕩中央的目標女子,并指引警方將其成功救出。四是風險成本低。無人機可以前往救援人員難以到達或者無法快速到達的,如懸崖、溝谷等區域,代替人工開展作業,減少惡劣環境條件給救援作業帶來的風險。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災區內所有通信線路被破壞,航測飛機受惡劣天氣及環境因素影響無法飛行,國家相關部門派出專業人員,利用無人機的遙感航拍技術將現場圖像回傳指揮中心,將災情信息傳遞出來。
4.2? 應用性研究
根據無人機的上述功能和優勢,我們設想無人機在雪山搜救任務中可以發揮以下作用:一是人員搜索。無人機可以對地面區域進行覆蓋式搜索,還可以搭載遠焦紅外熱成像設備,精準尋找人體目標[9]。同時,也可以搭載信號源搜索設備,對擬定區域內的移動信號端進行大范圍搜索,通過與移動、聯通、電信公司信息共享,能夠查明信號終端設備的歸屬,達到確定被困人員身份和位置的目的。二是通信中繼。一方面,可以利用無人機為現場提供自組網平臺,減少山體遮蔽對任務通信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對接移動、聯通、電信公司,為被困者提供公網信號覆蓋,方便了解和溝通現場情況。三是喊話安撫。在救援人員暫時無法到達的區域,可以利用無人機向被困人員喊話安撫情緒,進行避險指導。在搜索過程中,也可利用擴音系統呼喚失聯人員,增加搜索成功概率,盡快發現被困人員所在位置。四是勘察攝像。無人機搭載3S技術設備,能夠快速勘察現場情況,掃描成圖或視頻回傳,供指揮研判參考。此外,全方位拍攝救援行動過程,記錄被困人員情況,進行現場取證,為事后移交提供依據。五是運輸物資。在確定被困人員位置,但救援人員無法第一時間到達時,可以利用無人機運輸必要的防護用品和食品、水、藥品等,增加被困人員的生存概率,為救援贏得更多時間;也可在搜救過程中,給救援人員補充給養、運送裝備,保證救援連續進行。
4.3? 機型選擇思考
從起降類型上來說,除大型無人機外,目前市場上的無人機主要有4類:一是多旋翼無人機。平均最大飛行高度6000m,巡航速度約40km/h。優點在于可以原地起降,在空中懸停,便于開展救援作業;缺點在于續航時間短,很難超過30min,抗風性較弱[10]。二是固定翼無人機。平均最大飛行高度超過6000m,巡航速度超過80km/h。優點在于續航時間長,可以達到2h以上,并且飛行速度快,覆蓋范圍廣,抗風性較強;缺點在于需要跑道或者專業起降設備,且由于飛行速度快、相對高度大,鎖定搜索目標的精度不高,也無法懸停作業。三是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此類無人機兼具多旋翼和固定翼無人機的優點,通過旋翼起降,在空中以固定翼模式飛行,但通常載重較少,難以承擔物資運輸任務[11]。四是系留式無人機。通過有線連接為無人機提供動力和通信,優點在于可以長時間置空,主要用于現場照明和長時通信保障;缺點在于升限高度有限,在高原雪山環境中難以覆蓋有限,且配件較多,攜帶和展開困難。因此,在機型選擇上,建議搜索組使用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主要開展搜索、偵察作業;救援和后勤醫療組使用多旋翼無人機,用于裝備物資投送;同時,隨時關注無人機技術發展,綜合發揮不同類型無人機的作用。
4.4? 性能及配置預研
無人機是一種平臺,用于高原雪山搜救任務時,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設計,使其滿足任務需求。一是外觀體積。由于高原雪山搜救任務的特殊性,無人機體積不宜過大,插件不宜過多,滿足便于裝載攜帶和作業展開的條件,具體為:作業準備時間≤15min,動力源更換時間≤2min;載重型無人機需要集成車輛時,以小型越野車輛為主。二是性能參數。救援型無人機與滅火型無人機相比,可以適當減輕載重,但需盡量增加續航時間和抗風性和飛行高度,以及更加強大的通信鏈路,能夠滿足視頻、音頻和指揮控制需要。建議多旋翼無人機載重≥15kg,續航時間≥30min,在5級風條件下正常作業,在6~7級風條件下安全返航;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載重≥3kg,續航時間≥2h,在6~7級風條件下正常作業;系留式無人機升限≥100m,置空時間≥12h;各類型無人機控制和圖傳鏈路可靠傳輸距離≥10km,且能夠360°全向信號覆蓋,具備樹木和山體遮擋下的通聯能力。三是搭載平臺。具有快速接口或便捷展開方式,能夠靈活轉換運輸、喊話、攝像、照明等功能平臺,與控制系統瞬時通信,準確成像。
4.5? 無人機分隊建設的設想
應用無人機開展雪山搜救,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但目前內、外部條件和技術平臺仍需改進更新。從構成上來說,應以隊伍人員為主,建立常態化專業任務分隊,與應急、空管、軍警、醫療建立聯合聯動機制,理順部門關系,厘清權責界限,縮短上傳下達鏈路,把寶貴的時間節約出來用于搜索救援。從硬件上來說,需要加強車輛、搭載平臺等裝備配備,推進指揮中心、便攜式地面站、通信中繼站以及指揮操控系統等配套設施建設,組織無人機操作手、指揮員、維修定檢與加改裝技師等人員培訓培養和多部門、多要素結合的實戰化訓練演練。從技術發展上來說,隨時關注無人機技術進展,加強與地方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專業企業合作,針對高原搜救任務需要,研究設計專業無人機,從而使救援的效率更加高效精準。
參考文獻:
[1]羅勇軍,馬四清.急性高原反應發病的危險因素相關研究進展[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9,41(8):723-728.
[2]王歡,馬瓊,馬保安.高原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醫學信息,2020,33(22):58-61.
[3]朱玲玲,范明.高原缺氧對人認知功能的影響及干預措施[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7,31(11):1114-1119.
[4]薛冰.如何避免失溫和有效施救[J].現代養生,2021,21(11):69-70.
[5]于學鑫.基于MPU6050的微小型無人機AHRS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工業大學,2016.
[6]于力,高明昊,龔杰.國外救援無人機應用需求及發展趨勢分析[J].飛航導彈,2018(4):33-36+82.
[7]俞青青,邢更力.我國無人機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與發展[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21,39(3):350-355.
[8]王海峰.多旋翼無人機在消防工作中的合理化應用[J].消防界(電子版),2017(6):62.
[9]杜璇.無人機在突發事件應急救援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應急救援,2018(3):51-54.
[10]楊陽,羅婷,唐偉革,張加雄,王鶴飛.多旋翼無人機在醫學救援領域的應用研究[J].醫療衛生裝備,2018,39(6):91-95.
[11]劉志豪.多飛行模式垂直起降無人機設計及控制系統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9.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UAV in the search and rescue of people in Tibet plateau snow-capped mountains
Zhang Jianwei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Forest Fire Brigade,Tibet? Lhasa? 850011)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travel to Tibet and make pilgrimages to the mountains has increased, and the situation of being trapped in the plateau snow-capped mountain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 in plateau areas can easily cause severe altitude sickness and threaten people's lives. During the rescue process, it is possible to encounter difficulties such as road blockage, communication interruption, and insufficient security, which increases the risk and difficulty for rescuer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has the advantages of fast flight speed, wide high-altitude vision, multiple carrying functions, and low risk costs. They can play the roles of search, communication, comfort,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and rescuing trapped people in snow-capped mountains, enhancing rescue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risk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laws and potential difficulties of personnel search and rescue tasks in the plateau snow-capped mountain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UAV to carry out such search and rescue tasks.
Keywords:UAV; plateau snow-capped mountains; people trapped; search and resc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