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地
2022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零一周年,也是自黨成立一百周年后新征途的第一年。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把馬列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政黨,自建黨之初就極為重視中國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中國農村極端貧困問題作為一項重大國策來抓,經過不懈努力,2020年末實現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脫貧任務,在我國歷史上幾千年來第一次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黨的精準扶貧戰略取得歷史性勝利。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精準扶貧歷史性任務完成后,已經脫貧的地區和農民進入脫貧后的五年過渡期,這五年既是對精準扶貧成果的鞏固,也是邁向全面鄉村振興的準備階段。目前,對于在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金融機構而言,如何響應黨的號召,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服務,成為當前全國的一項重大職責。本文擬從四個方面探討這一問題。
提高認識是守住底線的關鍵
提高對守住底線重要性的認識最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他告誡全黨,雖然我們取得了脫貧攻堅的歷史性勝利,但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相對貧困問題還將長期存在,需要各個方面健全防止返貧動態機制。五年過渡期任務的核心就是堅決守住不能出現規模性返貧這個底線目標。我國的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金融機構,在黨的精準扶貧戰略任務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金融支持作用。2022年我國經濟面臨“消費不足、供給受沖擊、需求弱化”以及疫情負面影響不斷加大“四重壓力”,如何穩住精準扶貧成果的基本面成為守住底線的關鍵,防止已經脫貧地區出現規模性返貧,是一個極其艱巨的任務。當前,要在習總書記的指引下,按照黨中央的要求,保持精準扶貧政策和措施不變,創新金融支持模式和服務方法,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堅決完成過渡期任務,并推進向社會主義新鄉村建設目標的轉變。我們認為,提高對過渡期任務的認識是關鍵。
要在發展中守住底線。當前階段,繼續保持精準扶貧期間實施的金融政策和措施不變,特別是對事關脫貧地區的“兩不愁,三保障”扶貧底線繼續保證和鞏固,堅決不能出現規模性的返貧現象,這個底線必須堅守,并要以此促進脫貧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穩定。金融機構不能為守住底線而守住底線,而是要在發展中守住底線。為此,各金融機構應采取金融措施,幫助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將脫貧成果升級。主要是將已有的產品優勢發展升級成為產業優勢,將產業優勢升級為經濟優勢。要支持脫貧地區強基礎補短板,支持過渡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真正做到人留得住、產業能發展起來。
提高認識應落實到減輕三農綜合融資成本上。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除了保證原有的扶貧信貸措施力度不減,還應根據2022年年初以來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適度調整,重點是進一步降低已經脫貧地區的綜合融資成本,加大三農信貸支持力度,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
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是守住底線的保證
防范金融扶貧風險是守住底線的關鍵。我國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金融機構,守住底線最重要的任務是能夠保持扶貧政策的連續性和建立長效機制,而關鍵點是防范金融扶貧風險。根據金融業風險防范的特點,守住底線就是要建立過渡期金融風險防范的長效機制,將鞏固扶貧成果與風險防范相結合,做到在不發生重大金融風險的基礎上,鞏固扶貧金融成果,在保持原有支持扶貧金融政策不變不減的前提下,依靠市場加大配置農村金融資源的力度,將政策支持和市場資源配置相結合,形成政策方面的長效機制。
金融機構必須積極參與現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長效機制的建立一般與現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連。金融機構要積極參與我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改革,主要是參與農村現代土地交易制度、林權制度和水資源制度的改革,參與農村地區的經營權和流轉權的改革,減少和化解金融風險,促使過渡地區向現代農業轉換。發揮金融機構交易作用,建立金融扶貧制度的創新與市場資源配置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幫助脫貧農戶建立擴大就業面的長效機制。主要是加大對脫貧地區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脫貧人口創造有利的新產業發展硬件環境,幫助農村脫貧人口在鄉創業,以提高就業率,留住勞動人口,防止脫貧地區勞動力流失。脫貧地區一般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基礎設施欠賬較多,金融機構只有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建設的投資,保證脫貧人口的就業和收入,才能建立就業的長效機制。
加大金融創新是守住底線的核心
加大支農信貸產品創新是核心。自2020年末精準扶貧任務完成后,部分金融機構雖然對脫貧地區的支持力度未減少,但支持脫貧地區的金融模式創新、金融市場創新、金融工具創新嚴重不足,為三農提供的金融產品有限。加大信貸產品創新是守住底線的核心。在保留現有精準扶貧信貸產品的基礎上,應大力開拓適合過渡期的金融信貸產品。其中,要開發能夠直達農戶,直接為種植業和養殖業、初級農產品加工服務的低成本信貸產品,降低過渡期地區和農戶的綜合融資成本是信貸產品創新的關鍵,通過創新型的信貸產品真正解決三農貸款難的問題。在“四重壓力”下,要大力發展過渡地區支農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農機具設施質押貸款,積極開發線上貸款品種,減少農村金融機構信貸風險。
進行農村金融市場創新。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一直滯后于城市金融市場,這里有農業自身的原因,也有脫貧地區金融基礎設施不健全的問題,但是與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市場創新不足有極大的關系。不大力進行農村金融市場創新,就無法改變我國面向三農的金融市場發展滯后的狀況。主要是大力發展農村金融直接融資市場,重點發展涉農的證券業務、基金業務、信托業務等直接融資模式,解決目前三農發展過度依賴間接融資的問題,通過農村金融市場的創新,解決過渡期農村金融結構失衡和融資渠道單一的問題。
大力發展涉農普惠金融業務和涉農支付清算業務。普惠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過渡地區農戶貸款擔保品不足的問題,可以解決農戶急需的小額貸款問題,在近年疫情對經濟負面影響較大的背景下,各金融機構都要將加大對過渡地區的普惠金融貸款作為一項硬任務下達執行,爭取每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通過完善新型的農村金融支付清算系統,可為三農提供便捷的支付清算服務,特別是發展網上支付系統,方便三農更廣、更深度地應用金融工具和資源,解決過渡地區金融服務不足的問題。
解決核心問題是守住底線的抓手
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我國農村金融機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取得長足發展,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農村金融體系,為精準扶貧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對支持三農發展和過渡時期任務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因管理制度上的問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主力軍——農村信用社改革一直較為滯后,主要表現為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不順。省聯社不是機構法人,僅作為行業服務機構,卻又主管縣聯社的人、財、物以及重要的金融活動,這種體制現在越來越難以為繼。下一步應該按照中央有關農村工作文件的精神,理順省聯社與縣聯社法人之間的關系,省聯社今后僅作為行業服務機構,不再對縣聯社進行行政干預,為域內縣域農村金融機構提供行業服務和大數據平臺服務。縣級聯社應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回歸為三農服務的本源,做好縣域農村信貸服務和其他金融服務。
建立國家級的三農擔保體系。充分考慮城鄉金融風險的差別和農業風險的特殊性,需要改變目前的貸款擔保模式,建立國家統一的三農擔保機構,直接為三農擔保,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風險防范水平。同時大力推進“銀行+地方政府+農戶”“銀行+擔保公司+農戶”“銀行+新型農業合作社+農戶”“銀行+信用村鎮+農戶”等模式,解決融資信用問題。
加快我國農村金融科技發展。在金融科技建設方面,我國農村金融已經落后于城市,主要是農村金融基礎較差,過渡地區普遍存在金融科技硬件短板,成為制約我國過渡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大力開展農村地區數字化建設,以及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區塊鏈和數字平臺應成為推動我國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金融機構應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運用金融科技的力量,積極開展過渡地區三農數字經濟創新,支持過渡地區數字經濟發展,鞏固脫貧成果。
從我國過渡地區實際出發,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制建設。農村信用建設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振興的一個短板。農村信用體制建設如果沒有突破性進展,農村金融體制建設就很難有重大突破。從我國農村經濟現狀看,目前應該做好土地使用權、林權、宅基地等農村產權的確權工作,建立相應的金融中介服務組織,為農村信用建設提供鑒證、流轉、抵押評估、等級等服務,加快推進縣、鄉、村、戶四級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通過信用體系建設,拓寬對農村各類產業的支持,加大和加深農村金融服務的深度與廣度,把普惠金融送進所有農戶中。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經濟研究院)
責任編輯:孫 爽